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散步,一阵强风吹过树梢,树上的鸟窝被吹落地上。正当他对着地上的鸟窝伤感地沉思时,他却惊喜地发现,两只小鸟已经开始在枝头另筑一个新窝了。他顿时喜上眉头,仿佛刹那间悟透了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就必须学会放弃,一个 “窝”被毁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再建一个。
于是,他不再执迷不悟,开始投身实业。没想到,几年后他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再后来,他成了英国成功者协会的主席。这个曾被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人物就是,保罗·迈耶。这样想来,对成功的渴望,不仅仅在于对一个理想的执著,而更多是在于能够果断而及时地放弃。
而此时,你要做的只不过是拐一个弯。先前的追求与不舍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拐一个弯,或许就会拐出另一片天地。也许这样会拐进一片滩涂,但命运总会在拐弯处出现转机,不在此时,也许在彼时。
生命感悟
当你以一副义无返顾的姿态艰辛地在一条路上跋涉的时候,也许,另一条路上鲜花正灿烂开放,笙歌四起。
捡石头
有一天,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凡·帕夫洛夫在给学生讲什么是教育,为什么需要教育时,讲了一则东方寓言:一位巴格达商人深夜走在荒凉的山路上。突然一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听从了劝告,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走了一会儿,他掏出一块石头,原来是块金刚石。他又掏出第二、第三、第四块——这些石头不是金刚石,就是绿宝石或红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一会儿,深深笼罩着他的却是懊悔。高兴的是,石头那是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这就是教育”,伊凡·帕夫洛夫说,“当你们长大成人,就会知道,知识就是宝石,而我们也总会懊悔学得太少了。”
生命感悟
机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抓住机遇”,是最聪明之举。有机遇,抓住,拼搏。无机遇,准备、等待。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无准备的人,机遇来了,抓不住,抓住无实力,也无用。
卡特施计救里根
卡特和里根曾是美国的两位总统,后者在大选中击败前者进入了白宫。
巴黎一家报纸前不久刊登了一则 “信不信由你”的内幕新闻,说里根1980年当选总统后,卸任在即的卡特留给他三个标有号码的信封,告诉他在危难的紧急情况下拆开,可使他 “化险为夷”。
1982年美国经济情况倒退,局势紧张,里根拆开第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两个字:“骂我。”里根恍然大悟,于是不论什么场合,他都大讲特讲,把美国经济出现的烂摊子统统归咎于卡特,说是卡特种下了祸根,才使他陷入困境。这招果然灵,里根声望逐渐回升。
1984年,美国政府被财政赤字困扰。国会中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这时里根拆开了卡特留下的第二个信封,里面只有 3个字:“骂国会。”里根依计行事,反复指责国会阻挠他执行紧缩政策,于是国内对他的批评果然减缓。
1986年11月,里根暗地里向伊朗出售武器,将所得美元用于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闹出 “新水门事件”。里根在危急之中打开了第三个信封,内中写道: “为下任准备另 3个信封。”
生命感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你身处逆境时,不要一味地怨天忧人;当你失意时,也不要灰心沮丧。如果无法改变扭转,学会逃避不失为一上策。
花儿与少年
我父亲是一名牧师。附近上学的孩子们常常抄近路穿过他的花园,把这些花几乎摘了个精光。一天早晨,当孩子们正路过时,一个男孩问,“我能拿一枝花吗?”
“你想要哪枝?”我父亲问,孩子选了最洁白的一枝郁金香。父亲继续道:“它是你的花了。如果把它留在这里,会开放许多天。如果现在就把它摘下来,那么只能欣赏几个小时。你说该怎么办吧?”
孩子沉思了片刻,说, “我要把它留在这儿,以后再来看它。”
那天下午,父亲又让十二个孩子停下来挑选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将他们的花,留在花园里直到枯萎。那年春天,他送掉了他整个花园,没损失一朵花,却交了许多朋友。
生命感悟
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只有敢于舍弃,才能有机会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取舍之间难以划出适当的比例,根源于近期与远期利益的矛盾所致。
鞋
有一个人有很多双鞋,他每次出门前总要考虑今天穿哪双,哪双更好看更流行?所以他很晚才出门。
另有一个人只有一双鞋,他每次出门前总要考虑今天走哪条路,哪条更正确?所以他也很晚出门。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时,肯定有以上两种人在身边走过。
生命感悟
生活在五彩缤纷、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每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有理想、憧憬和追求。
否则,他便会胸无大志,自甘平庸,无所建树。然而,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必须学会放弃!
沉船事件
一艘载满乘客的船,因为超重,需要一个人马上跳海,否则会全船沉没。
老年人挺身而出,说:“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我已尝尽,我死而无憾!”
