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12

第12章 会说话早成才,别让孩子忽略语言表达的细节(1)

请求别人时要“请”字当先

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请”字,很多孩子没有注意到它的妙用。有时候,多说一个“请”字,感情色彩就浓了,显得友好了许多。特别是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以“请”字开头,用请求的口吻说话,常常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孩子不懂得运用这一细节,那么结果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一天下午,杰克放学回家,妈妈发现他不高兴,就问:“杰克,怎么了?为什么你愁眉苦脸呢?”杰克说:“妈妈,今天我与同桌发生了不愉快。”妈妈问:“哦,是这样啊,能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吗?”杰克说:“课间的时候,我看到他文具盒里的彩色笔挺好看的,就说了声‘快给我看看’,谁知道他不愿意。”

“哦,原来就为这点小事。”妈妈深表理解地答道。“才不是呢?你知道多气人吗?另一个同学找他借彩笔,他高兴地借给了那个同学。”说到这里,杰克非常委屈地说:“为什么他宁愿借给别人用,也不愿意给我看看呢?”

妈妈说:“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你没有注意礼貌,你应该对同桌说:‘你的彩笔很漂亮,请给我看看,可以吗?’”杰克不理解地问:“为什么要多用一个‘请’呢?”妈妈说:“因为‘请’是礼貌用语,这样显得礼貌,显得尊重别人,别人才愿意把东西借给你呀!”“哦,原来是这样啊。我知道怎么做了。”杰克高兴地点点头。

为什么有的孩子借人家东西,很容易就能借到,而有的孩子不但没有借到人家的东西,反而和别人闹矛盾呢?这里就有一个说话的细节问题,说话细节决定了礼貌程度。如果你教孩子以“请”字当先,以恳请的语气,对别人表示充分的尊重与礼貌,人家就乐意接受孩子的请求。

身为父母,教会孩子以“请”字当先与人交流,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比如在家里礼貌地“请”孩子帮着做家务,孩子一般都会热情帮忙;如果父母对孩子大呼小叫,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即使孩子做了,他们心里也不快乐。

老师在教室里慢慢地踱步,看孩子们写作业,当他走到张蕊的桌子旁边时,发现她正在费劲地捡掉在地上的发夹,可是她人小胳膊短,够不着。看到老师来到了身边,她很有礼貌地对老师说:“老师,请您帮我一下好吗?”老师看张蕊这么有礼貌,高兴地说:“好的,老师帮你拿。”之后,张蕊对老师表示了感谢。

老师继续在教室里转,刘佳正找前排的同学借书,看到老师走过去了便对他说:“老师,帮我递一下书。”老师故意装作没听见,对刘佳说:“你说什么,我没听见。”刘佳说:“帮我递一下书。”

老师没说什么,他只做了一个示范,对前排的陈萍同学说:“陈萍,请你帮我递一下书,好吗?”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故意加重了“请”的语气。刘佳是个聪明的孩子,马上意识到该怎么做了,她小声地对老师说:“老师,请您帮我递一下书,好吗?”

老师笑着点点头,把前排同学的书递给了她。

张蕊和刘佳,都想让老师帮忙,可是后者由于没有注意说话细节,被老师温柔地教育了一番。其实这两个学生的表现出的差异,与她们父母教育有关。在张蕊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很有礼貌地用“请”字与张蕊对话,而在刘佳的家里,爸爸妈妈习惯于用命令的口吻和她说话。

可见,父母的教育和榜样作用对孩子学会注重说话细节影响很大。

让孩子多说“我们”少说“我”

孩子在和小朋友玩时,经常会说“这是我的”、“我要”,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这或许无关紧要,但是当孩子与人交往时,如果经常强调“我”、“我的”,这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罗刚和陈强在学校里一起上体育课。老师让他们一起玩篮球,罗刚抢先一步跑过去抱起老师给的篮球,说:“我发现的这个篮球挺新的,我特喜欢,我一个人玩吧!”陈强看到罗刚要把篮球占为己有,心里不高兴。心想:“明明是老师让我们一起玩的,凭什么你一个人玩。”就大声说:“那是我们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应该一起玩。”罗刚并不理陈强,自顾自地玩。之后,陈强一连几天不理罗刚。

当孩子与人交往时,如果总是强调“我”,会给人一种很自我的印象。这会在他与对方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过分强调“我”、“我的”,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就像上文中的罗刚,强调篮球是自己的,实际上是为了将其占为己有,而不是和同伴分享,一起玩篮球。

曾经在一篇题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里,有下面的表述:“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最次要的1个字是‘我’。”其实这就是在告诉人们,少说“我”是很有必要的。

有位名人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就应该让孩子注意细节,少说“我”,多说“我们”。要知道,一个善于说“我们”的人,是很有领导力和感召力的,是受人欢迎和受人拥戴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时候,农民对沙皇非常仇恨,坚决要求把沙皇住过的宫殿烧掉。很多人劝说农民,但是没有效果。最后,列宁亲自去做说服工作。

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先来一起思考几个问题可不可以?”

