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读者》·天南地北
6077100000016

第16章

那你就给想移民的人都办护照吧。

怎么,你疯了!你想让我成为光杆司令?

津津乐道世间事

波兰人善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剖析。同时,他们还很容易对自己的缺点和恶习津津乐道。他们经常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进行最挑剔的剖析,然后又将其任意组合起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特点——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臆造的,不被波兰人抱怨和抨击。

但需要从语言转入行动时,任何一件小事都会使他们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而且毫无规章和秩序可言。每个人都像吃了枪药一样,要说服他们接受你的观点比登天还难。他们不能容忍外人对他们的缺点说三道四。与他人辩论时,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通常会说“您不懂,这纯粹是我们波兰人的问题”。如果外人非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会激怒他们。对波兰人而言,发怒是常见的事。但是无论他们如何生气,深夜几杯酒下肚之后,部分合理的建议就能在酒精的刺激下为他们所接受,然而第二天一早他们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嬉笑怒骂邻里间

波兰人对俄罗斯人没有多少好感,他们认为俄罗斯人生来就是被他人奴役的。

他们觉得俄罗斯人之所以在战争中取胜,靠的不是智慧而是人数。于是他们编了许多有关俄罗斯人的笑话,如,波兰人挖开了从俄罗斯通往波兰的“友谊”输油管道,为的是检查石油到底流向哪个国家。

波兰人对德国人也同样没有什么好感,认为德国人是单个人连大门都不敢迈,一堆人聚在一起就想统治世界的民族,生来就是战争贩子。奇怪的是,有关德国人的笑话却不多。

波兰人崇拜的是法兰西人。几个世纪以来,波兰人尤其是波兰贵族只要能有一线在法国生活的希望,就绝不留在波兰。始终警惕异化为俄罗斯人或是德国人的波兰人,却自觉自愿地想变成法国人。尽管拿破仑只是把波兰人当成炮灰,但是波兰人却很崇拜他,波兰立法机构和许多民事制度的基础都采用了《拿破仑法典》,这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宣告结束。

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后,波兰人转向了崇拜英国人。波兰人钦佩英国人的沉着冷静,因此当他们得知英国有足球流氓时,他们怎么都不相信一向以绅士风度着称的民族中会出现这些人。

波兰人能容忍、甚至可以说喜欢立陶宛人,但是这并没有换来回报。这不难理解,这两个民族曾很长时间共处于一个国家之内,而波兰人在这个家庭式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捷克人对真正的斯拉夫人来说,已经德意志化了,变得冷酷无情,毫无生气。匈牙利人尽管不是斯拉夫人,却被波兰人视为兄弟。他们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语言,也没有共同的边境。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波兰人才将匈牙利人视为自己精神上的兄弟。

奇特的“武器”

建军

香烟

1917年,英国与土耳其在西奈沙漠地区作战。战士们守在各自的战壕里,生活极端无聊。他们非常渴望能有香烟解闷,甚至把能弄到的树叶和枯草也当做卷烟抽了。

看到这种情形,聪明的英国指挥官突发奇想。他指示后方千方百计弄来了大量含有鸦片的香烟,然后用飞机投放到土军的阵地上。土军士兵一见到香烟,兴奋不已,纷纷丢下武器,捡起香烟贪婪地猛吸起来。待他们刚刚过完烟瘾、一个个心满意足地歪倒在战壕里昏昏欲睡的时候,英国士兵突然发起了进攻。土军士兵慌忙拿起武器,准备应战,却感到浑身无力,软绵绵地倒在地上,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防线被英军轻松突破,自己也成了英军的俘虏。

音乐

1939年3月15日,经过一夜激烈炮火的布拉格街头突然响起了美妙的音乐。被战争搞得神经高度紧张的士兵纷纷跑出家门,好奇地围观。只见一支由数百人组成的大型军乐队一会儿演奏民歌,一会儿演奏流行乐曲。人们为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支乐队后面的竟是德国纳粹的装甲部队。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德国人几乎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布拉格。这是希特勒精心导演的一出好戏。

后来,希特勒又故伎重演。在侵略挪威的时候,德军组织了一支将近一千五百人的乐队,一路吹吹打打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民们见此情景非常高兴,有人还跟随音乐跳起了舞蹈,甚至挪威士兵也暂时放下武器,欣赏起了精彩的演出。而此时,德军近两万人的部队已经迅速包围了这座城市。半小时后,当大批德国战机飞临奥斯陆上空的时候,市民们想要反抗却已经来不及了。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同样用音乐作为开路先锋,仅用了两个小时,就攻占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酒瓶

