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6200400000011

第11章 与老子谈情说爱——婚姻里的中庸之道(5)

婚姻里的中庸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5章》

婚后,你是天使还是战士

女人喜欢给自己“穿小鞋”,还喜欢给他人“戴帽子”,而这些都是给人生“设限”以至于“设陷”的行为。

某天跟同事聊天,她说:“女人结婚之后,要么变成天使,要么成为‘战士’!”

她承认自己是战士,不舍得吃、不舍得花,还要拼命挣钱养家,而与她条件相当的小姑子就不同了,结婚之后就成了天使。

原来她的小姑子跟她年龄相当,最初小姑子可以称得上是“下嫁”,但是几年之后她男人发达了,这样她就过上了吃香喝辣的“天使”生活,光貂皮大衣就有4件,件件上万元。

“你是战士还是天使?”面对同事的这个问题,我还真考虑了几秒钟。表面上看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战士,但是天使的一面也昭然若揭。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前我真的为自己是“战士”不是“天使”而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如果当时面对这个问题,估计会大呼“吃亏上当”。但是现在不会了,因为“思维扩容”了。

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多,内心也越来越充满喜悦。这无疑是“思维扩容”的结果,是心灵自由的表现。

比如年轻的时候,面对是战士还是天使这样的选择题,很容易地就给自己定位了。就好像小时候看电影,人物一出场就急于分辨是好人、坏人一样。

当你把自己定位在“战士”的时候,失落、委屈等情绪就出现了。“为什么我不是天使?”女人懊恼地想;而当你把自己定位在“天使”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的确,生活中有太多的“要么……要么”“不是……就是”这样的选择题,而我们大多习惯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少有老子所倡导的知雄守雌、知黑守白的能力。

当你越来越成熟,尤其是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之后,就不会轻易给自己“上套”了。因为你在看到自己“战士”显性的一面之时,又瞥见自己“天使”隐性的一面,于是你根本就不去做那样的选择题了!而不选择就是“执中”。

说得严重点,女人不但喜欢给自己“穿小鞋”,还喜欢给他人“戴帽子”,而这些都是给人生“设限”以至于“设陷”的行为。

作为女人应该明白,无论是“战士”还是“天使”,甚或是别的什么名目,都可能是“小鞋”一双、“陷阱”一个,囚禁的是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俗话说,穿小鞋走老路,它形象地比喻了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曲线。即我们带着既定的观念去接触事物,得出的结论自然只有一个——符合我们既定观念的。也就是说,我们得出的结论,只不过是所持观念的投射。比如,如果我们头脑中有深刻的“女人是弱者”的观念,那么人生往往演绎出“悲惨世界”的现实。

可以说任何事物,一旦被贴上标签,基本就“死定”了。因为如此以来,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新鲜的事物,而是那人那事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这样我们面对的就不再是真实的人和关系,而是想象中的人和关系;我们面对的也不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象中的事实。

所以,在面对“是战士还是天使”这样的选择题时,不置可否保持中立,才是上策;选择“战士”的时候还想到“天使”的一面,是中策;选择非此即彼,就是下策了。

大多数婚姻是“二手货”

如果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不加检点地怀抱着诸多的“二手货”,踏上我们的婚爱之旅。

婚姻是人生最大的骗局,是最残酷的童话,王子和公主的翅膀从此被牢牢捆绑在生活的囚拄上!婚姻里的两个人在一起注定要互相牵制,互相束缚,并且更残酷的是,都会由一个自由梦想者变成一个既定程式的套中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除了传种接代,婚姻对于个人意义的生存绝对是一种掠杀、压制和不得已的妥协。如此看来,婚姻对于一个怀揣梦想的人来说,就是将飘飞的蝴蝶压成标本的过程!

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印象极为深刻。作者说婚姻是“将飘飞的蝴蝶压成标本”的过程,是一场骗局。

真的如此吗?

我不知道作者对婚姻的“深仇大恨”来自哪里,道听途说还是亲身体验?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持有决绝的态度,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他偏离了真相的轨道。

因为真相是一个多面体,而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个点或者是局部。人类的认识总有其局限性。

那么试想一下,持有如此强烈分别意识的人,会如何对待爱情、婚姻?势必把爱情与婚姻完全对立起来,也注定会持有厚此薄彼的态度——“厚”爱情而“薄”婚姻。这样的结果是,他的人生就转变成了——爱情与婚姻的“内战”。

仔细回想,在我这里婚姻也与蝴蝶有关。但它不是“蝴蝶被压成标本”的残酷过程,而是夫妻双方相互成全、破茧而出的“化蝶”之旅。

所以说,婚姻是“蝴蝶压成标本”的过程,还是“化蝶”之旅,完全取决于个人,甚至在于“一念之间”。因为不同的信念会造成不同的人生结果。

回想自己从单身到恋爱到婚姻再到目前的人生阶段,我的感觉是:从爱情的“窄巷子”,走到婚姻的“宽巷子”,然后又走到了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单身的时候,渴望找到另一半圆满自己;恋爱时节,“我的眼里只有一个你”;进入婚姻之后才发现,爱情不似自己想象的那般甜蜜浪漫——每天早晨醒来有爱人的香吻,读他压在枕下的甜言蜜语……当然会有小小的遗憾失望,还好自己并不执着于想象的美满,而是抱着看看它究竟会怎样的好奇心。

直到不惑之年才猛然发现:原来婚姻是自我圆满的基地,而伴侣是来转化我们的师父。这样以来,一切关系都只是我与我自己的关系,一切也都可以“为我所用”——用来进化自己。

所以在爱情婚姻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任何固定思维,哪怕是所谓的先见之明都会害人不浅,所以要提高警惕,并有意识地“留白”“执中”。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就败在了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上。比如我们很早就在“心理内存”中存储了诸多有关爱情、婚姻的观念,而它们又多半来自社会的教化、父母的传承以及他人的经验,总之是地地道道的“二手货”。

