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忙而有选:在最熟悉的领域里做你最熟练的事
在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人、熟悉的工具、熟悉的事物流程,当你把这些都牢记在心,做起事来就会流畅得当。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做熟、做好、做精,可能不需要太多的附加要求就能达到,就好像一条路如果你走得很熟,那么你可能不需要灯光也能找到目标。
美国《经理人文摘》指出:经理人应当迈向自己的工作目标,除了思考、计划、辅导员工、分配任务、签署文件以外,什么都不做。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说,自己就干三件事: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管别人不管的事。看似高深,实则朴实,这是一种复杂化以后的简单,一种境界。
各行是各行,没有谁能懂全部。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即使你是一块铁,又能打多少根钉呢?因此,一定要明白自己会什么、能做什么、最擅长什么,哪里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最适合的岗位。
走知道的路最近,做熟悉的事最快!在最熟悉的地方做最熟练的事,才能有如鱼得水般的自在。只要简单、专注、并且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
《读者》2010年的第14期,里面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
“二战”时期,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指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奠定了盟军胜利的基础。随后,又将德军驱逐出法、比、荷,并直捣德国腹地。第三帝国陆、海、空各部全部投降,成了笼中困兽的希特勒只好“引火自焚”,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战史中得知,任何战争,两国以上的联军是最难统帅的,艾森豪威尔能把多国的庞大武装力量合为一体,协调行动,共同战斗,足见其统帅能力非常人能及。随后,艾森豪威尔又以压倒性的胜利,击败声望极高的政坛老手史蒂文森,出任美国总统,成为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
其实,风光无限的艾森豪威尔还有一段很少有人提到的历史。
大战结束后,经过血雨腥风洗礼后的艾森豪威尔曾一度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间还不短。可是,这位在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在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毫无建树,唯一可圈可点的竟只是在校园内的草坪上,为懒于绕远路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便道。
人生的诀窍就是看你有没有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上。
看来,成功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在最熟悉的领域里做你最熟练的事,在最适合你的位置发挥你的优势。在你所在职位上,你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就自己,就必须明确这个职位需要什么、你自己能做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否则你就难以发挥所长。
如果置自己的优势不顾,认为自己能为所有的人干所有的事,那你在公司里一定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也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你的价值。假如你要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财务人员,这就是你在公司里的定位,在这个位置上,你不仅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熟悉更多公司方方面面的业务情况,还必须全心全意认真对待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才是你在公司里的价值体现,是你在公司里安身立命的根本。
对任何一个大公司来说,一个货真价实的财务专家,远比一个拿着诸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驾驶员执照等多个证书的普通财务人员更重要。找到了你的最佳位置,就等于你的才华有了施展的舞台,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需要认真对待的是要确定自己的长处。只有找准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成功。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脱颖而出。进入央视后,杨澜感觉到,这次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做传媒是她喜欢的事情,这彻底改变了她未来的人生道路。靠着自身的实力与魅力,杨澜获得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等荣誉。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从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变化。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从加盟凤凰卫视到创立“阳光文化”公司,大众视野中的杨澜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位置。但是,千变万化的杨澜,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她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优势,她的目标就是不断向这个方向上的更高层次迈进,无论如何变化,她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传媒人”。
杨澜的每一次选择都包含着对自己、对未来的清醒把握和预测。“一个人要想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先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成功的意义应该是由自己确定的……”这些话闪烁着杨澜的智慧,并决定了她的成功。