青年人马上站起,说:“在人生的交响乐章中,青年人理应弹奏最强劲的一曲。”
一位儿童尚未站稳,奶声奶气道:“我还小,大道理说不过你们,但我知道,无论干什么事,大人应该让着小孩。”“应该是我”!“应该是我!”“应该是我!”,三人各不相让,船在争论中更加动荡,很快沉没。
生命感悟
放弃,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将一无所有,这也是生命的无奈之处。
满与不满
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徒弟跟随师傅学艺多年,自觉把师傅的本领都学到了,就去见师傅,说:“我已经把您的手艺全学到了,可以出师了吧!”
师傅望着得意洋洋的弟子问:“什么是全部学到了呢?”“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做了。
“满了吗?”师傅问。
“满了!”
师傅抓来一把沙,渗入碗里,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再问。
“满了!”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
父亲讲这故事时,是严肃的,年少时听这故事除了感到抽象些外,并没有感到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深意。当我在社会上磕磕绊绊走了几年之后,才明白父亲的故事里,“满与不满”是一个人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一关啊!
生命感悟
人年轻时并不体会到有 “不满”之心对我们的好处,当想起它的好处的时候,我们韶华已逝,已经永远没有不满的机会了。
失去的儿子
儿子长到十来岁,与那般地爱着他的母亲越来越生分,越来越有隔膜。
忽然儿子离家出走了。母亲得知消息当即昏厥过去,醒来后双泪直流。接上去是东跑西颠,找儿子的老师、同学打听情况,给外地的亲戚朋友打长途电话,到报社登寻人启事,到电台、电视台殷殷地呼喊:回来吧,儿子,回来吧。
在发疯般的寻觅中过了昏天黑地的三天,儿子终于回来了,是自己回来的,与任何呼唤无关。
一切照旧,儿子与母亲之间依然是越来越深的生分与隔膜。母亲想起失去儿子的三天,她觉得那其实是自己最幸福的三天,因为这三天里她每一刻都在寻找他,而此外的日子她每一天都在失去他。
生命感悟
失去知宝贵,患难见真情,有时,在别人眼里你得到了某些,确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当你自己发现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是真正的获取。不以得喜,不以失悲。
退路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大意如下:有一家人遭了小偷,为防止小偷再度破窗而入,屋主人特别在楼下所有的窗子外面加装一道铁栏。
但是接着他住的二楼又遭了小偷,并发现小偷是由一楼抓着窗上的铁栏进入二楼的。于是屋主又为二楼所有的窗户装了铁栏,心想:我把每个窗子都装上铁栏,小偷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进来了吧?
岂知不久之后,这家楼下突然失火,几个孩子和一个大人睡在二楼,因为铁栏的阻隔,无法逃出,竟攀在窗上,活活被烧死。
不管我们怎么对付敌人,总得为自己留一步退路才行。
生命感悟
当我们自以为断绝了敌人的机会时,也可能正为他制造了另一个机会;而当我们把敌人所有的机会全都阻绝的时候,却可能也失去了自己的机会。
良机
“开门!”
“……”
“开门!”
“你是谁?”
“我是良机。”
“不可能。”
“为什么?”
良机只叩门一次。”
生命感悟
选择的痛苦在于良机只有一次。因此,面临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权衡。要是我们放弃的和想得到的都是好东西,那是因为我们太贪心。世界上的良机对于每个人也许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只能在某一时刻选择一回。
门铃只响一次
门铃只响一次。
如果你一时间来不及飞身接应,它就走了,不肯稍待,它是“机会”。
有些人等了老半天,有点倦,刚一瞌睡,它来了都不知道,醒来继续等,其实游戏早已结束。好不冤枉。
记得某富翁当年老妻住院弥留,护士们风闻此事,不管是否当值,亦修饰仪容,收拾颜面,藉故在该范围以内逡巡,企图于制服堆中脱颖而出,俟该富翁一旦丧妻,大好良机,若被看中,真是……。
那回门铃响了没有,我们就不清楚了。
人人有权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已不是你的责任了。
生命感悟
要主动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难怪没有谁肯 “坐以待币”了,守株而兔不来,不如四下溜达,碰上什么是什么,什么也没有,亦算有益身心的散步,总有好处的。
把握当下
一位西方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城的废墟里发现一尊 “双面神”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古今,却对这尊神像很陌生,于是问神像:“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两副面孔呢?”双面神回答 “因为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记取教训;一面瞻望未来,以给人憧憬。”
“可是,你为何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先哲问。“现在?”双面神茫然。
先哲说:“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你既然无视于现在,即使对过去了若指掌,对未来洞察先机,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就是没有把握住“现在”,罗马城才被敌人攻陷,他囚此被视为敝屣,遭人丢弃在废墟中。
生命感悟
在过去的岁月里,或许我们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机会,耗去了过往的时光,却等不到机会的出现。从今天起,把握现在,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使机会出现时,可以紧紧抓住,不让它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