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36招摆脱身心痛苦
6106600000013

第13章 职场痛苦解除术(7)

当然,这只是所有方法之中的一小部分,而骗术的种类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目前,比较常见的有网络陷阱、手机电话诈骗、情欲圈套、公司骗子、商业行骗、街头骗术等。针对目前比较猖狂的短信诈骗,这里举出几种常见的手机短信诈骗术,以供大家参考。

骗术一:有人打电话称,我是省公证处的公证员,恭喜你的手机或电话号码抽奖中了等奖,奖金是,等等。

骗术二:冒充银行的短信提示——您在某地刷卡消费,消费的金额将于近期从您的账户中扣除。此时千万不要打短信中的电话询问,这一般是针对开通手机钱包的用户。

骗术三:如果接到了别人的电话,且自称是国家税务局干部,帮你办理汽车或房屋退税事宜的,这一般是针对有房有车一族的。

骗术四:有人打电话给你,说你的家人在某地生病或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让你把钱打到银行账号上时,你一定要先核实清楚事情的真相。

骗术五:有人打电话称,你的孩子被绑架了,并索要赎金,电话中甚至还出现了孩子的哭闹声音。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冷静,先问孩子的特征,进行核对,如若相符,应尽快报警。

骗术六: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有人打电话称,您好,您的朋友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请您拨打收听。千万不要拨打该电话,那只是为了骗取电话费的。

骗术七:有人打电话称,我在外地出差,我的手机很快就没有话费了,麻烦你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和密码。如果接到这样的电话或短信,一定要核对好对方的身份,千万不要中了对方的圈套。

骗术八:“您好,这里是中国移动(或联通)客户服务热线,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您的电话费这几个月共多收了元,如确认退费请按”在接到类似的电话后,只要认真查看一下来电号码,就能识破骗局。

骗术九:“低值充值卡出售,本公司与电信制卡部门联合推出移动、联通手机卡充值,100元面值的38元低价促销,诚招各地代理经销商……”收到这样的信息,最好向移动与联通的客户服务中心落实后,再加盟也来得及。

骗术十:如果您收到陌生的电话号码,或响过一两下就挂断的电话,一定要当心,不要随便回复。目前,一部分以0941、0951开头的号码中有一类是加值的付费电话,在接到这两个号码开头的陌生电话时,一定要小心核对再决定是否回复。

骗术十一:如果您接到不熟悉的电话,对方自称为您的好友,并让您猜其身份,请不要跟他捉迷藏,直接问他是谁,如果是您的好友,简单核对一下就清楚了,您的朋友不会责怪您的。

骗术十二:对打着上级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旗号,要求您帮忙处理领导个人事务的电话,您要多长个心眼儿,不要急于付钱,待核实该人身份后再帮忙也不迟。

骗术纵然花样繁多,被骗后都会一样的后悔、痛苦。对此,只要平时稍加细心,应该不会上当受骗,也不会有被骗的痛苦产生。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提高警惕,小心各色骗局,更希望有关部门加大防控整治力度,使骗子能从我们的社会上消失。

16失去亲友痛苦解除术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总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就像流星划过天际一样,留下了绚烂的人生轨迹。不过,有些时候,亲友的逝去,并非自然,是非正常的。亲友的突然逝去,会给我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真空,使我们一时难以接受,因而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接到亲友过世的消息后,在头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大多数人会不知所措,不相信真有其事。即使亲友的死亡是意料中的事,仍会有这种感受。这是一种情绪上的麻木,在短时间内,它有助于使你能坚持办完所有要办的事务,如联络亲人和安排葬礼等。但是,如果这种不真实的感觉僵持太久,那将会变成问题。

瞻仰遗容,对有些人来说,是跨越麻木的重要起步。辞灵或观礼固然痛苦,但这都是告别至爱亲朋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才会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深远的悔咎。

等麻木消失后,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可怕的烦躁感,明知亲友不可复活,却对死者魂牵梦萦,仍有股冲动想设法找到他们。这种情绪令人难以松弛或集中精神,有时还会出现失眠,就连做梦都会使人感到极度困扰。有些人所到之处,比如街上、家中、公园里,只要是曾与亲友共度时光的地点,都会出现迷离的神色,这无非也是思念所爱之人的一种表现。对那些无法制止死亡的医护人员,那些未尽全力的亲友,甚至对那位辞世的故人,有可能会报以满腔愤怒。

失去亲友后,另一种常见的感受是内疚。人们在脑海里重温着与已故亲友过去的种种情景;甚至还可能想起,足以阻止亲友亡故的不同做法。抑或应当提醒居丧者一句:死亡通常并非人力所能左右。不过,在亲友经历了极其痛苦的病患后去世,人们的内疚亦会伴随着宽慰产生。这种如释重负的宽慰感是人之常情,自应体谅。