在工作中,员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朝自己优势的更高层次迈进,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
只要你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避开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发扬或者加强自己的优势,你就不会湮没在他人的光辉里,你将释放出自己的独特光芒。
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放弃自己最熟练的事,就是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抗衡。
宝石放错地方就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系里站对位置,才能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
6.忙而有果:做事情最忌悬而未决、决而未落实
思路再科学,决策再英明,但落实不到位,等于瞎忙乎。做事情一定要执行到位、落实到底,那种悬而未决、决而不定、定而不行、行而无果的方式是最浪费生命的。工作的过程不是最重要的,结果才是最重要,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找借口、找理由,要处处为成功找方法,只要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即使再平凡的工作,也一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人是容易妥协的动物。一遇到问题时,不少人都会采取回避甚至逃避的方式。年轻人在做事情中,有时难免遇到一些客观的阻碍或者自己内心的懒惰,容易做减法。于是,问题出来了,甚至方案也有了,可事情就悬在那里了,没有得到执行或落实;即使执行了,也可能没有结果,无疾而终。
从管理角度来讲,这样的人是缺乏“结果导向”思维,他们不知道结果的重要性,不知道执行的重要性,不知道落实的重要性,而是以过程为理由,以问题为托词,以困难为借口。
反观那些成功者,当他们接到任务时,从来不找借口,只说“好,我马上去做”或“放心,我一定尽全力去做”;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一定不会让事情悬而未决、决而未落实,也不会半途而废,而是坚持追求结果的落实情况,把事情做完、做好。
一个老鼠洞里的老鼠越来越少,老大让一只行动灵巧的小老鼠去看看出了什么事情。小老鼠慌慌张张地回来报告说:“老大,老大,大事不好,有一只又大又凶的猫出现了,每天都要吃几只老鼠。”
于是老大带领三只最大的老鼠去打猫,一回合还没打完就被打败了。老大又带了三只最狡猾的老鼠去骗猫,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猫吃掉了。
老大看着兄弟们一个个死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主意。他召集大家说:“谁能想出一个对付老猫的好办法,我就把老大这个位置传给谁。”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有一只灰毛老鼠说:“虽然我们打不过那只猫,但如果给猫戴上铃铛,只要猫一动我们就知道了,然后就可以逃跑了。”老鼠们都觉得这个主意好,老大也认为不错,就把位置传给了这只灰毛老鼠。
过了几天后,老大又听到有老鼠被猫吃掉的消息。老大心里纳闷,于是找到灰毛老鼠质问:“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给猫戴上铃铛就没有事情了吗?”
灰毛老鼠支支吾吾地说:“这……这……”
旁边的一只老鼠抢着说:“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去给猫戴铃铛,它怕被猫吃掉!”
老大听了,觉得受到了侮辱,一气之下把灰毛老鼠咬死了。
这则故事很好笑,其实意义很深刻:既然发现问题了,并且已经有解决方案了,就得去执行去落实,只有行动了才会有结果。坐而论道谁都会,动而立行才是关键。成功人士并不是在行动前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是遭遇困难时能够想办法克服,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买不到万无一失的保险。
当你遇到问题时,不要总是瞻前顾后,要下定决心去解决它,要毫不犹豫地去落实,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某化妆品公司的老板重金聘请了一位年轻人任部门经理,年轻人非常有能力,但到公司一年多来,却几乎没有创造什么价值。
要说能力,这位年轻人的确是个人才。他毕业于名牌大学,到这家公司之前,曾经在三家企业担任主管。他非常擅长资本运作,曾经带领一个五人团队,用三年时间将一个20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上千人的中型企业。这样出色的人才,怎么会创造不了价值呢?
后来,老板经过与年轻人深入沟通,才知道年轻人是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工作的难度越大,越能激起他奋斗的欲望,他随时都有一种准备冲锋陷阵的冲动。
“在进入公司之初,我满怀激情,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可后来,我发现一切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越来越觉得没劲,对公司也渐渐失去了认同,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认同。”年轻人终于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原来,老板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对所用之人难以放心,害怕能人挖公司的墙脚;二是喜欢亲力亲为,经常越级指挥,在很多事情上,使年轻人感觉自己形同虚设。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老板和年轻人进行了一次长谈,共同分析公司授权和指挥系统方面的不足,明确了作为老板的职权范围和作为部门经理的职权范围,共同制订了公司的授权制度以及组织指挥原则。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几乎是变了一个人,他做出了很多成绩,而且,老板和他已经成了不可分离的亲密战友。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问题后不去解决。工作忙碌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事情得不到落实。做事情,不是光会忙就可以的,忙得忙出结果来,而忙出结果的关键,就是必须让事情得到落实!
落实的关键在于行动,行动的意义在于结果。没有任何借口,只给上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