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浪漫青春初恋,那一抹疼痛
605100000029

第29章

天渐渐暗了下来,杨梅雨躺了一会,感觉头不是那么疼了,肚子咕咕直叫。披上一件紫红的纱衣就走出了旅馆,她才不相信陈彦说的那些话呢!拉萨那么恐怖,为什么世界各地来旅游的人会络绎不绝?她拿着拉萨地图找到八廓街的方向,朝那里走去。

路上人还不少,感觉像来到了联合国,各个国家来的人都有。要不是两边非常有特色的藏族民居,飘扬着的各色经幡,真是使你觉得不是在拉萨。藏民时常从肩旁擦过,男人女人身上都飘来一种味道,对于嗅觉特别灵敏的梅雨来说,真有点杀风景!男人身上都佩带着藏刀,藏刀藏民随身必备之物,它既可用来防身,又可作为食肉的餐具,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他们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不知为什么最外层的衣服只穿一个袖子。腰间短刀的刀把在夕阳中闪着寒光,衬着他们黝黑的脸,显出高原男子特有的粗犷和彪悍。夹在这人流中的为数不多的藏族女人,穿的衣服颜色就鲜艳无比:桃红、粉红、粉蓝、葱绿、纯白,再加上裙子上装饰的金色条纹,脖子上戴着的颜色鲜艳的玛瑙石项链或绿松石项链,大大的珠子,长长的一串,挂在脖子上。虽然她们的皮肤同样黝黑但却还细腻,由于这些色彩的衬托,频添了几分女性的妩媚。成了这些高原民族特色联合国人群中最靓丽的风景。

杨梅雨的眼睛在两边搜索着,但大多是藏族风味的餐馆,不时飘来酥油茶的味道,这种藏族人最爱的食品。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能马上喝,应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要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如果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梅雨却忍受不了酥油茶的气味,不敢尝试。

藏族人吃的肉让梅雨看着就更害怕。藏族的饮食,牧区、农区有所不同。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简单的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这条街上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肠、风干肉。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时代潮流。看着那大块大块的肉,梅雨更不敢尝试,不过里面联合国的各色人等却都吃的津津有味……

梅雨找了半天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写着“阳春面”招牌的小面馆,里面很干净,老板显然不是藏族同胞,看到梅雨进来也非常热情,坐定,发现陈彦说的一点不错,拉萨的物价很高,应该说惊人,一碗普普通通的看不到多少油星的阳春面要二十元。在成都比它美味十倍的炸酱面只不过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