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08

第8章 三秦先锋(8)

2008年的一天,王文聪突患重病卧床不起。这时平梁镇发生一起杀人焚尸案,刘传品丢下病重的妻子就赶赴现场。直到第二天,刘传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只见卧床的妻子脸色苍白、嘴唇干裂、双眼深陷。他心疼,泪往肚子里咽。妻子有气无力地说:“你,是给我‘验尸’来了……”

刘传品妻子下岗早,女儿上大学,要强能干的王文聪为补贴家用曾尝试开过棋牌室、舞厅,还卖过西瓜,可总被刘传品以这规定、那规定给叫停了。“原因很简单,我一忙生意他没饭吃。姐妹们说,我这辈子就是给刘传品垫背的!”

做生意、打工都不行,王文聪只有呆在家里,继续当丈夫的“后勤服务员”。

“有时想,他也可怜,工作又脏又累又臭。如今,汉阴治安情况越来越好,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也觉得他的工作挺伟大。”王文聪对丈夫又怨又爱又心疼。

长期在有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的检验室工作,刘传品一头乌发早在40岁就脱落殆尽;加上有毒气体辐射,他左眼球结痂斑痕,已成半失明状,经手术修复后,一遇强光,眼球有被挖抠般的刺痛;他还落下严重的关节炎,远距离出一次现场,双腿就肿胀疼痛数日……

同事说办完一案,大家围坐着吃饭,喝酒,解乏。刘传品总会笑眯眯地接过敬酒,一饮而尽,不胜酒力的他两杯下肚已有醉意,饱经沧桑的脸上微笑泛着红光,脸上的道道皱纹舒展开来。同事们知道,这是刘法医在充分享受工作带给他的快乐!

当上二级英模,鲜花掌声簇拥,他本色不改,59岁的刘传品依然骑自行车奔忙在汉阴的大街小巷,依然背着勘察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沟沟峁峁……

农民工巨晓林

从岐山走出的农民“高级工”

从岐山出发10多公里,来到偏僻落后的杜城村巨晓林的家,走进三合院看到的是新与旧、贫穷与富裕反差较大的厦房与上房。

坐在敞亮的新房里,巨晓林憨憨一笑,双眼弯成了月牙,言谈举止,仍像个农民;可他一身工装、一口普通话,谈及学习、价值、幸福话题时,又俨然是一名现代工人。

“心劲”无敌

23年前,25岁的巨晓林因“关系”被中铁电气公司内招为农民工。姊妹7人排行为五的他,当时刚说上媳妇。临行父亲叮嘱他:“好好干活,挣上钱了,回家娶媳妇……”

有人说,农民工就是脏活、重活、苦活、累活的代名词,可巨晓林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农村人,干活不苦、不累。”

苦的是“揠苗助长”式的钻研学习。

初来乍到,高中学历的他,面对集铁路电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多种专业技术为一体的电器化铁路施工技术,看着一沓沓犹如天书的施工图纸和一堆叫不上名称的接触网零部件,他自卑,觉着自己简直是个“睁眼瞎”。

学习,一时成为他生命的第一需要。

苦学,如饥似渴。白天晚上他撵着师傅学,买来《钣金工艺》、《机械制图》、《接触网》等30多部专业书籍,甚至大学教科书,堆在床头一点点“啃”。

学习成为习惯,23年无间断,床头的台灯由灯泡换成节能灯,又换成可调节灯。工友说:“巨晓林学技术那叫玩命,每天他比别人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他枕头下面藏着小闹钟,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

至今,他记了70本23万字的日记与笔记。

钻研,如痴如狂。大雨袭来工友都去躲雨,他自愿留守琢磨;烈日骄阳,他反复把滑轮组拉紧、倒乱,然后又分顺、撑开:吃饭时,拿两根筷子当铁轨在不停地比划……

笨鸟先飞,收获必然。

他的40多项技术革新,创造价值600多万元。他还写出10万字的技术革新手册,第二本书也即将面世。他的书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没有施工经验及方法类教材的空白。

1.62米的个头,放在人群里就会被淹没的不起眼农民工,被工友们叫出了佩服的绰号:葫芦王、点子王、小巨人、专家、工人导师。连德国督导季马教授反复测验他的革新后,也竖起大拇指说:“OK,中国工人了不起!”

