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36招摆脱身心痛苦
6106600000008

第8章 职场痛苦解除术(2)

(6)学会放弃,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

如果竭尽全力之后仍然不能够成功,那就绝对不是自己努力不够的原因,恐怕是努力的方向正确与否及才能是否匹配的问题了。在这个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及时放弃,掉头调整,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7)反转脑筋,出奇制胜。

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不在少数,通常他们都只会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不撞南墙不回头,结果路越走越窄,挫折也越来越难解决。在这个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最好的战胜挫折的策略就是避免挫折。因此在对待挫折的时候就应该用积极的心态,灵活的头脑,来避免挫折感的产生。

而且最应该注意的是,不管当前结果怎样,我们只要放松心情,调整心态,轻装上阵,无论得失都能够坦然面对,这样一来,反倒更容易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

9择业矛盾痛苦解除术

如今,就业矛盾问题主要存在于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就业改革以后,一方面是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竞争平台,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求职择业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毕业前的首要任务,就业的艰难也成了他们时常讨论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新的就业体制极其严峻、就业形势十分艰难的情况面前,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更有甚者,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给他们的择业就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少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择业这一重大选择中,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激烈竞争中,通常会面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期望值过高与能力过低的矛盾,以及激烈竞争与力求安稳的矛盾等。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每个人都在不断追求美好的未来,希望自己人生的存在价值能够得到体现。对于“80后”大学生来说,这种憧憬和追求更是十分强烈,他们更注重的是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进行了美好的想象与设计,希望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在大城市一举成名。这些愿望虽然很美好,但是他们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勇气和心理准备,而落差越大,矛盾自然就会越突出,内心就越容易失衡。而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加剧,也必然会导致不良的择业心理,因此许多大学生就容易陷入自卑、焦躁、困惑的苦恼中。

(2)期望值过高与能力过低的矛盾。

如今很多人都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问题,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择业的时候,越来越重视薪酬和福利。据资料显示,在回答“您的理想起薪是多少”这个问题时,691%的毕业生选择“2000~3000元/月或以上”;而在回答“您遇到就业冲突时,首先放弃哪一个因素”这个问题时,仅仅有97%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愿意放弃收入的高标准。然而却很少有毕业生考虑,自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知识也会与岗位要求有某些差距,从这些“欠缺”看,薪酬和福利就应该实事求是,否则就容易失去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3)激烈竞争与力求安稳的矛盾。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增强。据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在回答“您是否愿意参加择业招聘会”这个问题时,893%的毕业生表示“愿意”。现在看来,参加各类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择业的主要途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稳定当做择业的重要标准,基本上都倾向于选择政府、学校等事业单位,而不愿去基层或边远地区。

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普遍都存在着择业心理的误区和障碍,如存在着想从一而终,一劳永逸,风险意识差,求稳思想严重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这些不难看出,许多大学毕业生渴望通过竞争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好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受到了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这种渴望竞争然而又希望安稳的矛盾情绪,在如今的经济发展势头下更为明显。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进而产生种种矛盾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是风险意识不够强,又不能够承担重大的责任;渴望与别人一较高下,却又缺乏勇气和能力;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过大,却又不愿正视;喜欢互相攀比,爱慕虚荣,却不注重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十分自我,信心十足,但在挫折面前又容易自卑;注重事业、才智的发挥,但在实际价值取向上更看重物质利益;崇尚个人奋斗,想要实现自我,但是依赖感较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骄傲与自卑的并存,独立性和依赖感的错位,令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感到前途非常渺茫与困惑。

如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限与劳动力增长过快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容易引发大学毕业生择业矛盾的心理问题。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更影响了大学生择业的心态。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选才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公正的现象。性别歧视也是导致择业矛盾产生的一个原因。学校教育的不完善,使许多毕业生责任感不强,择业目的模糊,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毕业生多属于心理自我发展阶段的中后期。这一阶段,他们的自主意识、抽象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但是由于“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因此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就容易显示出心理上的不成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严重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案例1]犹豫不决。

小凡算是一名比较幸运的同学。他在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才交流会时就被一家用人单位看中了。可是他怕若是过早地草率地决定自己的未来,可能会丧失更好的选择,但又担心会错过这个机会,所以犹豫不决,苦不堪言。

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双向选择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灵活自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复杂性。因此,在面临选择时,那种犹豫不决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的优柔寡断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迷茫,以至白白失去就业的良好机遇。

[案例2]不善沟通。

陈放毕业后一直找不到接收单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极不善于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总觉得对方与自己格格不入。比如,有一次招聘单位约他到公司面试,一位主考官在谈话过程中顺手递给他一支香烟,陈放连忙摆手说:“我不抽,我没有这种坏习惯。”他的这个举动把招聘单位的领导搞得十分尴尬,使在场的所有人都啼笑皆非。

陈放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学校环境较为单纯,而社会环境则相对复杂。作为学生习惯于过那种单一的生活,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于是很容易产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有很多学生平常总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校园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与社会成隔离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从心理上与社会脱节,形成一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会成为求职时的大障碍。

在和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要善于与其沟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在应聘的时候“投其所好”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而且说不定这就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毕业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学生腔,多留心一些常用的学习工作用语、办公室用语和礼貌语言,这样才能用得体的语言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平时要注意培养幽默和积极向上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地从谈吐中将自己的闪光点表现出来。

