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决定命脉
6025200000040

第40章 宽大为怀化敌为友(1)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上的缺陷也许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也正是因为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觉与某些“小人”相处实在太难,请不要放弃,更不要与之为敌,事实上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敌人,如果有,那也是因为你的处事水平还不够高。

第一节和“仇人”握手言和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出现大大小小、情况各异的磕磕绊绊,大多数人在面对“仇人”的时候,都会有冷淡或恶劣的情绪和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使在环境不允许或是没有能力消灭对方的情况下,至少也会保持着一种仇视的态度,说一些让对方不舒服的话,或者背地里暗暗耍一些小手腕,并且见缝插针,乐此不疲。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在“报仇”的过程中,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到过许多报仇的电视剧和电影,有的主人公历经磨难、如愿以偿地报了仇,但是最终他们快乐了吗?或者说解脱了吗?没有。记得有一部电影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明的战乱年代,一位庄园的主人因为全家大小被土匪伤害,因而变卖庄园,从此浪迹天涯寻找凶手,开始走上漫长的复仇之路。

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谁都想报,可是当庄园主寻遍了很多地方、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年老体衰、重病缠身,躺在床上毫无抵抗能力,他用虚弱的声音请求庄园主给他致命的一刀,庄园主人把刀举起,又颓然放下。

庄园主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夕阳照着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语道:“我放弃了一切追求,一直活在悲愤和仇恨中,搭上了几十年光阴,如今找到了仇人,我也老了,报仇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你会说,电影中的故事是人编写的,但俗话说,“一切文化艺术均来源于实际生活”,编剧者的文学故事归根结底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因此,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但提供给人们深刻的反思,而这反思也就是“有仇不报是君子”的道理。

殊不知,一个人要“报仇”所需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不管报得成还是报不成,自己都会大伤元气。

1精力投资太耗神

人体大脑的能量是相对有限的,每天计划“报仇”这件事,要花费很多精神和精力,想到恨之切齿处,心情异常抑郁、情绪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每天被仇恨所困扰,也谈不上愉快幸福的生活。也许,这正是对方所希望的,何必伤了自己让他人看好戏呢。

2时间投资戏人生

人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见,报仇是一项长期工程。的确,有些“仇恨”不是说报就能报的,也许是3年、5年、8年、10年、甚至20年、一辈子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仇报成了,自己年华老去、穷其一生、一无所有,回头想想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3财力投资不可取

有人每天为了报仇养精蓄锐、处心积虑,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己、来享受生活?可以说为了“报仇”耽误了一辈子的事业,就算不放下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不少的财力做部署工作,有的人甚至为了“报仇”不惜倾家荡产,最后落得穷困潦倒,落魄不堪。

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会分清楚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虽然可消“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消了,有可能失去自己,也有可能失去了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知道,人有比较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依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因此我们主张“有仇不必报”,和你的“仇人”握手言和。

毋庸置疑,和“仇人”握手言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儒家讲究“仁者爱人”,佛教讲究“慈悲为怀”,其实报仇是既不讲仁,也不讲慈,只讲仇。且是以牙还牙,以仇报仇。何况我们都是凡俗弟子,性情中人。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难。

殊不知,历史上有多少智者以德报怨,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华章。多少圣者宽以待人,留下一段段令人钦佩的美好记忆。释迦牟尼佛宽恕十恶不赦的提婆达多,耶稣宽恕出卖自己的犹太,不是他们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此乃圣者的胸怀。

春秋时期,重耳在曲沃告庙即位,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虽然晋文公并没有惩罚吕、隙二人的意思,但他们两人却各自心怀鬼胎,寝食难安。于是,他们商量出一个办法,想放大火烧掉皇宫,然后趁着骚乱的时候,将晋文公置于死地。随后便和勃提联络,准备一齐叛乱。

勃提虽然表面答应他们,心里却不以为然,于是暗中去谒见晋文公。晋文公不见,派人告诉他说:“你曾在萍城斩断了寡人的衣袂,寡人一见到这件衣服,就寒心。你又奉惠公之命前去狄国刺杀寡人。当时惠公命你三日内起身,你却在当天就急急地起身了,幸好上天有眼,使寡人不致遭到你的毒手。如今你还有什么颜面来见寡人?再不快走,就将你押到刑场处死。”