对“小巨人”的称呼,巨晓林谦虚、幽默地说:“这大概是沾了姓‘巨’的光了,我这样的小个子,在工人眼里倒成‘巨人’了。”

本分、善良为人

岐山这块周原文明之地滋养了巨晓林。

有人说,他有农民的美德:纯朴、本分、善良、乐观。

从贫困农村出来的巨晓林,缺钱却不贪钱。工友评价说:“他宁肯吃亏,也不愿占便宜。他从不沾别人一分钱,为帮别人,他却很慷慨。”

借钱不打借条,一般总怕借钱人不认账,可奇怪的有债主竟不认账的事。

1999年春,工友刘俊战因故向巨晓林借了700元钱。时过数月,巨晓林有急事同老家,刘俊战便给巨晓林还钱。不料,巨晓林嘿嘿一笑不认账。逼得刘俊战只好将借钱时在场的两个工友请来作证。在人证面前,巨晓林又推脱说家里不急爿j钱,后经几个工友反复劝说,他才不情愿地收下700元钱。

与巨晓林共过事的人都说:“跟臣晓林在一起工作痛快舒心,生活踏实放心。”

一位姓胡的监理感慨地说:“晓林是难得的好人。”

一工友患急性阑尾炎,因没钱死活不去医院,巨晓林劝说:“看病要紧,咱一起凑钱!”他一边抬着病人,一边掏出300元钱塞到生病工友手中。在他的带动下。大伙儿捐款3200元用于治病。

他不是啥官,可他不由得总用好心,感化周围的人,好像对他人有一种责任似的。

有一阵,巨晓林发现一工友迷上了外面的网吧,他将工友叫到宿舍,以教他学电脑为名,让这位工友使用自己的电脑和上网卡。工友明白了巨晓林的用意,便红着脸向巨晓林认错:“师傅用电脑学习、写作,我怎么好意思用他的电脑玩游戏?”

“上网聊天、迷恋网游,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还影响工作,要把时间和金钱用在刀刃上啊!”一番老大哥般地真诚劝说,工友下定决心:“宁跟网友断情,不丢师傅友情!”

为工作、为别人着想,是他的习惯。

2000年春,哈大线接触网基础施工正紧,巨晓林父亲病危,领导让他赶紧回家。可他跑到车站又返回来了。原来他担心刚来带工的小杜业务不熟,稍有差池,一个接触网基础的成本好几万元呐!他盯在现场,直到基础浇筑完毕,结果误了当晚火车。谁知第二天就接到“父亲病逝”的电话。巨晓林坐上火车难过地哭了一路。

对父母孝顺,对妻儿、姊妹厚爱,巨晓林实打实。

在岐山老家,盖房子是大事。巨晓林好不容易和妻子省吃俭用攒钱盖了三间新房,还没搬却让给弟弟住。

原来家穷盖不起房,弟弟找不下媳妇,这好不容易说亲订了婚。巨晓林夫妻俩满心欢喜地让房成全这件好事,弟弟也承诺以后供养父母。

可弟弟还钱慢,家境不好。巨晓林两口干脆接来父母侍奉。工友们觉得晓林太难为自己了,可他执意“要尽好自己的孝道”。

巨晓林几乎没买过衣服,一年到头以穿工装自豪。可每年春节探亲回家,他总要给妻儿买一身新农服,给母亲、妹妹扯布做一身新衣服。虽不名贵,却饱含着他浓浓的亲情与爱意。

他出名后,巨大的赞誉、高度的尊重让这个本分人消受不起,他忐忑不安,像有负罪感一样,感到对不起组织和所有人,他愁的是“啥时能恢复平静”,让他还原成以前的普通人。

孜孜追求精神生活

憨憨瘦小的农民工,却有着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

让人意想不到,巨晓林夫妻曾互通手写信件300多封,一沓沓信件见证着一对普通农民夫妻的缠绵爱情。

1990年10月9日,巨晓林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你一人在家管两个孩子,照顾两个老人和一大家人的生产生活,白天黑夜无休止。是否我对你太苛刻、太不近人情。有时我想自己太像电视剧《渴望》里的王沪生了,你又恰恰是刘惠芳式的人,心地善良,表里如一,任劳任怨,真叫你活得太劳累太委屈。每每至此,我的泪水不由得流落枕上,我恨不得放弃此生活,回家当个宋大成……”

