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三
6185900000017

第17章 陈琮英的故事(8)

病情虽然限制了任弼时的行动,但他仍为设计新中国的蓝图而竭尽全力地工作。他在病中研究和考虑城市规划、财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组织建设等一系列问题。1950年6月,他的病情稍有好转,就给中央写信,请求工作。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规定他每天工作8小时,可他一工作起来,往往就忘了休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一心扑在党的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上。

1950年10月1日,大病初愈的任弼时登上天安门城楼,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检阅了海陆空三军队伍和40万群众的游行队伍。

此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朝鲜战争的战火已经燃起。9月15日,美国侵略军7万人在仁川登陆,向北方进犯,战争矛头指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美国飞机竟然侵入我东北领空,进行扫射和轰炸,肆无忌惮地对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威胁。

10月初的一个夜晚,任弼时刚服下安眠药准备睡觉,桌上的电话铃响了。秘书接过电话,走进来报告说,毛泽东主席要召开紧急会议。对朝鲜战局和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的挑衅情况非常关注的任弼时意识到,中央要作出重大决策了。

他立即披衣下床,请秘书赶紧通知司机,他要参加会议。陈琮英非常担心任弼时的身体,她来到任弼时的面前,关切地问道:“你刚刚吃过安眠药,是不是请个假?”任弼时语气坚定地告诉陈琮英:“问题不大,请放心!这次会议我是一定要参加的。”中共中央正在研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战略决策事宜,为此,中共中央连日召开会议。

尽管医生规定,任弼时到睡眠时间应退席,但他常常坚持到深夜。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决策,毛泽东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出动,协助朝鲜人民军同侵略者作战。

在这以后,任弼时除了处理日常工作之外,特别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情况。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分几路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他仔细阅读前方发来的战报,深夜,他的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

10月4日,刚刚吃过晚饭的任弼时,感到心跳急促,头有些发胀。他坐在桌前,向儿女们打听学校宣传抗美援朝的情况,又打开收音机听了一会儿当天的广播。后来,他走进办公室,打开朝鲜地图,细细地察看着我军作战形势,同时又仔细阅读秘书送来的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增派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关于诱敌深入山地加以围歼》等电报。夜已经深了,深秋的夜晚颇有些凉意,陈琮英见任弼时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便轻轻地走进来,把一件衣服披在任弼时身上,说:“时间已经不早了,快休息吧,有事明天再忙不行吗?”

“明天又有明天的事啊!”任弼时摇摇头,把衣服穿上,在屋里踱起步来。好大一会儿,任弼时把目光投向妻子,慢慢地说道:“我们的国家现在很艰难呀!我要尽量多分担点主席和总理肩上的担子。”短短数语,使陈琮英不由得点了点头。她退出了丈夫的办公室。在关上门之前,陈琮英说:要注意身体,尽量早点休息吧。”任弼时抬起头,对妻子笑了笑,又埋头工作起来。

第二天早晨,陈琮英起来之后就去叫任弼时起床,喊了几声,只听到屋内发出“呵”、“呵”的回应。她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走进任弼时的卧室,见任弼时张着嘴,像要喊什么,又发不出声,两只手无力地垂了下来。陈琮英上前抱住任弼时大声喊道:“弼时!弼时!你怎么了?”

任弼时病情恶化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那里,保健医生傅连赏紧急赶到景山东街任弼时的住处,立即组织医生抢救,同时向毛泽东报告了任弼时的详细病情。

经过紧张诊断,任弼时患的是脑溢血,左半身已瘫痪,失语,但神志尚清醒。任弼时用一只可以活动的手,握着前来看望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的手,眨眨眼睛,表示感激。

虽经医生的全力救治,但天不假年,任弼时已进入了弥留状态。陈琮英始终守在任弼时的床前,眼睛红红的。她握住丈夫枯瘦的手,想听到他说点什么,可这是不可能的企盼。陈琮英招呼孩子们过来,看看病中的爸爸。远志、远征、远芳、远远,一个个站在任弼时床前,望着爸爸,只见任弼时眨着眼睛,嘴张了几张,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见此情形,陈琮英的泪水不由得哗哗往下流。

她心里清楚,任弼时有好多话要对孩子们说,他也许要说,小孩子要用心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他也许要说,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他也许要说,学习是艰苦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学好;他也许要说,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可是任弼时什么也没有说,他已经不能说了。见此情形,陈琮英走上前去,给任弼时换了一下姿式,让他好好躺着,并给任弼时重新盖了盖毯子,她知道,任弼时太累了。

在给任弼时盖毯子的时候,丈夫身上穿的毛背心又使陈琮英思绪万千。这毛毯是1934年红六军团突围时的战利品,而这毛背心则是延安时期陈琮英拆了自己的一条毛围巾给任弼时织的。睹物思情,使陈琮英不由得感慨万千,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为人民献出的是那么多,自己要求的则是这么少!

1950年10月25日12点36分,任弼时闭目长逝!英年46岁!丈夫就这样离去了,陈琮英一声惊呼,扑在任弼时的胸前,一边流泪,一边大喊:“弼时,你不能走啊!”孩子们也拥到父亲的身旁,大声呼唤着:“爸爸!爸爸!”可是任弼时已经不能听到妻子和孩子们的呼唤了,他告别了人间,告别了战友,告别了儿女,也告别了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妻子!陈琮英肝胆欲裂,万分悲痛。

第二天,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毛泽东到任弼时处亲视入殓,并亲自为任弼时扶灵,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强忍着泪水,对悲痛欲绝的陈琮英说:要注意身体!

