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清华名家学做事
6019300000007

第7章 少谈多做、行胜于言(3)

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这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因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

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的到来。

对于一个想干一点事情人的来说,这样迟迟不邮行动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且消磨意志,使自己逐渐丧失进取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应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的办法,除些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不管目标多么远大,理想多么崇高,离开行动都只是空谈,我们不做空想家,而要做实干家,努力的去奋斗这样成功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你离目标越来越近,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憎爱分明现在你的眼前。

在清华大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青年画家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大画家徐悲鸿请教。和徐悲鸿指出了几处他不满意的地方。

“谢谢你。”青年画家说:“明天我全部修改。”

徐悲鸿激动地问:“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晚就死了呢?”

这个事例说明,“努力请从今日开始”不仅是人才成功之道,而且是任何有作为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建树的重要和要件。

许多人也街道时间珍贵可总是抓不住,这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往往只寄希望于“明天”,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向后“支”时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所以,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地在自我安慰中悄悄地跑掉了。他们干一番事业的愿望总在设想阶段。正如《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所讲:“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

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说:“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纪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即投入工作。”

如果你家务忙,挤去了学习时间,好你不妨看看著名小说《呼啸山庄》作者艾蜜莉·勃朗特的故事吧。她承担着洗衣服,烤面包、烹饪等家务,她在厨房干活,带着铅笔和纸,一有空隙就写。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想成功,就“努力请从今日始”吧!

少说多做,抓住机遇

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在它到来之前,我们却可以做好准备,这样,当它的衣袂飘过你的身边时,你一伸手便可以抓住它。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成功的手臂,只要你再继续努力,成功就不会太远了,然而,抓住机遇的及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你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实践,通过努力才会了解到它的行踪,能否抓住机遇,要看你个人的努力程度。

选择时机,把握时机,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清华人非常喜欢的一句外国谚语说:“知道怎样静待时机,是人生成功的最大秘诀。”这就像行船一样,要趁着潮水涨高的那一刹那,非但没有阻力,并且能帮助你迅速成功。善于利用时机,容易取得成功,丧失时机,就会终生贵憾。审时度势,认识时务,把握机遇,是一条处世要诀。

即使是碰上好运气,让你遇到了意外情况,可是由于司空见惯,或者思想没有准备,头脑不敏感,或者粗心大意,或者虽然注意到特殊的现实,但不打算进行进一步研究等等,都会便机遇丧失,错过发现、发明的机会。

人生的命运遭遇决定于客观条件,也决定于主观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客观条件是历史、社会、家庭提供的条件,主观因素是个人的素质和处世态度。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构成决定命运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表现出来。正确认识必然性,善于把握偶然性,人们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握机遇,待时而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可偏有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主观条件。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而博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好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直传鲁班被茅草划破手指,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牛顿见到苹果落地触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人平时都即有知识的积累,又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

我们必须为机遇的到来做准备,没有准备的人是无法抓住它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本身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机遇。

从客观条件讲,机遇的产和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择业、工业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等。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涌现出了大批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改革家,而在“十年动乱”中,就没有这样的机遇。又如只有计算机高度发展和普及的现代社会,才使得大批优秀软件开发商,大有用琥之地。再如,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欲把天下者无不求贤若渴。诸葛亮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的需要,才赢得了时代给他的大好机遇。这些都说明了客观条件对机遇的重要性。可见,机遇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机遇只是成功的有利条件,能否成功,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始何努力?主要是选择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行动的计划和方法,以及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应变的措施,等等。

选择行动的方向目标就是立志。立志要立大志,办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把个人的行动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吕氏春秋》认为,个人的荣辱、安危和国家的荣辱安危息息相关。当人臣的应该首先为国家建功立业。国家富强了,个人也就会像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辅佐之臣那样,获得荣耀的名声和稳定的地位。如果不顾国家安危去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地位,结果反而会更加耻辱和危险。

《吕氏春秋》“务大”的思想对我们颇有启发。今天,每个人的安危祸福也是和国有的安危祸福息息相关的。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国家富裕了,我们才能普遍地过上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选择人生的道路,确定行动的目标,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这也是清华育人的原则,个人的事业要有助于国家发展,民族的振兴。

确定了行动的目标和要干的事业,就要采取行动,争取成功。争取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事先的周密筹划。“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刘向《说苑·说丛》。意思是:先计划好了再开始行动,就能成功,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先干了以后开开始计划,就会招致失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准备,有计划,不能他促上马,鲁莽从事。

知彼知忆,百战不贻,在做谋件事之前,要先做仔细的分析再制定周蜜的计划。

计划要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之上。打仗要了解敌情、我情,办企业要了解市场需要和同行的情况。在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正确的行动方针和工作计划。

处处留心皆机会

胡适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争议》一文,开文学革命之先河,为他赢得了一世盛名。其实,这篇当时轰动的文章竟源于一件微末小事。胡适当年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一名庚子赔款生,他每月都要从华盛顿的中国公使馆领取一笔生活津贴。负责邮寄津贴支票的公使馆秘书是一位性情严肃的中国基督徒,每次他都在信封内塞进一些简短的道德宣传单和激励人上进的箴言。例如“不满25岁不娶妻”、“多种树——种树有益”之类。有一次,胡适收到的宣传是劝说人支持用拉丁文字体做民众教育手段。在寄出一篇言辞激烈的反驳信后,胡适又认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想到中国语文言与白话之分的现状。胡适由此写出这篇文章,他一和稿两投,一篇发表在他自己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副本寄回国内的《新青年》,谁知,先期发出的原稿竟无人理睬,而后来发表的副本竟一纸风行,全国哄传,从此胡适便文星高照,独占鳌头。