在1996年4月30日的信中末尾写道:“不知怎的,今天我很想你,想孩子,想妈!盼望多来信。”

有时落款“很想你的人晓林”。

每封信里,他先问候老人、儿女、亲戚,临末又是“不要舍不得花钱,不要太劳累,要多保重身体”的殷殷叮嘱。

妻子宋小平也时刻挂念丈夫的劳累、安全,每每也是“要戴上安全帽,戴上口罩,多穿衣服”的切切操心。

千里之外的缕缕牵挂,丝丝爱意,细碎、缜密、绵长。

后来有了电话,有了手机,互发短信,两人互吐衷情更方便、更频繁、更直接。虽处两地,真情相依暖人心。

生活拮据。工作艰辛,却没能扼杀一个农民工心中的诗情画意。

他自小跟父亲画画,这成为他的兴趣;当农民工后又坚持记日记,写小说,还时不时吟出一首诗来。在一次施工转段小憩时,当地单调的岩石大海生硬、冷峻,却有一盆绿叶与红的鲜花触及他的灵感,他当即吟出花人相悦的《观花》小诗。他心中时常充满阳光、美好。

有一年在老家,他为写书冷落了妻子,妻子气得趁他睡觉时把他的书、本子烧了、藏了。他得知后没有发火,他理解妻子平时苦撑着这个家,干了女人活,还要干不应该干的男人活。他写了一首诗放在床沿有意让妻子看。心领神会的妻子也聪明,她以诗言事:“晓林呀!冬天种子咋能发芽,春天才是发芽的季节。”两人的不愉快被浪漫得烟消云散。

用诗表达内心感受与思想,巨晓林写出农民工渴望回家探亲的《回家》、《咱们农民工》等,这些诗都在工友间流传。

去年女儿过生日,巨晓林画了一幅漫画,两颗大“心”围着一颗小“心”,旁边写道:“想要快乐就要向鲜花学习,给人以芳香、微笑,与他人友好相处。”他传真给女儿表达祝福。

木讷的他,有时用画言志。他送给徒弟题为《发现》的漫画,启迪徒弟要像小鸟一样地机智、警觉、善于观察。

巨晓林没有因身份卑微而不事追求。他刚进公司时,就怀揣梦想:要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技术提高农民工地位。他随身总带一巴掌大小的本子,工作中的难题、革新、经验,生活中的感悟、启迪、格言等一一记在本上。一条条格言,就是他做事做人的准则。

他追求高境界、大志向。他在给工友赠送的书上写下誓言:“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做中国高铁建设的领跑人!”

“这几年,哪怕是评上班组的先进,晓林都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妻子宋小平透露:他想给孩子当示范,以激励孩子好好读书,也与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荣誉!

如今,女儿已上大学,儿子正读高二。他期待儿女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巨晓林说:“假如儿子以后出来打工,我希望他也能像我一样,做一个有知识、懂技术、有追求的农民工。”

他对儿子的职业要求不高,但对如何做人要求却很高。

农民工吴祥义

“打工老板”的共富理念

采访吴祥义,让人怎么也不能把眼前的他与一个“千万富翁”画等号。

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工:装束普通,皮肤粗糙,不停抽烟门牙熏得黝黑,接手机时来回走动,扯着沙哑的嗓门,眉头、眼神不时流露出一种焦灼……

吴祥义极力否认富翁、老板、矿主的称谓,他坚称:工头儿、头儿!这也是他从安康市平利县巴山老家带出的2000多农民工叫的频率最高的称呼。

吴祥义当年带领19个农民颠沛流离在河南、河北转场子打工,15年后,像变魔术般地走到了另一极——千万富翁。他带出的民工拥有上千万、数百万、几十万财产的有几十人,带出了一个富裕的群体。