不过,还有一种心理状况要注意,那就是烦躁,这种烦躁往往在亲友丧逝后两周左右最为强烈,随之而来的,是阵阵的哀伤或忧郁,或者是静默。

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烦躁感有所减退,但忧伤之情渐显,并在四周至六周之后达到高峰。连绵的哀恸不断出现,对于这种感觉,外人可能难以明了或无所适从。这期间,如果逃避痛苦,会为将来制造麻烦,故通常应在两周后再尝试恢复正常活动。事实上,在想念失去亲友的同时,居丧者也在不断缅怀往日与已故亲友共度时光的苦与乐,这是接纳逝者已矣的重要步骤。

那么在失去亲友后,活着的人们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值得我们关注呢?

(1)生理上的表现。

当遭遇到亲友逝世的20分钟或1个小时之后,悲伤者在生理上会有痛苦的感觉。明显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气喘、喉咙发紧、肌肉无力、心痛紧张、对噪音的过敏反应等。即所谓的“剧痛群”。严重时会持续二周之久。一般情况下,剧痛不会马上产生,而是最先感到麻木,好像完全失去了感觉和知觉,但随之就会被生理上的痛苦所代替。

“心碎”是对悲伤者心理最恰当的一种比喻,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悲伤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因悲伤过度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心爱的人死后的六个月之内。还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丧夫者,经常会出现神经质、忧郁以及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产生呢?最好的解释就是由于悲痛者疲劳、食欲不良和生活习惯上的纷乱所致。

(2)行为的悲伤表现。

如,睡眠失常、失眠和惊醒;食欲反常;恍惚、心不在焉;常叹气;持续的过度活动,如想要走出家门或无法专心阅读书报;哭泣;避开死者的遗物;社会退缩;在正常的梦或梦魇中梦见死者;接近死者常去的地方或保留死者遗物的完整。

(3)认知上的悲伤表现。

如,不相信,尤其是当死亡发生很突然的时候;纷乱困惑,会有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精神不集中以及健忘的现象;全神贯注于思念死者和濒死的过程,这是一种强迫性的思念;想象着用各种方式与死者梦会,这会使悲伤者觉得逝者还活着。

(4)情绪上的悲伤表现。

一般有:痛苦、困难和负担的减轻;忧郁悲伤;否认等。

在这里先引用一段佛理,即“生是死的开始,而死是生的轮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过分沉溺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在心理学上,衡量生者是否彻底地完成了对逝者的哀悼,其标准就是,能否将情感从逝者身上放开,转而投于新的关系。如果紧紧抓住对过去的依恋,完全依靠回忆获取精神上的安慰;又或者因为体验过失去的痛苦,而从此不再敢爱,那么他的生命也就在此停滞。正因为有爱,才会有失落的悲伤,但也唯有失去爱,才能平定和愈合创痛。人有时会为爱受伤,但也会因此而更为完整和坚强。

对于活着的亲友来说,要面对现实,学会转移注意力,借此分散悲痛之情。但转移并不意味着忘却,也不代表对逝者的爱有所消减。而是在内心对逝者保留着思念和回忆,还可重建生存的价值和目标,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感受温暖和喜悦。

曾有个电影,讲的就是失子之痛,事实上的失落并不限于死亡,失落的体验发生在所有显著的变迁、流失和损伤之中。每当想到自己的亲友从此就离开了自己,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几许怅惘。虽然生命固有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失落,但我们也是通过了失去的体验,才得到了启示。岁月的流逝,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我们往往也是在失去一个亲友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和懂得这个人对于我们的意义。所以,要及早学会珍惜。人无法控制命运,只得尽力而为。要珍惜眼前的人,及时地热烈地去爱,不要让自己的感情留有余恨;也要珍重此际的拥有,告别昔日的遗憾,在新的起点整装出发。

[案例1]叶重告诉我们:“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失去亲人,那将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痛苦……”因为,叶重饱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折磨,可以说,这种感受让叶重永世难忘。最亲密的也是第一个离叶重而去的人,正是他的父亲。在1999年3月12日星期五,可以说是叶重人生中最悲痛的一天,他失去了最亲的人——他的父亲。

记得那天中午12点50分左右,邻居们打电话告诉叶重说他的父亲病重了,让叶重赶紧回去。叶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如刀绞般疼痛,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走向家里。就在叶重赶到车站的时候,车走了,没赶上。在那时他挎着旅行包徘徊在十字街头,想法很复杂:“父亲啊,您可知道当时您的儿子的心情……”若非是在大街上,叶重真想坐下来大哭一场。难道他想再见一眼自己的父亲就那样困难吗?当时叶重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再见亲人一眼,然而……据说,叶重的父亲是带着遗憾走的,他到最后也没能见儿子一面。