“一战”期间,德军用坦克发动了对西班牙的进攻。由于当时坦克刚刚应用于战争,西班牙士兵对这个铁家伙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很多人对它非常恐惧。后来,西班牙有人发明了一种反坦克武器,名叫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炸弹。酒瓶炸弹制作极为简单,就是在酒瓶中装上汽油、水和黄磷的混合物,见到敌人的坦克时,就使劲摇晃酒瓶,然后向坦克投击。一旦瓶子撞碎在坦克上,流出的黄磷就会在空气中立即燃烧,通过猛烈的火焰引燃敌坦克的油箱等关键部位,从而对敌坦克造成损伤。

酒瓶炸弹看似简单,但确实给德国坦克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奇特的婚礼

佚名

格斗婚礼

科威特有一种婚俗,新郎新娘在结婚仪式举行后,要在洞房里举行“格斗”。新郎首先向新娘行跪拜礼,然后用力拉新娘,显示自己威武有力,而新娘也要不甘示弱,奋力还击。“格斗”越激烈,婚礼越隆重。

举重婚礼

在前南斯拉夫的一个乡村,人们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婚俗,新娘必须与能举起自己的新郎结婚。婚礼上,新郎必须能举起相当于新娘体重的重物。

射箭婚礼

多米尼加东北部山区的小伙子个个都是神箭手,因此,那里盛行射箭婚礼。结婚那天,新娘头上插一个用树叶扎成的高高的叶环,新郎必须在距离新娘80米处张弓射箭,将叶环射断或射落。

火吻婚礼

印度邦达普罗加斯族的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婚礼上,点燃的火光照射着四周。

当火烧得最旺的时候,新娘拿起燃烧的木片,向心爱的新郎面颊上按去,如果新郎能忍着不出声,那么隆重的结婚仪式就算结束了,两个人可以一起生活。如果新郎忍耐不住痛苦,一旦叫出声,这次婚礼就算告吹,两位年轻人就此分手,各奔前程,永不能相见。

踩人婚礼

马克萨斯群岛的马奎萨人的婚礼仪式中,当一对新人离开教堂回家时,新娘所在部族的宾客要一个接一个地匍匐在地,形成一条“人体地毯”,新郎领着新娘从他们的背上踩过去。据说这一习俗象征屈从和忠贞。

净身婚礼

罗马尼亚的新娘在结婚时要净身,净身的水必须是母亲清早第一次打来的河水或泉水,水中要放些牛奶、蜂蜜和玫瑰花等,以求今后的爱情生活美满甜蜜。

新娘最难为情的婚礼西班牙的吉卜赛人的婚礼举世闻名,他们举行婚礼要把新娘的衣服脱光,检查是否守节。而在尼格利亚地区,男方父母也有“验收媳妇”的风俗。

海底婚礼

美国48岁的海洋世界鱼类博物馆馆长克万与28岁的新娘格雷斯·帕夫拉克,在海底完成了他们的浪漫婚礼。新娘戴着绿色的霓虹护眼罩,穿着潜水衣,白色的婚纱像云彩般浮游在后面。新郎则穿了身黑色的潜水衣,系了白色的领结和宽腰带,出席婚礼的“嘉宾”是一千多条来自世界各国的鱼。

马戏婚礼

法特和吉娅是英国马戏团的杂技演员,擅长吞剑、插钉子、脚踩玻璃和吞火球。

在他们的婚礼上,新郎将一根长钉插入鼻孔,然后吻新娘,新婚夫妇还踩玻璃、吞火,令参加婚礼的来宾叹为观止。

热爱读书的民族

华夫脱

许多民族都认为自个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似乎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据说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惟一选民”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个世纪之后竟然被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吧?在希特勒们的辞典里,犹太人已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所以,种都是别人的坏,瓜都是自己的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事实证明,犹太人虽不是上帝惟一的选民,但也绝不是上帝的弃儿。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的数量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