勃提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说:“当年要诛杀您的,一位是您的父亲,另一位是您的弟弟,连自己的亲人都这样仇视您,何况我呢?我只是个小吏,当时心中只有献、惠二公,哪能容您?以前管仲曾为公子纠射杀齐桓公,虽然目的未达,后来齐桓公仍然用他为相,创立了齐国的霸业。如果您今天不接见我,那就是计较小怨,而放弃霸业,将来恐怕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晋文公觉得他的话颇有道理,而且话中有话,于是就接见了他,从而知道了吕、隙的阴谋。

晋文公本来想把吕、隙二人拘捕起来,但因为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大,怕打草惊蛇,就决定将计就计。

于是,第二天晋文公秘密出宫,到王城(地名,在今陕西境内,当时为秦国所有),请秦穆公前来会晤,在秘密商量了一夜后,就安心地等待国内消息。

自从晋文公出了宫门后,宫内随即贴出告示,说晋文公抱病,不能朝议。吕、隙二人非常高兴,就在当天纵火大烧皇宫,命同党紧紧地守着宫门,唯恐走漏消息。他们二人各自提着宝剑,到寝宫去找晋文公。找了老半天,遍寻不着,知道大事不妙,就匆忙离开皇宫。后来被秦国诱杀了。

晋文公在王城看着吕、隙二人被诛杀,一再拜谢秦穆公。又因为怀赢仍在秦国,就以夫人之礼迎接她。秦穆公亲自送他们至黄河渡口。又派三千精兵护卫回国。晋文公本来想把吕、隙的党羽全部清除掉,但后来听了勃提的忠言,赦免了他们。他这种宽大为怀的作风,颇得人心,使得王位安全稳固。

总之,和“仇人”握手言和,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大智慧。

首先,让自己站在主动的有利地位,从而“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是敌是友,你心里明白,但是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

同时,你还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还是友,甚至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树立了你的高大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不“爱”你,甚至不理你的和平示好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度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分出伯仲。

另外,和“仇人”握手言和,在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一条灰色地带,给自己多留了条后路。释解了敌意,为自己以后的去路与退路开了一个绿灯。

而最重要的是,和“仇人”握手言和,这个行为一旦做出来,时间久了会成为习惯,让你和人相处时,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正是成就大事业的本钱。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仇人”是人脉搭建过程中最难面对的。试想,当你把仇人都能当朋友一样对待的时候,还有什么不能放下,还有什么人不能爱?拥有这种度量的人,他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能量。铸剑为犁,化敌为友,如果过了这一关,就会进入营造人脉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让搬弄是非者无话可说

人间之大,难免会处于各种是非之中。有人曾作过这样的一项调查:对某地居民进行访问,题目是“你平时最害怕什么?”结果竟有一半人(女性的比例更大)回答说:“最害怕背后被人议论。”人言可畏,可见一斑。

的确,在生活中,背后议论人们难免会为之厌恶。我们知道,由于每一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和迥异性,人与人之间的好恶与向背情绪难免渗进个人的议论。人们为什么会害怕被议论呢?这是因为,背后议论别人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偏离事物真相。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严于律己,使搬弄是非的人无懈可击。同时,与这种人相处,你不能堵上别人的嘴巴,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使你们之间的交往变得容易一点。

1自信做人,坦荡做事

俗话常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其实,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必管他人的议论。我们知道,背后议论,就其内容而言,有些符合事实,有些不符合事实;就其动机而言,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不管怎样,关键还是自己要学会正确对待,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应坦荡置之,不要因听到好议论而忘乎所以,觉得自己一下子高大起来,也不要因听到一些难听的议论而怒发冲冠,耿耿于怀,或痛心疾首、惶惶不可终日。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某县委书记坚持改革,捅了马蜂窝,流言蜚语顷刻间向他袭来,说他贪污了几百万、搞了四五个女人,生活作风非常腐败,一夜之间,闹得满城风雨。面对这种别有用心的造谣中伤,该县委书记依然我行我素、坦然处之。“生活作风上,我没有做过任何不道德的事”,这是他的自我审度;“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这是他对议论的正确态度;“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该抓的工作我照样抓,该办的事情我照样办”,这是他对议论的回敬。

最终,流言蜚语在他坦然、自信的宣言和行动中不攻自破。

2正确纠正搬弄是非者的恶习

众所周知,背后议论别人,常常是借议论造谣、中伤、挑拨离间,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能迁就,必须正直地站出来,帮助议论者改正不良习惯。