当然,生活中的机会有大有小,不一定每一个都能够促成人生改变。但带给我们一时的灵感或一个好的思路的“机会”却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在清华大学的二校门礼堂之间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个纪念石柱,上书:石柱是1920年级同学立的。石柱顶上有一日晷,令人想到“晷度承天运,四时列相承”(张华《杂诗》)。大家在那里照相,觉得这个石柱上的四个字所昭示的那种有条不紊的行健不息,很像是清华人和清华大学的象征。

有一位曾在清华、北大两校都提任过领导工作的同志曾对我说:大凡一件事重要的付诸实施的时候,清华人喜欢研究“怎么做”,而北大人喜欢问“为什么要做”。清会人总是争取把事情办得“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成果”。而北大人则进一步论证“可不可以不这样做”?如果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已穷尽,而事情非做不可时,北大人已经筋疲力尽,全无兴趣了。

这种说法有些漫画性。但也多少反映出北大、清华的区别:北大人长于思想,而清华人喜欢行动,北大人是“思想家”,清华人是“行动家”。

如果承认了上述区别,清华就比较惨。因为按照传统的西方概念;只有从事理性思考才配称得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不屑于涉及政治、经济等行动的。这些,清华人就把自己排除在“知识分子”行列之外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成为“思想库”不能培养出专事理性思考而不涉及行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大学也不能成其为大学了。当然,如果我们完全接受了西方的个标准,首先被开除出“知识分子”队列的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因为孔子的学说注重伦理,尤其关注政治,显然也是个不及的格的“知识分子”。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令人骄的东方文化我们的一些东西只能用我们的文化来解释,解决,西方文化是无能为力的,凡事我们不必处处向两方看齐,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我们注重思想,更应注重行动。“事不行则不达”,唯有行动起来,才能步向世功。

理想需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人应该有理想。理想是伟大的,它可以让你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一个让世人羡慕的成功者;理想是美妙的,它可以改变你平淡无味的生活,使你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实现理想,这也是许多人的梦想,而这一切,只有用行动才能实现。而现实是严肃的,它会给你很多的打击和考验。只有认定理想,努力行动。用你顽强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你才会走向成功。清华的成功者们,在他们的奋斗这中,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为目标专心工作

清华的一位教授说:“惟有精神的肉体的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奋斗、奋斗,再奋斗,这就是生活,惟有如此,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可以自豪地说,还没有什么东西曾使我丧失信心和勇气。一般说来,一个人如果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目标,那么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遁辞,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我们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和其他习惯的形成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勤勉用功的习惯也很容易养成。困此,即使是一个才华一般的人,只要他在某一和特定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挠地从事某一项工作,他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福韦尔·柏克斯顿认为,成功来自训戒:’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

动物学家哈维就是一个重视实践的人,他经过反复观察,发现冷和因动物的心脏收缩时颜色变浅,而心脏舒张时颜色变得深红。他更进一步部开那些心脏,发现心脏收缩时,血液猛烈喷溅,而舒缓时,只有少量血滴落而出。表明心脏收缩这间正好是血液的进出。心脏像一个水泵,将血压入血管,导致血管膨胀而产生脉博。心脏的四瓣膜使血液不能倒流。毫无疑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

哈维精心绘制了血液循环的示意图。这样,血液循环理论就被揭示出来。哈维随后的生活就在实验中度过,他以又发现了更多的证据一证明血液循环理论。

哈维是个幸运者,但他的幸运决不是像某人靠一次博彩赢得几百万英镑的幸运。他的幸运是告动手实验而获得的,付出了艰苦的实验的劳动。他的幸运是在他这前还没人发现血液循环系统。

哈维是个崇尚实验的人,他认为解剖学必须建立在实验发明的基础上,而不能仅仅靠前人的经验来推断。他相信实验,甚至对哲学思想也表现出轻视态度。严格地说,也许正是对抽象思想的厌恶,使哈维能够不受一切定论的影响,而成功地总结出血液循环理论。

务虚之后务实的步子须紧紧跟上

清华一位经济学教授认为,普通的中国人要做生意赚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重视务虚。也就是说,在你准备做某件事这前,都必须进行调查和论证。把你要做的事的要行性及市场的各各可能,都非常扎实地研究无数遍,直到确信有100%的可操作性之后,你才可以拿出实施方案,这时你的市场胜算才可能达到60%。

第二,之后就需要务实了。既然是务实,就必须摒弃想象,而发挥经验的力量。首先把办事的总体步以骤准确地确定下来,然后把可能遇到的一切细节及应对的办法列出方案——这就是实施方案,这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你要做的事,在市场上已占有40%到50%的把握了。

不能把现实过于理想化

学生最容易儿了的毛病就是把现实过于理想化,这在实际生少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其实,不仅学生如此,个别老师甚至成名的教授也常常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在“五四”学潮这时,在群情激奋、同仇敌忾时,梁漱溟先生在《国民公报》上发表如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