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巨子,酷爱读书肯定是缘由之一。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六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民族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哪怕天快塌下来了,他们的书还是照读不误。苏联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够大了吧?然而就在数十辆坦克驶进红场的那一天,国际图书联合会第六十二届大会在莫斯科开幕。主持会议的苏联女馆长把文化部部长介绍给大家说,按照惯例,作为东道主,国家高层领导人应该出席今天的开幕式,因为发生了意外,只好向大家表示歉意;但书籍是永恒的,书,也会给我们带来和平。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莫斯科的地铁车站、公园、购物的队列中都有手不释卷的俄罗斯妇女。苏联解体后,图书馆与民众的生活一样陷入相当困难的境地,但民众的读书热情却丝毫未减。即使在迄今尚未通公路或电话的村庄,人们依然坚持保存农村图书馆。莫斯科现有图书馆四百多个,每天到图书馆去学习的人总是在数千以上,人们在那里读书看报、准备功课。其中,三十岁以上的妇女越来越钟情于俄罗斯古典文学,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多。有的老年妇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秋千架上、白桦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祖孙同读一本书,母亲在给襁褓中的孩子讲故事……约一亿四千万俄罗斯人,私人藏书就近两百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三百册。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并常常把自己的藏书借给邻居、同事和孩子们。中心城市是这样,边缘地带亦是如此。在海参崴,商店内没有顾客的时候,年轻貌美的女店员安静地坐在柜台内侧看书。在许多公共场合,都能看到许多俄罗斯人手不释卷的专注神情,那书多是厚厚的各种名着的精装本。无论外界如何嘈杂,他们一如既往恬静地神驰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么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战胜呢?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美国人好像有点吊儿郎当,不大爱读书。然而这儿又用得上中国那句老话了:老皇历翻不得了。据调查,如今美国人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三项活动所占时间分别为:一是与家人和孩子玩,占20%;二是看电视,占21%;三是读书,占35%,高居榜首。美国的孩子5岁就到公立学校上学前班,许多家长在此之前就开始让孩子读书。各种儿童教材层出不穷,公共图书馆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

例如,在波士顿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常常看到前后左右的人在那里聚精会神地读书。近年来,洛杉矶一年一度的图书节每次都吸引约十五万人参加。2005年全美的图书节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学校的音乐厅、讲座厅都派上了用场,几乎每场演讲会门前都有人排队等候空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爱瑞克·奥特曼(即《当总统们撒谎时》一书的作者)参与的一个题为“谎言、欺骗、掩盖”的讨论会,听众络绎不绝,门外不断有人往里挤,令组织者意想不到,只好出动消防队员来维持秩序。嘉宾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女士、数位参议员、十几位普利策奖得主。

共有380名作家参与了96场演讲会和讨论会,6个书朗诵或诗朗诵舞台剧参加了演出,400家出版社的图书参加了展销。美国人很忙,但忙有忙的读书办法,大量图书被录音、制成光盘和磁带,供人走路、开车、健身时听。怪不得美国人在世界上这么牛气,原来人家也是个玩命读书的民族。

日本:节能已成习惯

康林

日本是个岛国,能源匮乏使日本人都有一种能源危机感,他们从小就开始被灌输和培养节能意识。节能在日本已经深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并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记得笔者首次受邀参加日本中小企业家的聚会,会上收到不少制作精美的名片。

不少名片都在正下方印着“再生纸利用”的字样。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名片主人在向每一位名片接受者表明:自己名片的纸板使用的是旧报纸、旧杂志等废纸加工而成的“再生纸”。日本人倡导节约资源的意识和用心由此可见一斑。据说,日本地铁站内、公园中的椅子、凳子,还有花店里的花盆等,也有不少是用废纸等加工制作而成的。

日本的垃圾回收处理分类相当仔细,有“资源垃圾”、“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危险垃圾”、“粗大垃圾”等。因此,走进任何一户日本家庭,都摆有分放不同垃圾的几个垃圾桶。有些废弃物究竟该归入哪一类垃圾,即便是谙于此道的家庭主妇,有时也不得不查看居委会分发下来的垃圾分类表,或是打电话到区政府相关部门咨询。不仅如此,不同的垃圾只能在规定的不同日期、不同的时间段内,扔到指定的不同场所。特别是所谓的“粗大垃圾”,如旧冰箱、旧电视、旧书橱等,必须提前在便利店等处买好印有编码的“准扔证”并贴好后,才能被允许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其搬到指定的地点。使用年代越久的家电、家具等,也许是因其回收利用的价值小,买“准扔证”所需费用也就越高。一台10年前花3万左右日圆购买的小型家用电冰箱,如今要作为垃圾扔出去,有可能需花1万日圆去买“准扔证”。

即使是相对便宜的专门回收处理“粗大垃圾”的个人业主处,至少也得要八九千日圆。

日本人节能的意识和智慧,还体现在房舍楼宇的建设和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