一定要抚养好孩子们,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继承他们父亲的遗志。周恩来对任弼时英年早逝也悲痛万分,他对陈琮英说:要化悲痛为力量,要完成弼时同志没有完成的事业。

任弼时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讣告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任弼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组织家之一?由于他对于中国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原则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他受到了全党、全军的热爱。”为了纪念任弼时,毛泽东亲笔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周恩来题词:“学习他三十年奋斗不已,至死不息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他顽强对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持原则,服从真理的布尔什维克精神。”朱德题词:“弼时同志不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战士和政治家,而且是青年最亲密的导师。他一生为革命奋斗的历史,永远值得青年同志们学习。”刘少奇题词:“学习弼时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任弼时逝世后,三个女儿尚未成年,最小的儿子远远只有9岁。陈琮英不愿给组织上添麻烦,从不要求过多的照顾,她强忍悲痛,独自挑起了养育子女的重担。孩子们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和母亲的养育之恩,一个个上了大学,参军、入党,走上了工作岗位。

任弼时虽早已离开人世,陈琮英感到他时时刻刻都在身边。198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在怀仁堂举行会议,纪念任弼时诞辰80周年,中共中央领导人胡耀邦、邓颖超、习仲勋、王震、杨尚昆、乔石等出席了此次会议,82岁的陈琮英也亲临会场。

陈琮英耳听着同志们的发言,眼睛注视着挂在主会场正中那幅巨大的照片。照片上的任弼时那抹小胡子,整齐而浓密,那双眼睛,透过镜片,仿佛在向她微笑,向她致意?此情此景,使陈琮英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模糊起来。她感到任弼时仿佛在向她走过来,还是那不高的个头,还是那微笑的乎看到了她,似乎想对她说点什么,可是什么又没有说。陈琮英想站起身来,走上前去招呼任弼时,让他看看孩子们,看看自己。可没来得及喊,陈琮英就清醒了,她知道自己刚才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想到任弼时已经离去33年,陈琮英不由得感慨万千,任弼时那亲切的话语在她的耳畔回想:“我们是革命夫妻,同是党的儿女,我们的爱情是融化在对党、对人民的感情里。”岁月如流,然而感情是难以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的,反而会更加铭心刻骨。陈琮英已进入人生暮年,但她感到她与任弼时之间真挚而深情的爱是长青的,是永恒的!

革命老人

任弼时逝世后,陈琮英并没有悲观下去,而是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大的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

她长期负责中央的机要工作,曾任机要局处长,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陈琮英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不为名,不为利,她是革命的贤妻良母。”

80年代的一个春天,记者访问了陈琮英。这个饱经风霜、满头银发的革命老人告诉记者说,刚参加革命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刻。但大家懂得,共产主义讲的是为穷苦人求解放的道理,相信只有共产主义才有前途,所以能矢志不移,奋斗到底。

她说:“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动力,有了灵魂。50多年前我就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如今已经80岁了,共产主义还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陈琮英一边热情招呼客人,一边侃侃而谈:

“有人说共产主义是渺茫的,我觉得很奇怪。太悲观了嘛!”她深情而又感慨地说:“从我们懂得共产主义这个词起,它就成了我们崇高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国际歌》里不是有句话吗?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100多年前就有人预言过了,不渺茫嘛。”

陈琮英向记者介绍任弼时的两次被捕,出狱后仍然置身体于不顾,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

她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人,要紧的是要树立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就有远大前途;为鼻子底下的私利奔命,是最没有出息的。”

记者听说陈琮英也坐过牢,周恩来赞扬她在狱中表现很坚强。提起此事,陈琮英说:“这都是党对我的教育啊!像我这样一个童工出身的人,当时只有两条路,一是被资本家吸尽血,惨死荒丘;一是起来斗争,从斗争中求生存。生活的逼迫,党的引导,才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谈起狱中的遭遇,陈琮英说:“那时我们就是认准了,旧制度一定要推翻,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所以打也不怕,杀也不怕。不过,当时也有说共产主义是洪水猛兽的!但是,历史会作出结论,无论你怀疑也好,漫骂也好,共产主义运动照样前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

当记者准备告辞时,陈琮英又寓意深刻地说:“一个人,当他把为别人创造幸福看得比自己占有幸福更重要的时候,他才能脱离庸俗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话语,既是这位革命老前辈一生的写照,也是对青年人的期望。

如今的陈琮英已是90多岁的人了,饱经苦难、阅尽沧桑的陈琮英在党内有极好的口碑,这缘于她坚定不移的信念,默默无闻的奉献,从不伸手向党索取的品德。

陈琮英现在住在北京西四附近一个普通的院落里。她生活十分俭朴,穿的衣服补了又补,房里无人亮着灯,她便叮嘱关掉。饮食也极其简单,经常是小米粥、烙饼,辣泡菜、炒白菜等家常便饭。

陈琮英一直与儿子远远一家生活在一起,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近年来,陈琮英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很好,思维清晰,腰板挺直,眼不花,耳不聋,每天还坚持写毛笔字。

党时刻惦记着陈琮英老人。1991年3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湖南任弼时故居参观,并在任弼时的铜像前留影题词,还专程到长沙看望了正在休养的陈琮英老人。

店长再版后记

为青少年写书,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并不轻松。

萌动这个念头,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古”、“洋”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于是我们达成共识:与其抱怨,不如抽时间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做点事。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先后编写出了《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中国元帅的故事》、《中国大将军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等十几套青少年读物。从1993年至1998年陆续出版,并受到广泛欢迎。其中若干套书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由于我们对于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还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与青少年的期望之间仍会有一定距离。我们计划在今后编写其他书时争取做得更好一些。

在编写这些故事时,我们广泛参考了已出版的有关各类书籍,恕不在此一一例举。谨向所有这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者表示衷心感谢。

诚恳希望各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同时建议各界同仁,如有精力,亦不妨拿起笔来,为孩子们写点什么。

编着者。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