富有传奇色彩的样本。谁听了都想复制:他的厚道、爽直、无数的善举、义举和他的共富理念,一经媒体报道,手机几乎被打爆,不得已,他出名后的最大变化,就是换了个手机号。

吴祥义说,生活还要继续,还要挣钱、还债、帮困、投资。

折腾穷尽强背“子孙债”

14.8万元村集体的债务,是时任村主任的吴祥义强背在自己身上的。

说来复杂。吴祥义说,让他喜、怒、哀、乐的平利县靛坪村,给了他塑造一生的养分与资源。

穷,让他刻骨铭心。吴祥义所在的八仙镇在平利县有“小西藏”之称,贫穷、落后、闭塞。父母养不活6个孩子,便把老大吴祥义送到外婆家。12年,亲人的疼爱,弥补不了在异地他乡遭受的冷眼、嘲笑、欺辱,逼他生成隐忍、倔强、坚韧的个性。

又是穷,他初中毕业,辍学回村务农,从此,他跟穷也较上了劲。1987年,他入了党,由小队长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

一件事给他教育颇深:老支书和吴祥义挨家推广白菜新品种,不料,有村民把大粪泼在老支书的家门和屋顶上,这在农村是极端羞辱人的方式,吴祥义咽不下这口气,可老支书罗会锦一边清理粪便,一边平静地说:“改变大家的观念难啊。不过,没有困难,哪能成事。咱给乡亲们办事,一定要坚持住啊!”

这个身边的陕西省劳动模范,成了吴祥义一辈子做人对照的榜样。

当了村主任的吴祥义,倔强地带领穷乡亲开始了穷折腾——

专家说鸦河两岸适合种茶,吴祥义买新品种茶籽分发,算经济账,靛坪村茶叶种植达户均一亩地。1991年,靛坪村产的八仙云雾茶被评为国家保健饮品金奖。

集资修路,他自己开采石板从岚皋换回爆破器材,带领青壮劳力用铁钎凿山,用小簸箕运土,抬大石头垒路基,修的村、组路成全镇第一。

拉高压线,他动员集资,困难户拿不出钱,他又劝说有钱户均摊加码。30根500公斤重的电线杆硬是人抬到高山上。网电通了,家里灯亮了,粗茶厂机器转了,连镇上人都来看热闹。

有志者事竟成,吴祥义开始折腾更大的。

从1988年到1994年,吴祥义自筹、集资、贷款50多万元,先后办起了村办福剧厂、硫磺厂、小煤窑、石灰窑、板石材厂、饲料加工厂、茶厂等。

血流了、汗流了,可现实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七八个小厂或因资源低劣、或因入不敷出、或因污染环境全部倒闭。

乡亲们被吓懵了:算完账,还欠债14.8万元。这对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山里人可是个天文数字,这是还不清的“子孙债”。

乡亲们也震惊了:“我有言在先,办成了是大家的,人人有红利;赔本算我私人的。厂子倒闭了,可我们共同致富的心不能倒!几年办厂起码锻炼了人,大家有了产业意识、闯市场意识,这也是效益。”吴祥义一字一板掷地有声。乡亲们以为他疯了,当时他家年收入才有1000元。他这辈子把子孙也搭上了。

这笔巨额债务,一下让吴祥义穷到了人生“谷底”。

变卖值钱家当,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债务没击倒这个硬汉,到是一拨拨顽强的讨债者强烈刺激着他的神经。

1992年腊月三十,讨债人不仅拿走他家过年杀的不足百斤的猪肉,还把祈福、祭祀用的猪头也拎走了,留下一地狼藉和他这个失魂落魄的男人。

一次,吴祥义想给来村培训的技术员管顿饭。村小卖店主问他赊账还是给钱,吴祥义“请宽限几天”的话还没说完,店主将递挂面的手缩了回去。

1994年除夕夜,一位农妇为讨要123元钱在他家“坐账”不走,吴祥义受不了这难堪。他打着火把,跑了5里山路,敲开号房村主任罗会庭的家。罗当时掏给他100元,吴祥义又硬着头皮挤出一句:“能不能再给23块钱……”

一诺值千金,这巨额债务是他主动担当的。还债,抗争贫困的强烈意识让他豁出去了!

农民工心中的“打工英雄”

民工称赞吴祥义是“打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