农民说:“当然可以。”列宁问:“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列宁又问:“我们辛苦建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齐声回答:“好!”列宁又问:“那么还烧不烧?”农民都同意不烧房子了。

虽然这是成人的故事,但是对于父母教育孩子,还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从这里,父母可以看到多说“我们”的作用,从而意识到教育孩子领悟说话细节的重要性。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发现人们每天最常用的字是“我”。其实,他们也知道总是强调“我”并不利于人际交往,可是他们还是忽视了这个不起眼的细节问题。因此,你若想孩子得到你别人的赞扬,就需要鼓励孩子多说“我们”,始终与大家团结在一起。

为什么“我们”二字那么有魅力呢?因为“我们”这个词,表达了“对方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产生参与意识,使别人与说话者产生共鸣。在教孩子学会说话细节时,让孩子把“我”变为“我们”,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孩子的话。

让孩子“谢谢”不离口

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说声“谢谢”,表达感激之情,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知道的基本礼貌。可是,这看似简单的礼貌用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注重的。有些家长也忽视了说“谢谢”这一细节,得到孩子帮忙后,不记得对孩子说“谢谢”,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说谢谢。渐渐地,孩子也变得不懂得感谢别人了。

两位母亲在一起闲聊,一位母亲说:“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礼貌。”接着她讲了一个故事: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儿子的同班同学来家里玩,后来天黑了就在我家过夜,因为玩的兴奋,满身大汗,我就让他和我儿子一起冲个澡。之后我把两个孩子的衣服全洗了,还给儿子的同学准备了一套内衣裤。洗完澡后,我儿子的同学看见我正在帮他洗衣服,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个澡洗得真舒服,我好久没有洗这么舒服的澡了。”

这位母亲以为那个孩子开口要说“谢谢阿姨”之类的话,没想到听到的却是这样一句话。顿时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位母亲遇到的情况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因为这与家长的教育关系重大。如果平时父母不重视教育孩子说“谢谢”,孩子缺少最起码的礼貌,今后他们怎样与人相处呢?虽然说声“谢谢”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忽视了这个细节,就会立马使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变得糟糕。这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的。

在家里,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当你帮助了孩子,如果孩子不记得表示感谢,你应该及时提醒孩子:“你是不是应该说点什么啊?”如果孩子不知道说什么,你就应该告诉他:“你应该说声谢谢。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或许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但是每次你都提醒他,并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表率,相信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养成说“谢谢”的习惯,真正做到谢谢不离口。当孩子懂事地对你表达谢意时,相信你一定会感到由衷的幸福。

王女士经常让儿子冬冬帮她干活,每次她都说:“谢谢冬冬。”渐渐地,冬冬也学会了,经常在爸爸妈妈为他做了一些事后说:“谢谢。”

那天在一个饭馆里吃饭,收银员为冬冬拿来一碗米饭,冬冬张口说:“谢谢阿姨。”收银员一愣,没想到他能说出这句话,一时非常感动。于是对着冬冬笑得很灿烂,之后又与冬冬搭讪。

有一天冬冬翻出两本书,他指着一本说:“这本是爷爷买的,谢谢爷爷。”又指着另一本说:“这是妈妈买的,谢谢妈妈。”爷爷在旁边问:“为什么要谢爷爷呀?”冬冬答:“爷爷给冬冬买书。”爷爷非常高兴,轻轻抚摸着冬冬的小脸蛋。

王女士说,当她为冬冬拿个勺子或剥个鸡蛋时,当丈夫给冬冬盖好被子或拿个他要的东西时,冬冬总是很有礼貌的说“谢谢”,真是让人舒服、温暖呀。

谢谢不离口,既是基本的礼貌,也是感恩的一种表现。美国心理学家近日研究发现,能够心存感激,经常说“谢谢”的孩子情商更高:机灵、热情、坚定、细心而且更有活力。而且,他们乐于帮助别人。由此可见,谢谢不离口不但是礼貌的表现,还是孩子内在品质和习惯的展现。

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别人给予孩子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父母都会教育孩子诚恳地说声“谢谢”。告诉孩子:“道谢要及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别人对你的感谢感到不理解,你应该用简洁的话语向他说明致谢的原因。”

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

做错了事,麻烦了别人,打扰了别人,或是无意间碰了别人一下,马上诚恳地说声“对不起”,这是起码的礼貌。不少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细节对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但他们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孩子也懂得这个道理。

