书城成功励志跟清华名家学做事
6019300000044

第44章 在清华学管理(1)

清华为社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管理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无不认动着清华学子的身影。他们把从清华那里学来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管理者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却又有着一个共同点:继承和发扬了“清华精神”。

人生范本:冯君——清华园中的管理者

冯君,大本,毕业后不服从分配,自开公司。是中关村首屈一指的信息传媒大王,资产超亿元。他为规范中关村电脑市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下面,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冯君的公司总部在北京,在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昆明有6个分公司,共有员工三百多人,其中总部近两百人,有80多部电话,50多部电脑,公司总资产近两亿元,包括冯君本人和员工们的股份。

冯君说:由于某些需要,我们现在的名称是一年多前才变更来的,但本质内容没有变化,因为中国的一些规定变化较多,做为一个严格市场守法人,我们也不得不跟着走,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目前我们的经营项目仍主要是信息产业,包括商情、报价及市场服务等,目前有五个事业部,两个中心及一个搞市场分析的研究所。

当我在读大学时我就发现了这个特点。当时中关村市场体系还很不成熟,没有一个价格体系可言,所以我认为应该有人去规范这个市场,这也算一种社会责任吧?从大三起我没事总到中关村各电子市场去了解各类产品的价格,对中关村的小胡同我特别熟,于是,我逐渐摸清了电子市场的价格规律,我认为我的机会比较成熟了。

中关村是随着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大规模采购电脑而繁荣起来的,当初卖一台电脑再赚一台电脑是经常的事,这种宰客式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关村屡见不鲜。于是,市场缺乏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我正是看准了这片市场,于是下决心做一种类似商业情报的媒介,通过它你能随时去检索市场上电脑的最低报价等等的信息,由此我寻找到了我这个项目。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苦,在中国白手起家有着比国外更多的困难。我当时手里只有大学期间自己积攒的两万多元钱,首先公司的注册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根据我国《公司法》注册资金至少要十多万元,但后来我花了一部分事介费请别人去办就顺利解决了。其实这也的确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律也可适当的规避。

我后来就有了经验了:现在市场越分越细,各行各业都有其专业的代理公司,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候花一些成本让别人去做是很值的,这样其实降低了自己的总成本,而且促进了社会中商业的流通,是有社会效益的。

创业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司刚开张时,需要招收员工,因为当时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而员工们不少都比我年龄大,我的样子又很面嫩,因此自己当时心里直犯嘀咕:别人能服我管吗?不过后来我认为自己想的也是多作的,因为我是在做企业,公司里人际的关系兼有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我只要将自己的想法贯输给他们,让他们领悟我的意图,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然后依靠经济这个纽带就可以完成管理了。有时我感觉管理还是越简单越叟,至少对决策较有利。我认为象许多公司学的那种欧美式的管理目前不适用于中国,因为那些管理方法都是欧美许多企业在经营了上百年后才总结出来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适用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我认为管理必须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在初期还是越简单越好,随企业的发展再去充实管理。其实我现在管理仍很简单,这样我才有时间去考虑一些其它方面的事。

公司运转过程中,问题就更多比如说:劳资纠纷我认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既然存在着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就存在着分配上的分歧,但我做事的原则是介定清楚你做了多少,该拿多少,公司的原则也是这样,即我们绝不养一个闲人,每一个人必须十分努力地去工作,以此去换取他所应得的报酬。我们公司的流动性不大,这与这个行业特点相悖了,但是好事,这表明我们的员工热爱这份工作,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做着。

刚开始的时候我这里的确不大,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我认为凝聚员工,取得别人信任依靠的不仅仅是公司的排场及规模,我认为还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因素,给别人一种期望,并且让别人相信你这种期望。我认为这是一个企业老板最大魅力所在。

我告诉我的员工,在这里大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本人身上具备着名牌大学生较高知识层次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我白手起家,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业的执着一点点把公司做起来了,这种飞速的发展已经为未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我这里有过工作经历的人,会比较轻松的面对今后其它公司的面试,因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能力,素质的提高。

