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一
6185700000018

第18章 康克清的故事(9)

然而,要创办一份刊物谈何容易。尤其是一个盲人,一个靠工资养活自己和家庭的人,要白手起家办刊物,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就在处处碰壁的时候,徐白伦想到了康克清,向她伸出了求援之手。

康克清接到徐白伦的信后,立刻意识到帮助他创办中国第一份盲童刊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她立即对秘书说:“一定要帮他办起刊物,为千万盲童造福。”

为顺利促成这件事情,康克清首先给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写了一封信,希望有关部门帮助徐白伦创办刊物,接着,她亲自为刊物题写了刊名--“中国盲童文学”;最后,她又委派秘书直接与徐白伦取得联系,沟通想法。

收到康克清的信后,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很快派人到徐白伦家了解情况,提供了具体帮助。接着,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全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和宋庆龄基金会,先后捐款二万余元;刘伯承、叶圣陶、费孝通、夏衍、巴金、冰心等领导同志和知名人士,也纷纷致信鼓励,或题词祝贺。

经过半年的辛勤努力,一份满载着各方人士的爱与关心的刊物--《中国盲童文学》终于诞生了。徐白伦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和值得庆祝的事啊!当全国各地盲校的学生拿到赠阅的第一期刊物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有多少感激的话要表达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肺腑之言:“谢谢你,徐伯伯,你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幸福和光明的道路。”

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谢语,徐白伦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感激康克清。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不要感谢我,如果没有康奶奶的帮助和支持,你们就看不到手里的刊物。要感谢康奶奶。”

“请代我们向康奶奶致谢!”孩子们在给徐白伦的信中,真诚地表达了对康克清的诚挚谢意。

正如康克清所预料的那样,《中国盲童文学》一诞生,就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引来了八方支援。一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献爱心的热潮,人们纷纷写信、捐款,向千万盲童表示关心,给予支援。

这份刊物,在全国少年儿童中也引起了轰动。

上海市的八家儿童报刊,联合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给失明的小朋友赠送一份心意”的呼吁。一时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成千上万名各族儿童,纷纷写信或寄钱给《中国盲童文学》

编辑部,表达他们对全国盲童小朋友的一片深情厚意。六千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二万多元满载着爱心与奉献的捐款,送来了四面八方的同情与鼓励;温暖着成千上万的盲童的心。

当康克清得知这一切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和你们心相连”

自从徐白伦创办《中国盲童文学》成功后,康克清就一直在关注着他的工作。她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盲童福利事业的重要性。在一次中央书记处召集的在京儿童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康克清还专门抽出时间,单独会见徐白伦,详细询问了他的工作情况,并鼓励他说:“凡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徐白伦牢记康克清的话,孜孜不倦地忘我工作着。自从创办《中国盲童文学》后,他收到了许多盲童小朋友的信。在这些信中,可爱的盲童小朋友们诉说了他们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获得生活乐趣的心情。面对千万盲童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徐白伦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他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中国的盲童福利事业,才能使大多数盲童从贫乏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为此,他又决定举办全国第一届盲童夏令营。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创办一份刊物本来已经十分困难,而要再举办一个既需要钱、物又需要众人帮助的夏令营,可谓难上加难。为了这件事,徐白伦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多少次,他拄着拐杖探路,走街串巷,游说呼吁。他曾经在电闪雷鸣的风雨中,迷失方向,在拥挤的地铁站里,失脚摔下站台。也曾经被一个单位拒之门外,甚至遭到人格污辱,回家后气得彻夜未眠。为此,徐白伦哭过,也有人劝他不要再自找苦吃。但是,他挺住了,他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

万般无奈之中,徐白伦找到北京卫戍区,希望得到解放军的支持。卫戍区的有关部门答复说,只要得到军区领导的批准,他们可以将最好的招待所免费作为营地,并提供一切后勤保障。在这关键的时候,徐白伦又想到了康克清,于是又一次写信给她,希望她出面给予支持。

康克清接到信后,立即和北京军区司令员办公室通了电话。不几天,康克清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等领导同志的批示就到了卫戍区。随即,由中央、地方和军队八个单位联合组成了盲童夏令营的筹办机构,人、钱、物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1986年7月14日,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9个民族的58名优秀盲童代表汇集北京,全国第一届盲童夏令营开幕了。对于徐白伦,对于全国的盲童来说,这是多么值得纪念和高兴的一天啊!58名优秀盲童代表尽情地欢呼、跳跃,他们饱览了首都北京的名胜古迹,他们用心灵感受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就在这些盲童小朋友汇集北京的时候,康克清正在外地。但她没有忘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她写来一封祝贺信,委托秘书在夏令营开幕式上宣读。在祝贺信中,她深情地说:“亲爱的孩子们,得知第一届盲童夏令营开幕了,我非常高兴,并向你们表示祝贺。我现在虽然身在外地,但与你们的心紧紧相连?”

