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世界名人
6127400000012

第12章 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1564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幼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受过基础教育。7岁时,进入当地圣十字文法学校,学习拉丁语、文学和修辞学,并有机会接触戏剧和许多剧团。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外地剧团、马戏班到镇上巡回演出时,莎士比亚每场都是热情的观众。有时,他甚至徒步跋涉十几公里到外乡观看演出。

在莎士比亚十五六岁时,由于家道中落,他只得辍学在家。18岁时,他便结了婚。几年后,他们便有了三个孩子。他们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但莎士比亚“对童年时代家庭幸福生活的向往”时时促使自己重振家业,建功立名。

1587年,年仅20岁的莎士比亚,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只身到伦敦谋生,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条荆棘丛生、环境险恶的谋生之道。当时的伦敦,已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才荟萃的全国最大都市,有居民20余万。政府苦于初兴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难以吸纳这些闲散人员,屡屡颁布一系列惩治“流浪汉”的“血腥立法”,尽管收效甚微,却使“流浪汉”的生活处境更加艰难。这一切,对人地生疏、从外乡农村初涉伦敦谋求职业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莎士比亚硬是靠着他的坚强、勤奋刻苦、聪明和才智,在这荆棘丛生的险恶生活道路上,开辟了一条自己的成功之道。

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常常是饥寒交迫,百无聊赖,只好到剧院门口当马夫,靠伺候那些骑马前来看戏的富人挣得一点收入,路人的闲言碎语和冷嘲热讽常常深深刺痛莎士比亚的心。由于莎士比亚做事勤快,人缘也好,加上自己对戏剧产生的浓厚兴趣,他终于寻得机会结识更多的剧院人士。他慢慢由勤杂工变成了临时替身演员,在个别演员缺席或因故迟到时,客串一些小角色,到最后,由于他对戏剧了解的逐渐深入,他甚至开始担任导演,并尝试改编与创作新剧本,慢慢地,他成了剧团离不了的大红人。

1588年前后,他创作出了自己最早的历史剧《亨利六世》。该剧热情歌颂了英勇殉国的英军将领。

1592年伦敦鼠疫流行,莎士比亚在此期间读了很多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他还同各阶层的人士交往,丰富社会活动经验,勤奋写作,对戏剧的各种体裁都进行了尝试。

1595~1600年,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得以发展,《 罗蜜欧与朱丽叶 》是他早期的一部悲剧作品,该剧被称为是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莎士比亚是位多产的戏剧创作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直到现在仍深刻地影响世人,如:《 仲夏夜之梦 》、《 威尼斯商人 》、《 亨利四世 》、《 第十二夜 》、《 裘力斯·恺撒 》、《 哈姆雷特 》、《 奥瑟罗 》、《 李尔王 》、《 麦克白 》、《 雅典的泰门 》、《 暴风雨 》等剧作,他成功塑造了像哈姆雷特、夏洛克、奥赛罗、麦克白、罗蜜欧、朱丽叶等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

在艺术上,莎士比亚的戏剧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绚丽,人物塑造个性化和多重性,结合紧密,人物性格鲜明、丰满。他善于把文学语言和民间语言巧妙地融会在一起,显得特别生动和精炼。他首先打破了悲剧与喜剧的界线,“使崇高与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的融合在一起。”他善于深刻体察和描述人性,并通过他笔下的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向我们提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最深刻、最根本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是莎士比亚文学戏剧生命力不断延续的永恒魅力所在。

1610年莎士比亚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他仍坚持给剧团写剧本,笔耕不辍,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