[案例3]自视过高。

张华在校期间一直是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因此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都抢着签她。但是她过于眼高,对许多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单位都不屑一顾,迟迟不肯签任何一家单位。最后当她找不到更好的、更合适的单位,回过头来时,以前的那些单位却都将她拒之门外。

过分的优越感和自负感通常与自卑对立,但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非客观评价。优越感和自负是优等生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在毕业生求职期间,人才济济一堂,职位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对于这种自视清高,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具有非常强的戒心。

自负者在求职过程中应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多听取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可以有效防止想法的极端性。在同用人单位双向交流的时候,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必要时可以征求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力求做出正确明智的选择。

在现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广大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大。要化解面临的择业困难,大学毕业生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正确处理择业、就业之间的关系。

首先,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想当机立断地找到一个好工作,就需要有敏锐的观测力和判断力。在推销自己的同时,不仅要着重讲解自己的能力,还要正确判断对方的意图以及对你的看法。只要判断正确,灵活机敏,就会创造更多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做到“知己知彼”,取得择业的成功。

而大学生在学校最好能够学有所长,并且积累实践经验,在考各种证书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长处,并适时地把自己的能力展示给招聘单位。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避免被淘汰的厄运。而且在毕业以后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更加努力地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其次,毕业生应该清楚了解自身的知识构成和发展方向,对能力和求职意向进行合理定位,以期适应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提前为面试做好准备,给自己做好宣传。“毛遂自荐”是自古流传的脱颖而出的经典实例,而在当今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这种优秀的自我推荐方式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认真做好面试的准备,同时还应注意在面试时要提前到达,熟悉环境,放松情绪,调节心理。这样求职者才能在面试中应对自如,实事求是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再次,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气质。良好的修养气质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是在平时不懈的努力下培养修炼出来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美好。因此,大学生除了注意在平时加强自身的气质修养外,在面试时更要注意行为举止和风度,以及表情上的诚恳坦然和言语谈吐的幽默风趣等。要知道,外在形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容忽视的。

最后,就是在面试的同时,一定要有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落选最多不过是丢掉一次机会而已,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失去机会,收获的却是经验。因此,在失败后千万不要一蹶不振。而应该正视现实,吸取教训,针对失败原因迅速做出自我调整,用信心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10上班恐惧痛苦解除术

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接到类似于上班恐惧症的案例。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这种问题,而白领阶层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上班恐惧症究竟定义为哪种情形?它源于何处?我们要怎样预防和化解它?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意见。

专家认为,目前上班恐惧症患者主要存在于对现有工作不满意,或者工作上存在较大压力的人群当中。上班恐惧症其实只是一种情绪上的障碍,虽然每个个体的恐惧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对上班产生恐惧这一相同的特点。这种情绪障碍产生的诱因有很多种,譬如说,改换工作单位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心里会产生压力;与家人分离产生的分离性焦虑症状;人际交往不顺,与他人产生重重矛盾;在工作中或其他活动上遭受委屈、羞辱;在成功面前遭遇挫折和失败;等等。

上班恐惧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对上班这件事或者是对工作环境感到畏惧和恐慌。越临近上班时间,患者的心理紧张程度就越高,畏惧、害怕的情绪也会越发强烈。上班恐惧症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逃避、拒绝上班。

最初,为了达到可以不上班的目的,可能会出现头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症状。其实这是患者潜意识里企图想通过对身体病痛的诉说,得到周围人的同情,进而被允许暂时不上班。

以后当单位令其上班时,患者就会感觉焦虑不安,即使人勉强待在单位,也表现得做事畏畏缩缩,不怎么与同事说话,等到下班后会明显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基本上,出现这种状况的人,都是心理素质存在缺陷、性格过于内向、平日里与社会接触较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人。

上班恐惧症患者除了本身具有的懒人特质,也可能是轻微抑郁症的表现,说白了就是一种“新型抑郁症”。他们往往是“上班一条虫,下班一条龙”,刚一上班就想着下班,觉得做事没有动力,工作时提不起精神,头脑反应迟钝。

患有上班恐惧症的人通常会害怕上司找自己谈话;害怕工作任务太多,旧的尚未做完,新的又安排好了;精神焦虑,敏感多疑。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一上班就心慌胸闷、心情低落、疲倦嗜睡、虚弱多汗等。但是一到下班或节假日就又会恢复活力,生龙活虎地到处去玩。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新型抑郁症”最先在日本发现并流行起来,时至今日,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近些年来,这种病在中国也有所发现,并且发展迅猛,出现上班恐惧症的人数越来越多。患上此类病症的人自小多是些“乖孩子”,他们往往会因为从小受到的“完美”教育,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且严苛。在学校时,学习上异常努力,踏入社会后工作很勤奋,十分想做出骄人的成绩,但是又很怕听到别人的否定与批评。

因此,这一类人除了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压力,在无形中又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压力也会变得更大。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者是被人批评、指责时,自己便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不能接受、原谅犯错的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高度会直线降低,会从心底里认为自己能力太差,做与不做没有什么分别。情绪也会变得相当的焦躁、不稳定,经常会感到不开心,最终会导致从心理上暗示拒绝工作,害怕上班,甚至逃避上班。

然而一旦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心理上的压力就会解除,上面所讲的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就会重新找到自信,轻松自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