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6025500000014

第14章 会说话早成才,别让孩子忽略语言表达的细节(3)

第二,另指出路。

当你的孩子对同学的请求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时,可以鼓励孩子采用另指出路的办法,以解决问题。比如,你孩子的一个同学数学成绩不好,希望在考试的时候得到你孩子的帮助。你就可以教孩子这样说:“如果这次我‘帮’了你,老师可能会怀疑你的成绩,不如考试前我帮你勾画一些复习的要点吧。”这样表示了对同学的关心,对方就不会生气了。

第三,另做选择。

当你孩子的同学要求他做某件事,而你孩子又偏巧不喜欢做这件事时,如果直接拒绝,对方可能误以为你孩子是有意的或是不尊重他。比如,周末的时候,孩子的同学想让他陪同去逛街,可是孩子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这时你可以建议孩子对同学这样说:“今天天气不错,不如去郊外走走吧,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这样做,不仅巧妙地拒绝了对方,还不会让对方觉得那是拒绝。

第四,转移话题。

如果孩子遇到他不想做的事,但又不好直接说的时候,你可以教孩子采取答非所问的方式,巧妙转移话题,使对方知难而退。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拒绝,首先都应认真倾听别人的话,那种急不可耐的拒绝是最打击别人的;其次,要以商量的口吻以及和气的态度说出拒绝的话。这样更能取得别人的理解。

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懂得:热情地帮助别人,对别人的困难有求必应,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就要学会委婉地拒绝。这可是不容忽视的细节。

让孩子多给别人赞美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希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尤其是希望得到朋友、同伴的认可。如果父母懂得给孩子赞美,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那么孩子也懂得去保护别人的自尊心,懂得多给别人赞美。

有位父亲在讲到赞美别人的重要性时,给儿子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很多年前,在伦敦的一家布店里有一个男孩,每天早上5点钟他就要起床,打扫全店,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这对他来说简直是苦工,一点意思都没有。就这样干了两年,他实在忍受不了了。一天早晨起床后,男孩没有吃早餐,跑到13公里外的一户人家,去找在那里当管家的妈妈商量。

男孩一边哭泣,一边向妈妈诉苦,说不想做那样的工作,并发誓如果再留在那店里,他就要自杀。之后,男孩又给自己的老校长写了一封言辞悲惨的信,说明他心已破碎,不愿再生。

老校长看信后,没有说太多的话,只不过给了他一点赞美,诚恳地对他讲,他实在是很聪明,应该适合更好的工作,并给他一个教员的位置。

从此,那个赞美改变了男孩子的命运。他在英国文学史上,曾创作了76本书,留下了永久的卓越形象,他就是韦尔斯。

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赞美,能给别人活下去的信心,又怎么不能为你的孩子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孩子听,他会意识到赞美的力量。就像一位哲人曾经说的那样:赞美和微笑,是你拥有良好人缘的两张通行证。多多赞美别人吧!收获最大的往往就是你自己!

赞美,看起来非常简单,很多孩子认为:“赞美不就是夸奖别人吗?我知道!”但他们却忽视了赞美的细节,没有注意赞美的技巧,致使赞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让人产生误解。

玲芳和刘红是同桌,玲芳从爸爸妈妈那里得知了赞美的重要性,于是第二天她一见到同桌刘红就说:“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这让刘红感到非常高兴。接着,玲芳又对刘红说:“你这个人真好。”这时刘红糊涂了,问:“我怎么好了?”