但是,帮助搬弄是非者改正恶习需要一定技巧,否则会伤害对方,害人害己。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以朋友式的态度进行善意的规劝,比如给他讲背后说人的坏处、对自己形象的损害等;同时,还要巧妙地引导对方学会如何正确认识人、评价人。比如,当对方谈论他人时,可以先顺着对方的话音,谈谈这个人确实存在的缺点,然后再谈他的大量长处,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3理智地置之不理也有效

如果对方搬弄是非恶习已成为性格特征,那就干脆不加理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千万不可一听到搬弄是非的话,就立即去找那人对质。这样会使大家都感到很难堪,有时你越解释,别人反而越不相信你。所以,你干脆什么也别说,也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这样过一段时间,这些议论也就会自行消失。同时,还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一时性急,去找那人“算账”,万一打起来那就更难堪了。这样也会使大家把你和他等同起来,看成没修养的人。

记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强者是为自己的目标而活着,只有弱者才会被周围的是非议论所左右。

搬弄不搬弄是非,搬弄谁的是非,都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做个坦荡正直的人便可,让搬弄是非者无从下手,甚至和你成为朋友。

第三节感化爱占小便宜者

现实社会中,不管是谁,都喜欢和那些豪爽热情、开朗大方的人交往,而都不太愿意与那些爱贪小便宜的人打交道,从而缩小了自己结交朋友的范围。那么,如何与爱占小便宜的人相处呢?

我们知道,任何行为的产生都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我们要研究贪小便宜的人,首先要了解贪便宜行为的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贪小便宜”是行为表现,并不完全是浑身沾满铜臭的利己反映;即使是利己主义者,也非不可救药者,况且各人表现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与不同心理状态的贪小便宜者相处,应持不同的态度,用不同的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锁”。有些人爱贪小便宜有以下两个原因:

1受社会环境(尤其家庭环境)的影响

这种爱贪小便宜者一般心地不坏,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出,或者因囊中羞涩而习惯了“揩别人的油”。他们缺乏高尚的理性,生活作风随便,自尊心要求低,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但是,性格外向,毫无隐讳,容易让人了解。

因此,同这种贪小便宜者打交道,要注意正面批评,引导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下工夫,以提高其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提高了,自尊的要求就会随之增长,贪小便宜的毛病便会相应地得到克服。平时,可以讲一些他所钦佩的人宽宏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事例,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2受一定生活观念支配

这种人,往往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活阅历,在生活中受过磨难,生活观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同这类贪小便宜者打交道,采取一般化的说教方法,无法解决其观念形态问题,应真诚地与之相处,用自己的博大胸怀去感化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真诚地、无微不至地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行动中得到感化。比如,外出时,热情地拉着他,坐车、吃饭、看电影、逛公园、照相争着掏钱,而对他从不表现出一点儿不满和鄙视。

值得一提的是,贪小便宜不管源于哪一种心理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他们一下子改掉并不现实,只能潜移默化,而且允许出现反复。如果一个人去感化犹嫌力量不足,可动员几个要好的朋友共同感化他们。当贪小便宜者真正理解你一颗真诚的心后,他会永远感激你,由此所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一定是纯洁的、牢固的。

另外,对贪小便宜者的毛病,切不可进行讽刺挖苦。因为讽刺挖苦会伤害其自尊,影响思想觉悟的提高,还会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

相信我们都知道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年轻时候,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后来两人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都是管仲取大部分。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在几十年的相处中,始终对管仲很好。后来,鲍叔牙辅佐齐桓公,管仲也当了齐国的宰相,出谋划策,和鲍叔牙一起帮助齐桓公称霸诸国,最终齐国大治,两人也名留千史。

管仲谈起鲍叔牙时说,“我贪图便宜,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说他知道我是因为贫困。”

因此,爱贪便宜的人被暂时的利益蒙住了眼睛,你一定要善意对待,从而扩大结交朋友的范围。要知道,善于与他们相处,他们还有可能成为你成长和发展的另一扇门呢。

爱占小便宜的人都是人们敬而远之的对象,这时,只要你稍加用心,就能轻松把他收到人脉网中。

第四节打开性格孤僻者的心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性格孤僻者是最难相处的人员之一,他们感情内向,整日郁郁寡欢、焦躁烦恼,喜欢把自己关在樊笼里。与之相处时,你常常会感到莫名的心境阴沉,缺乏生活乐趣。即便是言笑,也会莫名地有些不自然。于是,你把这些人归结为怪胎,避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