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演讲和辩论,我也常自诩为一个出色的演说家。我们公司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是总结一周的工作事情,每逢这个时候,我就要了解一下工作情况,给员工打气,鼓励他们,这时我的演说成为重头戏。我有时一讲开就滔滔不绝,不过肯定和官僚们讲话不一样,我讲的很吸引员工,他们很爱听我侃。

“儒商”是指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商人,单从这一点来讲,我可以称的上是一名儒商。但我认为,社会上对儒商的宣传已经有了负面的效果。我认为,文人之所以经商,之所以下海,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要大于赚钱的目的,因为有知识的人比起那些粗俗的小老板的一个最根本性区别在于他们能用自己的学识去创造一种企业制度,一种使企业飞速发展的制度,他们才是真正在做事业,而不象绝大多数没多少文化水平的小老板赚几个钱就浅尝辄止。

我认为,我们国内目前的评估体系十分有待改进。因为,企业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它所采用的企业经营战略及管理方式方法,而不能依靠几个文人墨客的评头论足。其实,我感觉目前的企业界被一些别人用心的文人搞的很乱,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出风头,而许多的企业家却被搞的不知所措,今天去应付这个评论,明天去处理那个报道,而没有时间去考虑一些企业本身的发展而应考虑的问题。企业的成败应由企业界来看待,而不应被文人所评论。企业家应当有修养,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他的目标就是要让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去管一些杂乱的事情。

公司目前的规模稍微大了一点,但我并不认为这已是我事业的成就。其实我最欣喜的并不是公司资产的增加,而是在于公司已经摆脱了众多中关村小公司那样的原始积累阶段,我们可以腾出时间来真正的去考虑企业本身了。记得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曾立誓要创立一个跨国大企业,目前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还需要不断去努力,并且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待那个目标的话,我们还仅仅是一个创业者。

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有一种闯劲,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魄,勇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然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否定个人英雄主义,桎梏个人奋斗思想,使年轻人的这些想法不断被磨砺,我感到很痛心。我并不否认许多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但一位企业的领袖决策占到99%以上。

其实,反观我们现行的体制,并没有给年轻人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拿我本人来讲,如果去了一个国家机关,到现在也许还只是一个科级干部,即使到了国有企业,成为一个资产如同我现在公司这样的国企的一把手,那么我能拥有股份吗?我能随便自由的,不受他人影响的、完全依市场进行决策吗?所以我很能理解青年人的“跳槽”行为,而且很乐意与他们合作。因为即是“跳”出来的,一定是对所做的不满,因此会更有热情,更乐意去做新事情,而且会珍惜新的工作。

说到对市场的前瞻,我认为自己是有一定眼光的。因为目前中国市场还很不成熟,没有健全的市场法规来保障企业的一些权利,加之中国人的模仿性又十分强。所以唯有以新奇致胜,比如,我做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很赚钱,马上会有人学着来做,他学做不要紧,最怕是他不守市场法则来乱做,搅得整个市场都乱了,我们也没法再做了,因为客户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我觉得在中国做生意只要感觉一个项目可以赚钱,初期就一定要把市场做大,能多大就多大,在初期获得垄断利润;当别的对手进入的时候你就依靠自己先期垄断利润的资本迅速降低自己的利润水平。甚至降到成本,挤兑对手;如果对手被挤出去你可以继续获垄断利润,如没有被挤出去则降到成本以下收兵,再去洞察新的项目。

我目前所从的业务许多人都在做。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同行们也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并且严格的遵守着市场法则和市场公德,这使我们的竞争过程中相处的十分融洽,同时,我也感到了着实的压力,我不断努力做下去,因为大家实力都很强。

据我所知,现在大学毕业生有很多想法,如户,待遇、薪水等等,这些即得利益的诱惑使许多人甘于放弃一些较宏伟的念头。其实,这也有许多的现实困难可以理解。因为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的,安稳的工作,而大学毕业正是对读书人这十几年苦学的一种回报,放弃了就有种对不起自己的感觉,比如去了国家单位,也许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不用太多的操心,过的比较舒服。好象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心理,尤其是女生。