玲芳一时不知道怎样回答,就说:“说你好你就是好呗。”这再次让刘红感到纳闷。刘红以为玲芳想找她帮忙,便问:“你是不是遇到困难了,想找我帮忙,才说好听的话?”这下玲芳可慌了,马上说:“不,不,不是的……”但是解释半天,还是没有解释明白。

确实,赞美是好话,但是好话不一定是好的赞美。如果孩子不懂得赞美的细节,也很难使自己对别人的赞美起到作用。生活中,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些空洞的赞美,比如“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真懂事”等,但是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孩子究竟聪明在哪里,懂事在哪里,孩子并不清楚。这反而会使孩子困惑,认为父母是在敷衍自己。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也学会了用空洞的赞美应付别人,那么别人会以为他不过是在客气,在敷衍。因此,赞美应尽可能做到热诚具体、深入细致。比如,教孩子赞美一个人穿衣服漂亮时,可以建议孩子这样说:“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很合身,颜色鲜艳。”这样才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赞美是欣赏,是感谢,给人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张缺乏热情的嘴是最使人失望的。为了让赞美给你的孩子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你不妨告诉孩子四种常见的赞美方式。

(1)直接式。这是最常见的赞美方式,它的特点是及时、直接。告诉你的孩子:“当你发现别人的某些优点时,可以直接给予赞美,并表示自己应该向他学习。这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间接式。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赞美别人可以委婉一点,在不便对别人当面说出或没有机会向别人说出赞美时,可以在背地里赞美别人。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让孩子明白,很多人相信背地里说的话是最实在的,因此在背地里赞美别人,会使别人非常重视,并相信自己就如他人所赞美的那样。

(3)激情式。朋友之间需要赞美,同学之间需要赞美,亲人之间更需要赞美。赞美既是获取友情的方式,又是缓和矛盾的润滑剂,还是保持感情的稳定剂。

(4)意外式。出乎意料地赞美,往往会给人惊喜。比如,父母见孩子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夸奖一番。在孩子看来是应该的行为,却得到父母的赞美,孩子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

总之,赞美可以使你的孩子赢得好人缘,赢得别人的欢迎,甚至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赞美不是随意的,赞美需要注重细节,这一点,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

让孩子懂得不与别人争论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之间争论不休,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最后大打出手;经常会看到,成人之间互相争辩,争得拍桌顿足。在争辩中,人们都在极力维护自己的意见,想证明别人是错的,可是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说话细节。

一位父亲在跟儿子谈到“不与别人争辩”的话题时,讲到了自己的一段往事。他告诉儿子,自己因为喜欢与人争辩得罪了很多人,失去了很多朋友。

以前,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在聊天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分歧我就喜欢争个赢,总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才驳倒别人。曾经我因为自己一个人驳倒了几个人而把自己说成是“舌战群儒”。但是自从看了卡耐基的一篇《如何使人信服你》的文章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毛病,才意识到说话的细节是多么重要。

这位父亲的感悟是有道理的,就像卡耐基所说的那样:“你不能辩论得胜。你不能,如果你辩论失败,那你当然失败了;如果你得胜了,你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假定你胜过对方,将他的理由击得漏洞百出,并证明他是神经错乱,那又怎样?你觉得很好,但他怎样?你使他觉得脆弱无援,你伤了他的自尊,他要反对你的胜利。”卡耐基的观点可以让孩子知道,辩论不存在输赢,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啊,身为父母,有理由将这个道理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彻底意识到与人争辩是多么没有意思的事情。让孩子意识到有时候沉默一下、忍耐一下,就能很好地避免争辩,就能避免影响人际关系。

月月写了一首“诗”,她高兴地拿给同桌分享,但是同桌却说:“既然是诗应该要押韵,读出来才有音乐的节奏。”但是月月却说:“我写的是现代诗,现代诗不要求押韵。”

同桌对此表示不赞同,月月又说:“和谐的节拍就是诗中的韵律,刻板地押韵,则会使我的诗失去本来的意义。”

就这样,他们争辩了半天,彼此都非常不愉快。

回家后,月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告诉她:“以后不要和别人争辩,同桌说的可能有道理,你说的也没有错,你们无法争出个输赢,也没有必要争出个输赢,他说的你听听就是了,表示认同就是了,如果你不认同,你可以一笑了之,或者干脆沉默。”

不可否认,争辩只是在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诗的理解,诗并无一个统一的形式。即使争辩下去,还是没有结果。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很多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是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同,或者他们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所造成的理解不同。父母应该告诫孩子:“当你和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时,不妨站在别人的角度看看,或许会有一种新的收获。”