友谊是长青的

1987年7月6日,是七七事变发生即抗日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的前夕。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的康克清,满怀喜悦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她要在这里会见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朋友--已故美国将军史迪威后裔代表团的成员。

史迪威将军是美国弗罗里达州人,一位职业军人,同时又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1920年,他作为美国驻华大使馆随员第一次来到中国,曾经在北京学习汉语。1925年出任驻天津美军参谋长、司令官。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陆军少将。由于能讲中文,对中国各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七七事变后,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曾经向美国政府提出援华建议。不久回国任美军第三军团司令。1942年3月再度来华,出任中、印、缅战区中美联军司令、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帮助训练和装备了一批中国军队。在此过程中,史迪威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他的支持和直接参与下,美国政府于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组织了两批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解放区的情况,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业绩给予了相当肯定的评价。史迪威还曾经建议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一次联合军事行动,阻止日军向长江上游进攻;要求蒋介石拨一批武器分给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壮大抗日力量早日击败日本侵略军。但史迪威的主张与蒋介石的立场直接发生冲突,因此蒋介石对史迪威怀恨在心。1944年7月,由于史迪威和蒋介石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蒋介石要求美国方面撤回史迪威。美国政府接受了蒋介石的要求,于1944年10月10日将史迪威召回。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史迪威因病与世长辞。

史迪威将军去世后,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传承到了他的后代身上。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的日子即将来临的时候,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史迪威的子女们组团访问中国。史迪威的女儿史文思亲任团长,组织了一个以史迪威的第四代后裔为主要成员的代表团,成员共有15人,其中14岁以下的小朋友7人。

史文思像她的父亲史迪威将军一样,热爱中国,热心于中美友好事业,常常给晚辈们讲述她所知道的中国。这一次,她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率领史迪威后裔代表团来华访问,把自己的儿孙都带来了,就是想让他们亲自来看一看伟大中国的秀美风光,体验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对史文思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撒播中美友好的种子。他们为中美友谊世代相传而贡献一份力量。

当康克清和史文思两位年逾古稀的老朋友相见在人民大会堂时,不由得激动地紧紧拥抱,久久地相互端详。史文思用中国话说道:“你好!看到你很健康,我真高兴。”康克清接过话题说道:“你越活越年轻,我简直认不出你了。”宾主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

史文思兴高采烈地向康克清逐个介绍史迪威后裔代表团的成员:“这是我的大儿子、大儿媳妇;这是我丈夫;这是我妹妹的儿子和儿媳妇;这是我的二儿子、二儿媳妇;这是我的孙儿子、孙子?”康克清一一和代表团成员亲切握手,看着其中活泼天真的小朋友,康克清分外高兴,深情地抚摸着他们的头。

交谈当中,康克清对史文思说:今年是抗日战争爆发五十周年,史迪威将军是当年历史的见证人;回顾历史,缅怀先人,中国人民深感和平的重要和可贵;我们愿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携起手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对于史文思女士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不懈努力,康克清表示由衷的感谢。

史文思也陷入了深沉的回忆中。她对康克清说:在她的亲属中,有不少军人,他们同样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她动情地说:父亲晚年时曾对我讲:“我真想到那边去找朱德。”

康克清得知代表团已经去过西安、杭州,北京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时,特别向代表团中的小朋友们说:“过去你们在地图上、书本上看中国,听长辈们讲中国。现在你们自己来了,身历其境,我想听听你们最喜欢中国的什么?”小朋友们很懂礼貌,举手回答。一个女孩腼腆地说:“我喜欢中国的大熊猫。”一个男孩爽朗地说:“我喜爱中国的手工艺品。”“我喜欢北京。”“我爱中国的人民。”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回答,使在场的大人们都乐了,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史文思的丈夫欧内斯特·伊斯特布鲁克先生说道:“我更喜爱清晨的中国公园,有人锻炼身体,有不少年轻人朗读外语,他们愿意找机会向外国人学口语,和他们对话,挺有意思。”

动人的场景,欢乐的气氛,给在场的每一个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文思提议孩子们为大家表演唱歌,她亲自指挥。孩子们神态认真,童音甜嫩,先用英语唱了一支《星星,亮晶晶》,然后用中文唱《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歌声刚落,掌声立即响起,人们仿佛都回到了孩提时代,随声合唱。

史文思对康克清说,她们这个代表团中有一位十岁的团员,因临时有病,未能参加这次的会见。康克清送给史文思一个会说话的布娃娃,让她转送给那位生病的小朋友,并说:“请这个娃娃陪伴他吧。祝愿他们成为好朋友。”

会见将结束时,史文思女士庄重地走近康克清,深情地说:“我要送你一件最珍贵的礼品,打开后,你一定喜欢。”康克清双手接下礼品,道谢后解下外面包的黄色带子,发现是一本自制的相册。扉页上有朱德将军的手迹:“敬赠史迪威将军朱德1944年10月23日”。在座的人都拥上来观看。只见相册上有27张照片,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战争年代的光辉形象,有他们与美军人员的合影,有解放区群众大生产的场景,还有女民兵的飒爽英姿。多么珍贵的历史照片啊!看过以后,人们不能不感谢有心的史文思女士,将这些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珍藏至今。抚今忆昔,人们无不怀念已故的史迪威将军,怀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一代伟人。

看着历史照片,宾主双方沉浸在缅怀历史和珍惜友谊的庄严而温馨的气氛中。

时间过得很快,会见终于结束,而人们似乎还没有从对历史的追忆中拉回思绪来。康克清在送别史文思一行时说:“会见是短暂的,友谊是常青的。”宾主双方在欢乐的气氛中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