用我个人观点来讲,我比较倾向于年轻人用自己的能力去闯荡一番。我欣赏一个勇敢的创业者,青年人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因素是一种良好的现象,他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一种进步势力,当然创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项目与资金,良好的项目在于你个人的能力,个人的眼光。因为我觉得读书十几年的人,必须有一种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找到商机,我们不应该做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另一个问题就产资金问题,这是困挠许多立志当老板的大学生的最大问题。因为十几年的读书生涯我们基本上是消费者,个人一般没有多少积蓄,而依靠家庭去解决资金的问题一般不太现实。目前中国没有很适合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渠道,不象国外有风险投资公司,我当时起家的资金是自己大学期间积赞的几万块钱,在当时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反正各有各的办法,要想当老板还真不很容易。

还有一个是在做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项目冲突的问题,即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问题。因为刚开始属于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要尽量把盘子做大了,有时为了赚钱可能暂时停下自己想干的事。要做一些事其实挺难的,尤其没有一个投资方,一切都要自己去做,去进行原始的积累。

但我认为,年轻人的魄力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一个男人,以什么年龄段做为自己个人事业的起点很关键。从这点来分析,大学刚毕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刚出校门,还没有经历过世事的年轻人,身上有一股锐气,这是年轻人最宝贵的,他们可以凭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去应会各种挑战。经过各种困难的磨炼他们会逐渐成熟起来,终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如果此时他们进入了国有企业,他们会被国企单位的那种人浮于事的现象,那种沉闷的状况所同化,从而失去这种锐气,当日后他们再出来创业时,他们就会首先问自己:自己有胆量去做吗?而且他们会权衡许多:如现在尽管还没有得到提升,但已在单位里干了几年,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会有机会,如果一下海可能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要从头干等等,这些都会磨砺掉他们昔日的那些锐气。

针对一些创业的年轻人,我可以告诉他们,这是越早越好的,因为年轻人创业本身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我认为应该在婚前完成。创业有一个时间段,大概有五年,假使这个阶段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你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去办事,而不必考虑你的家庭,但成家之后,也许每冒一次险,你就会考虑是否会影响到你的家庭,你的妻子等,就不利于做出决策。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自己做老板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对自己来说是实现个人价值,奋斗目标的一条道路,对社会也有好处,因为它减轻了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压和,同时自己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学生自己开办公司,对同龄人或者其它大学生也有一种激励作用,形成一种良好的向上风气。就拿我们当时大学同班同学来讲,现在已经有六位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共为社会提供着近四百个就业机会,在各个行业服务着,这肯定不能排除我当年毕业时毅然成立自己的公司的带动作用。

当然,事业是我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成功则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奋斗,我们公司目前有四位管理人员协助我来工作,两位是跟我从头干起的朋友,还有两位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前年我从国家单位里把他们挖来的。

对于这几位核心人员,我们的待遇较高,因为大家都是相处过的,彼此间值得信任。和我从头干起的那两位朋友是当年我在社会上招聘的,几年来公司也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他们都跟着我挺过来了,而且从无怨言、任劳任怨,我认为是实在人,值得信任,我的那两位大学同学当年与我关系也不错,大学毕业后去了国企,一直干的不顺心。尽管他们能力挺强,但单位的头总不重用,因此挺苦闷。后来一块谈起这事,我就让他们过来了,反正都是大学同学,一块也好办事,再说我们公司也的确需要一批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来参与公司的经营,与我一块出谋划策,别人提一些中肯意见毕竟是有大用处的。有他们陪我一起闯,我也安心了许多,并且我们共同勉励,也增添了我们奋斗的欲望。

认清你的作环境

经过近十五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各行各业都将受其影响。我们将如何面对这种形势呢?别怕,因为机遇大于挑战。加入WTO将给我们带来好多的机会。

WTO对大学生就业有何影响?

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加入WTO后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面且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会带来些什么样的影响?

涉外职业需求全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