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从小能说会道
6076600000029

第29章 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说话习惯(1)

不良的说话习惯会使孩子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使他失去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他人在初次听到他的声音时退避三舍,使好口才失去实质意义。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孩子言语粗鲁遭人厌

当有一天,突然发现孩子嘴里时不时冒出几个粗俗的字词时,父母可能会非常吃惊,但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强,只要他听到别人说,就会很轻易地学会。发现孩子说粗俗不堪的话后,有些父母比较着急,以为孩子学坏了,并以粗暴的方式强行禁止,可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

“住嘴,不要你们管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的诚诚对爸爸喊道,这着实很让诚诚爸爸头疼:“平时当我们说他哪里做得不对时,他动不动就叫我们‘闭嘴’,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为此我教育过他,骂过他,还打过他,但没多久他又开始这样说话。”

上小学六年级的伟伟和诚诚有相同的毛病,他和妹妹发生一些小争执时,就会骂妹妹,并大喊:“滚开!”在学校,孩子说粗话这一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孩子说:“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讲粗话,特别是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互相骂粗话的更多。平时开玩笑的时候也喜欢说粗话,说多了,听多了,大家都习惯了。”

说粗话是当下孩子之间“普遍”的交流方式之一,因为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别人说粗话,自己也跟着说粗话。有的孩子说粗话后被父母批评,他还理直气壮地说:“别人能说我为啥不能说?”

一位五年级的班主任表示:“课余时间,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说粗话,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外界的范围相对较广,接触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比较多。有些孩子认为说粗话显得很威风、厉害,能赢得大家的佩服,于是盲目模仿。”

家长祝女士认为,孩子说粗话与大人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有些家长心情不好或批评孩子时粗话脱口而出,这不但伤害了孩子,也可能成为孩子的负面教材。因此,父母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

有些孩子不善沟通,每当和同学、伙伴争论的时候,因为好胜心强,就说出粗话,心想:一句话堵死你,懒得和你费口舌。

上小学三年级的玲玲说:“我们班的姗姗很凶,每次和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时,她就说粗话骂别人,我们都怕她,不敢和她吵架。”而姗姗则表示:“我才懒得和她们说半天呢,一句话堵死她们,她们就得按我说的做。”珊珊显得有些得意,她说:“我一句话就把别人压下去了,大家都听我的。”

其实姗姗的做法是缺乏沟通能力的表现,珊珊说:“妈妈平时也常这样和我说话。有时我很想多看一会儿电视,她就黑着脸说:‘还不快点去做作业,不要和我讨价还价,否则有你好看的。’有时我想和她争论一些问题,她就不高兴地说:‘年纪不大歪理还不少,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少废话。’弄得我现在一点都不喜欢和她讲道理了。”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这样才能体现家长的威信,因此不容许孩子讨价还价,当孩子有意见时,他们会生硬地拒绝。殊不知,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也是在教孩子不要和别人讲道理。慢慢地,孩子就会用粗话代替心平气和的沟通,孩子的表达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即使孩子做得不对,也要让孩子解释,而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疏于管理,导致了孩子说粗话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一位初一学生说:“我们同学之间开玩笑时经常说粗话,那并不是故意侮辱对方。有时在家也说粗话,父母根本不会批评我们。”一些家长说:“有时孩子随口说一句粗话是无心的,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品德败坏,因此没有必要一本正经地教育他。”甚至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说粗话时觉得很好玩,就哄然大笑,这无形中让孩子得到鼓舞,以后会说得更起劲。

无论家长和孩子怎么看待粗话,我们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希望拥有好口才的孩子,是不应该说粗话的。虽然说粗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但如果孩子粗俗的话不断,肯定会遭人厌的。因此,我们应该想出对策,帮助孩子改掉说粗话的毛病。

第一,鄙视说粗话的孩子。

在五年级学生菁菁的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说粗话了,其他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直到他认错为止。菁菁说:“这个方法是爸爸想出来的。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闹矛盾,回家后就向爸爸发牢骚,并说了几句很不好听的话。爸爸当时用尖锐的目光盯着我,让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菁菁笑着说:“有时爸爸不注意,也会冷不丁冒出粗话,这时我就和妈妈就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爸爸就会很诚恳地认错。”

第二,委婉地批评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认识到自己说粗话是错误的,父母应委婉地向他表明自己的立场,比如对他说:“我们家每个人都尊重别人,我们从不像你刚才那样说话。”父母还可以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你真的要那样说吗?”提醒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三,让孩子换个词,再说一遍。