如果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不加检点地怀抱着诸多的“二手货”,踏上我们的婚爱之旅。我们渴望爱情独一无二、婚姻美满幸福,但是却带着那么多的“二手货”进入爱情、涉入婚姻,这也就难免会四处碰壁。而这正是我们难以拥抱幸福的原因之一。

说得残酷点儿,我们的爱情、婚姻大都是“二手货”。即大多数人是在自己的爱情、婚姻中,践行着他人的观点和经验,而不是去体验自己的。

由此可见,在爱情、婚姻中“执中”是相当重要的——不要太相信那些所谓的爱情定律、婚姻法则!因为只有如此,你才有机会、空间探索爱情、婚姻的真谛,否则你只是在拾人牙慧,践行他人的经验罢了。

清除“婚姻木马病毒”

我们的爱情、婚姻,是按照我们对爱情、婚姻的理解在运作的。

那天跟女友聊天,她很直白地说:“我不同意你关于爱情、婚姻的很多看法,我觉得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爱情不可能在婚姻里……”现实生活中,女友一直坚持只恋爱不结婚。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不会去想爱情与婚姻是一致的还是分裂的,这个问题于我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而只有在被问到的时候,才会去作一个比较积极正向的选择——即爱情与婚姻是协调一致的。所以我一直留在婚姻里,把婚姻当作自我圆满的基地。

木马病毒是电脑中的一种恶意程序,它具有隐蔽性、欺骗性,自动运行等特点,必须彻底清除,否则可能导致电脑瘫痪。

检视现代人的情感生活,可以发现:在我们头脑这个“主机”中,潜藏着很多危害至深的“婚姻木马病毒”,它们于无声处恶意攻击着我们的婚姻大厦,让我们与幸福美满无缘!

当然,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但是坊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爱情不在婚姻里!或者“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儿”,还有就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由此可见,在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认定爱情与婚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二者是不可调和的。

“爱情不在婚姻里”,这是真的吗?是爱情与婚姻本质上是对立的,还是我们在心里让它们成为了对立?我们有没有对我们深信的那些所谓的“爱情定律”质疑过?我们有没有去思考过,那些“我们深信的”,最终可能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不同的生活阅历,让我和女友得出不同的关于爱情、婚姻的结论,还是因为持有不同的信念而让我们拥有了不同的生活现实?

这看上去是一个先有母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但是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很多灵修书籍以及科学实验都表明: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意识决定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智者言:我们的爱情、婚姻是按照我们对爱情、婚姻的理解在运作的!

这就像我们头脑里有了一套固定的程序,而我们的爱情、婚姻只不过是按照这套程序在运作罢了。

现在回想大学时的姐妹们,她们大都“如愿以偿”:坚持婚姻是“饭票”的,最后真的找到了“长期饭票”;认为婚姻是捷径的,通过结婚出国深造;执着于爱情、婚姻“统一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检视周围你同样可以发现:那些深信婚姻是围城、坟墓的人,无一例外地把婚姻进行到了围城里、坟墓中。而那些相信爱情与婚姻可以和谐发展,甚至是对爱情、婚姻没有固定成见的人,最终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婚姻。

与“爱情不在婚姻里”“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有异曲同工之“恶”的,还有“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如果前者的错误是在于将爱情与婚姻对立起来,那么后者则在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此话出自恩格斯之口,是当时打破旧有婚姻制度的时代号角。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句话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的婚姻观。

但是时过境迁,如今很多人打着这样的旗号,从一段感情走向另一段感情,从一个婚姻中走向另一个婚姻,它渐渐成为人们喜新厌旧的行动指南。

很少有人会认真地去分析此话是否是“病毒”,危害着现代人的婚姻生活。

试问一:什么是爱情?如何定义婚姻里还有没有爱情?

不管现代人把爱情看得多么神圣,在大多数人那里爱情只不过是激情的代名词,充其量是人的七情六欲中的一种,而七情六欲是无常的。今天爱了,你能保证明天爱吗?婚前爱了,你能保证婚后也爱吗?而且婚后的日子是天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再好的感情也难保没有吵架、腻味的时候。这下可好了,爱情消失了,婚姻开始变得不道德了。中国人又是最看重道德的,怎么办?只能去别处寻找爱情了……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爱情的理解和定义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爱情相对是个变数,而婚姻基本是个定数。用一个变数去衡量一个定数,结果会如何呢?

试问二:道德不道德能用爱情来衡量吗?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德之“道”,是宇宙之法则,合道即有德,失道即缺德,可见道德是衡量事物的标准。也就是说,道德是一个大概念,而爱情是一个小概念,只能用道德来衡量爱情,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用有没有爱情来衡量婚姻是否道德。

由此可见,“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在逻辑上是偷换了概念,或者说它根本就是为了某种目的、需要而设置的程序。

所以叫喊“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无异于扯虎皮做大旗,还可能是拿道德口号来行不道德之事。

如果想拥有和谐美满的婚姻,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心理内存”,看看其中是否潜藏着一些危害至深的“婚姻木马病毒”。

记住:只有改变你的内在脚本,才能迎来全新的生活。

爱情、婚姻与道德

真正的道德根本在于内而非于外。道德是我们内在的基本程序。

我个人非常喜欢苏菲派诗人鲁米的那句诗:“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我们常常拿道德、不道德说事儿,尤其是在感情问题上。而那些所谓的道德与不道德又大多来自我们的自我认定。

老子《道德经》的前37章被称为《道经》,后44章被称为《德经》,81章合起来称为《道德经》。无疑“道”与“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