与人争辩是一件令人极为恼怒的事情。辩论的双方无非是想证明对方是错误的,对方的知识不如自己,自己是对的,自己比别人强,能够压倒对方。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因为想证明对方是错的,而失去对方的好感,那是得不偿失的。”就像富兰克林说的那样:“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那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要尽量避免与家人、同学、朋友等争辩,这是保持快乐的秘诀之一,也是与人相处的细节之一。

在此,父母不妨告诉孩子与人争辩的坏处:第一,与人争辩会损害别人的自尊心,因而他对你产生反感;第二,经常与人争辩,会使你变得爱挑别人的漏洞;第三,长期如此,会使你变得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去朋友。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维护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孩子的意见也会被人尊重和维护,如此,你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拥护和欢迎。

让孩子永远别说“你错了”

在与人交往中,有三个字的威力是巨大的,那就是“你错了”。如果别人说你错了,你心情会不好,如果你说别人错了,对方也会大为不悦。就是这三个字,不知道破坏了多少好心情,伤害了多少美好的情谊。可是,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很多少不更事的孩子却忽视了其影响力。身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注重这一细节。

有个孩子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认真地撰写、修改并润色,其精心程度绝不亚于着名作家写一篇文章——据说鲁迅写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七遍,而朱自清一天只写500字。

这个孩子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完美,得意地读给好朋友听。谁知道好朋友听了几分钟就急不可耐地说:“算了,你写得太糟糕了,你里面好多词用错了。”这句话如惊天霹雳,打击了孩子期待赞美的心。

当孩子伤心地把这件事告诉爸爸时,爸爸只是让孩子把他写的文章再读一遍,爸爸认真地听着。之后,爸爸没有像孩子的好友那样评价他的文章,而是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爸爸在赞美孩子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孩子听懂了爸爸的意思,知道自己的演讲稿写得并不好,但是他的心情却好了许多。

过了一会儿,爸爸认真地对孩子说:“别人说你错了的时候,你会很难过,是吗?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所以,以后不要说别人错了。如果别人真的错了,你想纠正对方,也不要直接说‘你错了’,明白吗?”

孩子说:“那应该怎么说呢?”爸爸说:“应该用委婉的语气提醒他。”

告诉孩子:如果想有效地更正别人的错误,不能靠“你错了”这三个字,而应该委婉地提醒别人,让别人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样既维护了别人的面子,又达到了纠正别人的目的。别人很可能会心存感激。

如果你的孩子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不说“你错了”,那么意味着他就学会了与人相处的秘诀。因为,每当说出“你错了”,对方通常会争辩,说自己没错。“你错了”通常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亲人变成仇敌。

王蒙在二手市场上花了5元钱买了一个存钱罐,他自认为是非常便宜的,感觉非常高兴。一天,一个同学来家里玩,王蒙得意地把自己“淘来”的存钱罐给同学欣赏。凑巧的是,同学也有这样一个存钱罐,他从商场里买来的时候,只花5元钱,可那是全新的。而这个二手存钱罐居然也要5元钱,于是同学不假思索地对王蒙说:“你错了!这个新的存钱罐就卖5元钱,你还不如买个新的,你上当了。”

王蒙当时非常惊讶,但是他不得不为自己辩护:“我这个存钱罐卖5元钱有它的理由……”

结果,同学和王蒙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这就是说“你错了”的结局,本来关系不错的两个孩子,因为一句“你错了”争论起来,结果不欢而散。相信身为父母的你一定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那么就请告诫孩子永远不要说“你错了”吧!

告诉孩子:“当你说别人错了的时候,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一般都不愿承认自己错了。你说别人错了,显得你很高明,显得他很愚昧,这样他会感到很不悦。对你们的交往是没有好处的。”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有的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时,会让我们感到不那么难堪。因为他们善于巧妙而和善可亲地提醒我们错了,这时我们一般都会虚心地承认。这就证明,指出别人的错误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绝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说“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