孩子在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会说粗话来发泄,他们甚至表现得粗野无礼,顶撞父母。通常这种极端的情绪不会持续得太久,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最好还是克制自己的怒气。但是这并不等于纵容孩子,别忘了严肃地对孩子说:“这句话我不能接受,请换个词再说一遍!”慢慢地,孩子就知道发泄也不能无所顾忌,不能说出伤人的话,也就慢慢改掉了说粗话的毛病。

孩子话中带“刺”易伤人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表达能力不错,喜欢开玩笑,仗着自己的“幽默”,经常对同伴冷嘲热讽。却不知,那些带刺的话语会带给别人致命的伤痛。

一位妈妈说,她的儿子考上了高中,但是却拒绝去上学,原因是害怕再次进入一个备受挖苦嘲讽的校园环境。通过和孩子沟通,这位妈妈才明白,原来孩子在中学和同学讨论篮球时,总是被同学们讽刺:“你也懂篮球?”“你说的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在同伴的一次次嘲讽中丧失殆尽,他很想融入同学中间去,但又怀疑自己。

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多少次,我站在教室的窗户旁边,望着篮球场上同学们的身影,我多想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我没有勇气,我知道我将会听到什么……”这位妈妈说,从孩子身上她看到了语言嘲讽带给一个人的伤痛。

有些孩子喜欢打着开玩笑的旗子来挖苦别人,把嘲讽别人当做一大乐趣,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在挖苦别人的同时,他们可以过把嘴瘾,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获得一点乐趣。可是他们不知道,在别人因为他们的嘲讽而受到伤害的同时,也会降低自己的修养。一个真正有修养、会说话的人,是不会无端讽刺别人的。

孩子为什么学会了嘲讽,去刺伤别人的心呢?这与大人的言行有关。很多家长和老师经常会“出语伤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会伤害别人。一位从事心理工作的家长说,他在小时候曾经在众人面前取笑一个同学的耳朵长得过大,当时他的同学伤心痛哭并冲出了教室,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话给人造成了伤害。后来,他当了家长,很早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取笑别人。

这位家长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让孩子了解嘲讽的语言是带刺的,很容易刺伤别人,有时候这种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这也告诉了家长,培养孩子的口才并不只是教会孩子说话的技巧,练就一副伶牙俐齿,还应该要求孩子不断提高说话的质量,使说出的话让人快乐地接受,最起码不应使人反感,更不应伤害别人。

研究认为,7~10岁的孩子比较喜欢嘲笑他人,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因为喜欢同一种颜色或同一首歌而交友,相反,他们愿意和外表相似、行为相似的孩子在一起,嘲笑他人能使这些孩子团结起来,孩子们也用嘲讽来表达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学校里,不论是在功课上还是在体育运动上,孩子们经常要参加考试和比赛,以分出个高下,而嘲讽最能给自己打气。

8岁的柯华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踢足球。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指责他说:“你踢得真是太臭了,我们以后不和你踢球了,真没劲。”柯华伤心地走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刘亮,柯华沮丧地告诉刘亮:“真没劲,他们居然不愿意和我踢球。”刘亮看到平常学习成绩优异的柯华如此失落,不由得意起来,说:“他们够客气了,要是我,我宁愿跟3岁小孩踢球也不和你踢。看我踢得多好,他们愿意和我踢!”

嘲讽使孩子获得一种控制他人或控制局面的快感,大多数孩子都承认他们嘲笑同伴主要是为了取乐。

然而,孩子带刺的嘲讽很容易树敌,擅长嘲讽不是具备好口才的表现。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嘲笑,就要首先教育孩子不要嘲笑他人。这就要求家长做到。

第一,注意言传身教。

父母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爸爸妈妈喜欢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孩子听后,在某个时候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很可能会这样嘲笑他:“瞧你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我才懒得和你玩呢!”另外,假如孩子犯了错,家长也不应该嘲笑、挖苦他,而要以鼓励为主。

第二,父母不要让孩子过太优越的生活。

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只会滋长其虚荣、自大的心理,形成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果孩子经常穿着既漂亮又昂贵的名牌衣服,一旦看到那些穿着旧衣服的孩子,就很可能会嘲笑他们:“这么旧的衣服你还穿,真难看!”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奖赏应适度。

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不切实际的表扬和夸奖,只会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爱嘲笑别人。

