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6200400000023

第23章 跟着老子做女人——做“海量内存”女人(4)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人生有承诺存在,那么我与志业(写作)的承诺是唯一的,不论它是“小树”的时候,还是“参天大树”的时候,一概如此。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心生疑窦:不是说家庭与事业是不可调和的吗?女人怎么能鱼与熊掌兼得呢?

真的如此吗?

依我看,把事业与家庭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是一个阴谋,是值得我们质疑的信念!

那些真正幸福的女人,通常是事业、家庭“双修”,二者相得益彰。

总有一天,女人会认识到:“维持关系的最好方式是成为真正的自己,好好地成长,建立起深沉的自尊。如果你对自己很满意,你就是在鼓励、服务身边所有的人。”

“你送给别人的最大礼物,就是拥有自己的终生志业。”的确如此。

人生的秩序与节奏

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动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村上春树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日本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被称为“爱情蓝调”。但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年逾六十的畅销书作家,从1982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涯的同时,就开始了长跑运动。他每天坚持跑步10公里,而且多次参加马拉松长跑和铁人三项比赛。

村上春树坦言自己的随笔集、回忆录《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名借鉴了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此书台版译本的书名是《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

说实话,我不是“村上迷”,是他“跑者”兼作家的身份,让我喜欢上这本薄薄的书。因为我也是一个跑步爱好者,而这本书勾起了我许多关于跑步、写作以及人生的感悟。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在我眼里干练且有魅力的女老师说,她情绪低落的时候,通常去操场上跑步,跑完了基本也就恢复常态了。

大学毕业后我跟丹霞留校工作的那段时间,日子相当沉闷。每天早上、晚上我们都去学校操场跑步。跑步终结着我们的寂寞、孤单和无奈。

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跑步离我越来越远了,替代跑步“上场”的是散步。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走着”,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享受。以至于在了解“动中禅”的概念之后,终于明白——其实“走路”某种程度是在“行禅”。

跟村上边跑边听音乐一样,我也喜欢边走边听,有时还轻轻地哼唱。这样走着走着脚步就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了。就像村上淡淡地记录着那些关于跑步的流水账,但是在那平淡之下,汹涌着幸福的汪洋。

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其实“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动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村上春树如是说。

换句话说,生存质量不在于那些外在的标准,而在于你——是否能活在当下。“行动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即是“当下”。

记得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人生中有5%是快乐的日子,5%是痛苦的日子,剩下的90%是平常的日子。把平常的日子过好,那才是真功夫。

当然,村上在书写跑步魅惑的同时,偶尔也谈到写作。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村上春树借用美国作家雷蒙特·钱德勒每天即使写不出东西,也在书桌前坐几个小时的例子来说明——这是一种对作家来说必要的,强化集中力和耐力的训练,就像跑步者强化肌肉的作法一样,每天重复,“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稍稍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

回想自己,每天上午也必须坐下来写一些文字,即使写不出来也要正襟危坐。这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磨练。

与每天早上“坐在电脑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相比,每天的跑步对村上来说是意志的磨练。这一动一静、一张一弛让村上体会到的是——人生的秩序与节奏。

“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秩序,也就好似如何安排时间和能量。如果不在心中制定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这一点我同样深有体会。

人生需要秩序,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第一位的,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人生规划、日常计划。同时人生还需要节奏的转化,比如动与静、张与弛、快与慢的调节。

村上将“跑步副业”与“写作主业”完美链接,形成一种人生的生态平衡;“塔莎奶奶”游走于绘画与园艺之间,同样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与节奏。

那么,关于跑步,村上说了些什么?关于村上我又说了些什么呢?归根结底几个字:找到你的人生志业,坚持到底!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比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63章》)

再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确,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二字,而所有的快乐都充满了“节奏感”。

做“海量内存”女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德经·第28章》

知雄守雌:世上无“小人”

依“果”行事,才是经济的人生。依“因”行事,人生就被演绎成了一场内耗。

单位来了一个新人,比我资历老,在我休产假的时候她代了半年我的工作。我回来后她便处处压制我,抬高她自己,心眼贼多,我防不胜防。我不善吵架,所以一直以来都默默调查一些她两面三刀的言论,打算拆穿她那些当人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伎俩。但是这样有可能会激化矛盾,我担心她这种虚荣心特强的人会背地里想方设法报复我,那么斗争就会一直继续下去……其实我不想这样总是提防别人,太累了,我该怎么办?

以上是我博客里的读者留言,她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们都处在关系之中,那么如何面对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就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可以说我个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处处为难、排挤自己”的上司,我曾经认定她是个“职场小人”。按以前的脾性和惯性,我会跟她斗争到底。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业务上对方都不是对手。

但是随着自性的成长,我明白——依“因”行事与依“果”行事的不同,或者说感情用事与理性对待的不同。

我的处事原则一向是:不让任何一个暂时的矛盾发展成为永久的问题!有问题立刻解决,绝不拖延。所以当朋友问“为什么你总是活得轻松自如”时,我会说:“我是一个见到小疙瘩就必须去解开,否则就无法安睡的人。”

那么,如何解开恼人的人际关系“疙瘩”?