那天,金女士站在洗手间的门后晾毛巾,5岁的儿子从客厅猛冲过来。金女士的额头被洗手间的门重重地撞了一下。孩子的爸爸说:“看,你把妈妈撞伤了,快说对不起!”可是儿子虽然知道错了,虽然很害怕,但就是紧闭着嘴巴,不吭声。

身为父母,我们能从这个孩子的肢体语言中看到他犯错后的不安,父母可能会原谅孩子,但如果是在外面,碰伤了陌生人,或许孩子不会轻易得到原谅。所以,教会孩子说“对不起”,让孩子学会道歉,是很有必要的。

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也知道犯错了需要道歉,可是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不道歉有什么危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把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他不是立刻道歉,而是说:“买个新的赔你好了。”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很多时候,弄坏了别人的东西,首先不是赔不赔的问题,而是礼貌问题,首先应该道歉,说声对不起。”让孩子认识到赔礼道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如果忽视了这点,即使把东西赔给别人了,也难以获得别人的原谅。

身为父母,教育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可以借鉴以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不必“强按牛头喝水”。

孩子有时候做错了事情,他们宁愿用行动去弥补,而不愿意嘴上说“对不起”。因为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里,说“对不起”就表示投降,是没有面子的事情。

因此,父母没有必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那种“强按牛头喝水”的做法是没有效果的。

此时父母不妨冷静下来,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台阶下,比如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知错了,只是嘴上不好意思说,对吗?但是别人可不像妈妈这么懂你的心思,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这样的引导,既呵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进行了换位思考,孩子就比较容易明白做错了事情说声“对不起”是很自然的。

方法二:大人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培养孩子注重细节很有帮助。生活中,父母做错了事情,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能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对别人说“对不起”。

一位父亲错怪了孩子,搞得孩子伤心流泪。之后这位父亲得知事实真相,感到很惭愧,马上向孩子说“对不起”,并保证今后不会犯这样的错,希望孩子原谅他。结果孩子原谅了他,而且从那以后,孩子犯错时,他总能诚恳地道歉。

其实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父母如果放得下面子,懂得在伤害孩子时诚恳道歉,不但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和谅解,还能教会孩子说“对不起”。

方法三:让孩子在道歉的同时用行动安慰别人。

一次在游戏中,6岁的儿子不小心把爸爸的眼睛弄疼了,妈妈马上要求儿子向爸爸道歉。儿子没有道歉,而是委屈地流下了眼泪,妈妈抱住儿子,边帮他擦眼泪,边对他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现在爸爸被你弄伤了,你看,爸爸很痛,你觉得应不应该看看爸爸,安慰一下爸爸呢?如果妈妈碰到你,你也会很痛,妈妈一定会向你道歉,并安慰你的,对吗?”结果儿子边擦自己的眼泪,边去摸爸爸的脸,嘴里还说:“爸爸,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道歉不仅仅是说声对不起,还应让孩子表现出对别人的安慰。通过实际行动,表达诚恳的歉意,往往很容易赢得别人的谅解。告诉孩子:“切忌道歉时先辩解,好似推脱责任。也不要犹豫不决,那样会错过道歉的最佳时机。”

让孩子明白:有时一句“对不起”可以使你减少很多麻烦,少留下一些遗憾。

让孩子别乱开玩笑

如果没有人开玩笑,那么生活就太沉闷了。可是,如果开玩笑不当,会给别人造成误会,还有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特别是那些有意捉弄别人的玩笑,父母要告诫孩子不要乱开。

洪强体型很胖,他常常为此感到烦恼,特别讨厌别人说他是胖子。可是,同桌刘斌认为他和洪强是好朋友,开开玩笑没有什么关系。

有一天,刘斌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绕口令:黄胖子,白胖子……刘斌想了一会儿,把这个绕口令改了之后,洋洋得意地对洪强说:“我来读一个绕口令给你听,怎么样?”洪强心情不太好,正想找点乐子,谁知道刘斌开口就是:“红(洪)胖子,白胖子……”这让洪强大为恼火,他生气地说:“你是什么意思,故意捉弄我是吗?”

这时刘斌才意识到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于是赶忙解释,可是洪强还是气冲冲地走了……

孩子在学习之余,和同学开开玩笑没有什么不对,这说明孩子有幽默感。可是如果孩子不懂得把握开玩笑的时机,甚至以开玩笑取笑别人为乐,那结果只能使孩子的人际关系陷于僵局。

身为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捉弄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有意捉弄别人已经超出了开玩笑的范畴,轻者会伤及你和同学之间的感情,重者会使你失去朋友。更可怕的是,一旦孩子养成了这个毛病,今后往往会因为乱开玩笑而导致祸从口出,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开玩笑应该选择正确的场合。在飞机上,千万不要让孩子乱开玩笑。类似的“我有炸弹”、“我要劫机”之类的话,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这样的玩笑在飞机上是不能乱开的,后果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