不要忽视孩子吹牛的毛病

说到“吹牛”的本领,孩子并不比大人差。对此,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在说谎,必须制止其不良行为;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天真无邪的表现,说明孩子的表达能力强,无须理会;更多的家长认为应当顺其自然,但又不知道怎样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

星期一,几个好朋友在学校里见面了。亮亮说:“昨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爬长城,坐缆车,可刺激了。”强强的口气更大:“那有什么,我和爸爸去了天文馆,我们还一起坐航天飞机飞到宇宙看星星呢!”“天文馆没有航天飞机。”亮亮反驳道,“我去年也去过天文馆,我敢保证那里没有航天飞机,你在吹大牛。”一旁的楠楠也站出来戳穿了强强的谎话。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了起来。

孩子“吹牛”是在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吹牛”确实是锻炼口才的一个方式,但吹牛也要分情况,什么样的事情能吹牛,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吹牛,家长应该让孩子清楚。家长想要对孩子的“牛皮”加以正确应对,首先就要听懂这些“牛皮”的弦外音。

情况一:因为好胜心强,而编出子虚乌有的“事实”。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理,有的孩子好胜心颇强,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为了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获胜,孩子们往往会搬出“家底”。如果这招达不到目的,他们可能会通过夸大其词、编造离奇的情节来出奇制胜,这就表现为“吹牛”。

课间,孩子们在一起谈论家里饲养的宠物,大家都在夸耀自己的宠物多么可爱、多么有趣。这时,一直默不做声的辉辉突然大声说:“我家养了一头小老虎,这只老虎是我和爸爸从山林里捉回来的。”辉辉的话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大家缠着辉辉问了好多关于老虎的问题。有些同学还和辉辉套近乎,想让辉辉带他们去看看小老虎。事实上,辉辉家什么宠物也没有养。

辉辉的“吹牛”实质就是说谎,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实事求是,告诉孩子说谎的危害,比如会失信于人、为了圆谎将会付出很大代价等,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一件很不好的事。

多鼓励孩子参加正当的比赛,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胜利,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进而取得同伴的认同,当然,最好让孩子选择自己擅长的比赛项目。

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必也不可能事事都争第一。同时,适当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教育,让孩子坦然接受失败和挫折。

熟练地编出子虚乌有的“事实”是孩子表达能力强的一个体现,但这不是真正的口才。因为,好口才并不是用来吹牛的,只会吹牛也不能算做好口才。

情况二:表扬不当,致使孩子翘起小尾巴。

“听过我弹琴的人都说我和钢琴家弹得一样好呢!”

“我的毛笔字是全校最棒的,没有人敢和我比。”

“我是我们学校身材最好、最漂亮的女孩子!”

“我长大一定会当上世界冠军的!”

……

如果谁在四年级一班听到这些话,那肯定是荔荔说的。她是班里最有名气的牛皮大王,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这也让老师感到纳闷,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这样爱吹牛呢?在进行家访之后才发现,荔荔的爸爸妈妈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奖荔荔,几乎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

表扬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和雨露,不可或缺。一个喜欢在同伴面前吹嘘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被父母过分表扬的孩子。虽然孩子大胆地吹嘘自己,是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表现,但是这种吹嘘不仅容易被戳穿,也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恰当,无须刻意夸大,也不要替孩子谦虚,恰如其分就好。

表扬泛滥或流于形式,很容易使孩子翘起小尾巴。但表扬过少,就容易患上“表扬饥渴症”。所以,该表扬就表扬,不该表扬就不表扬,以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情况三:情景嫁接。

在老师给孩子们讲交通安全知识时,棒棒突然大声说:“汽车轧不死人,两个月前,一辆汽车从我爸爸的身上轧过去,轧得像纸片一样薄。但是汽车开走后,他一点事也没有。”

老师听了觉得很好笑,于是故意问他是不是真的。棒棒认真地说:“当然,我爸爸的本事可大了,因为他是警察。”

原来,棒棒很喜欢看动画片。他所说的人被轧扁后又爬起来走路,只是动画片里的一个情节。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由于不能准确区分真实和虚幻,对他们而言,只要看到的就是真实客观的。另外,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所以,当老师讲到交通安全知识时,棒棒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和动画片里的场景嫁接在一起了。

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确实值得表扬。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大胆想象进行鼓励、引导,切莫因为强调客观真实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当孩子的表述太过离奇时,容易误导同龄伙伴。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尽可能给孩子多创造认识和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

在孩子看动画片、漫画书或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适当提示,让孩子学会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避免孩子将真实的世界与虚幻的世界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