父亲就这样离开了,那是叶重一生中最难过的一天。直到现在,在叶重的内心,还残留着父亲离去的阴影。叶重曾经认为,生活上有了困难就是最痛苦的。但父亲逝去的那一刻,叶重才终于明白失去亲人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案例2]有一对夫妻是经人介绍结合的,丈夫和妻子在经济上从不合作,不给妻子家用。两人经常因为生活琐事而大吵大闹,甚至直到丈夫死之前,两人还吵了一架,丈夫还打了妻子一顿。

平日里邻居们没少劝他们,“别相互过不去了,两人在一起不容易,等你们中间有一个先走了,你们就知道剩下一个人的时候有多么孤独寂寞。”但他们都不听。

终于有一天,丈夫因车祸死去了,妻子很伤心,整天哭泣,把丈夫生前坐过的坐垫留在自己的身边,并对别人说:“这是我丈夫生前坐过的。”拿它当做自己的寄托和活着的希望,怀念丈夫生前和她一起生活的场景,怀念那份与众不同的爱。她觉得失去丈夫后的生活充满了冰冷和寂寞……

生活是需要感情的,两个人过一辈子很不容易,需要珍惜。不要在一块时不懂得它的价值,而失去了才了解它的意义……

[案例3]有位母亲,她的儿子因一次意外事故去世了。她独自一人坐在教堂的前排,安静地聆听着牧师的讲道,表情泰然自若,甚至可以说是安详宁静。在祷告结束后,有人说:“他的妈妈很刚毅坚强。”“他们夫妻俩能节哀顺变。”就连在家里,他们也面带笑容,口里说着勉励的话来迎接访客。

几天之后,丈夫就发现了妻子坐在厨房的地板上,边捶胸、边不由自主地啜泣。这个被其他人认为“刚毅可嘉”之人的情绪,已一蹶不振了,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后来这位母亲,因为承受不了老年丧子的巨大打击,早早地辞世了……

无论是谁,都会因亲友的逝去而悲恸不已。但是,我们应该明了逝者已矣,活着的人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要学会放下沉痛的包袱,把对亲友的怀念藏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不要辜负了亲友对在世之人的期望。

曾有心理咨询师做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悲伤辅导,可以协助悲伤者在一定时间内恰当地缓解悲伤情绪,然后,引导他们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那么,应当怎样协助悲伤者走出痛苦呢?

在协助悲伤者时,首先要注意帮助他们达到四个特定的目标:

第一,协助当事人处理好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

第二,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第三,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并以健康的方式坦然地重新将感情投注在新的关系里;

第四,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下面再提供一些有效的辅导原则,以供大家参考。

(1)强化亲友死亡的真实感。

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悲伤者谈论死亡。谈论的话题可以包括:当时的情况怎么样?灾难发生时你在哪里?是谁告诉你死亡信息的?亲友们又是如何谈论这件事的?

(2)帮助悲伤者适度的处理依附情结。

对悲伤者而言,顷刻间失去了一位亲友,就会陷入绝望、茫然、无助、苦思、恐慌之中。应当让他确认与逝者之间的依附关系已经结束,在以后的人生中要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到:不要在他还处在剧痛阶段的时候,鼓励他做过于重大的决定,或要求他很快跳入一个新的亲密关系中。因为,在他极为悲伤的时刻,情绪尚未稳定,很难有好的判断力,而且容易产生不良的适应情形,进而影响到对未来新情境的适应,或者新关系的建立。

(3)鼓励痛苦者适度地将悲伤的情绪表达出来。

因为大部分的哀恸情绪,都是令人不安的,比如恐惧、无助、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随之而来的还有麻木、幻觉、幻听、幻想、混乱等悲伤行为。喝酒或服用镇静剂之类的药物,想办法避开愤怒和悲哀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哀恸者逃避痛苦的不健康的方法。要避免用这些方法摆脱悲伤,可以鼓励悲伤者将伤痛的情感宣泄出来。此外,还要观察他们在上述情绪背后的深层认知,比如,愤怒所指向的对象是谁?幻觉、幻听、幻想的内容是什么等。

(4)要从对短期的危机处理过渡到长期的悲伤治疗。

对有的人来说,悲伤是长期的疼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治愈,更需要持续的支持。然而很多人急着想克服失落感,期望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作息,这样反而成为疗伤的障碍之一。因此,应将短期的危机处理转为长期的悲伤疗程,才能达到消除悲伤的目标。

(5)区别正常的悲伤行为与病态的悲伤行为。

当一个人面对失落时,在精神上、身体上都会极度痛苦,还会产生明显的疼痛和变化。如,有些人会有过敏性的反应,有些人会有心悸、手颤、眩晕等,这些都是因极度焦虑而引起的特性。假如不进行正当的引导,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适应。因此,要辨认正常的与病态的悲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