就上面的事情来说:作为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恶化意味着你每天都要面对“敌人”,这不是在给自己添堵吗?是相互消耗能量的事情;再就是我已经学会,一旦出现问题首先在自己身上做功课,即针对那些对他人的定义、评判进行质疑。

“处处为难、排挤自己的上司”“职场小人”,这是真的吗?

当认定她“处处为难、排挤自己”,是“职场小人”的时候,对立情绪以及斗争意志就产生了,矛盾势必会激化。

我不想要这样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再次因为一件事情引发争执的时候,我选择放下架子主动找她谈心,诚心诚意地。结果是我们冰释前嫌。现在我想到对方内心就有一股暖流,而不是以前的嫌恶。

当然,找对方谈心看似是你低头了、示弱了,其实你的行动在主动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看似“低头”,其实是“更高一筹”。

拜伦·凯蒂说:“当两大力量抗衡时,胜利将属于知道如何让步的那一方。”

当然,“知道如何让步”与“一味让步”大有不同。前者是高瞻远瞩,退一步海阔天空;后者只能是软弱、妥协的表现。

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以德报怨”“吃亏是福”——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前景,而不只是看到自己眼前的蝇头小利,自然没有必要锱铢必较。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第28章》)

意思是:如果你明知自身的雄强却坚守雌弱,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的态势,明白自身的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那么你就能与“道”同行了。“婴儿”“无极”“朴”都是“道”的特征。在这里老子用3个排比说明——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耻的必要性。

以我个人的理解,老子是在告诫我们:当我们看到他人恶的一面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他还有善的一面,你要做的就是与他人“善的一面”链接。而要与他人“善的一面”链接,你需要守弱,因为“水往低处流”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不是要求你无谓地“示弱”。“示弱”是委曲求全,只能让恶者更恶、黑者更黑;而“守弱”是看到对方的善以及将至的“善果”,然后低姿态地与对方的善美链接,以达到双方和解的“圆满”结果。

可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因”来行动的,因为对方排挤我、刁难我,所以我要自卫反击、以牙还牙。想想看,结果会如何?两败俱伤!

其实,跟任何人发生矛盾,最受伤害的往往是自己。回忆一下你想起好朋友时的感觉,再回想一下你想起“敌人”时的感觉,两者有多么不同!你想要什么样的感觉呢?主动权在你那里!

所以说,依“果”行事,才是经济的人生。而依“因”行事,人生就被演绎成了一场内耗。

记得在回答上面那个读者问题的博文后面,有这样一条旗帜鲜明的评论:妥协是对职场小人的姑息养奸!

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小人”。所谓的“小人”是你给对方的定义,也许他的行为触犯了你。当你认为对方是“小人”的时候,你会如何行动?一定是针锋相对。

说实在的,想让“小人”远离你,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先把“小人”的概念从你的心理“内存”中清除掉。即质疑你关于“小人”的定义。否则“小人”会不断被你“吸引”过来。

“你的敌人,是让你看到你还有什么未愈合的老师。你在你意识到的东西上附着了一个故事,那故事就是你的痛苦。”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世上无小人,也没有敌人。所谓的小人、敌人都是我们内心演绎的故事罢了。

“无法认识到这点的人,仅仅相信了他们自己的念头,他们不得不陷在有限世界的幻象里,迷失在与事实真相(whatis)的冲突中。这是场必败的战争,因为它与现实对抗。现实永远是仁慈的,实际发生的事,是能发生的最好的事,不管你是否理解。在你理解这点之前,不存在安宁。”

拜伦·凯蒂在《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一书中如是说。

柔弱处上:矫枉过正“女强人”

强硬是一种“死”现象,柔软是一种“活”景观。

记得刚进报社做编辑时,有天在文采阁开会,一位军队作者也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会议结束后邀我一起去拜访一位文学老前辈。

到地方按了门铃,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赫然在立。让我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前辈对着我严厉地说:“我没有请你来,也没准备请你吃午饭!”当时的情形尴尬极了,还好老前辈的老伴迎出来说:“没事,有方便面。”

当然最后我退出了,带我去的那位追出来买了一盒好丽友派给我,并一个劲儿地道歉。

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我却一直记忆犹新。

在我看来,一个老者尤其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应该是慈祥的、大度的、温和的,何况面对一个“女后生”?而这尴尬一幕在我读老子的时候,再次闯入眼帘。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76章》)

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后身体僵硬;草木生长时柔脆,死后变得干硬。因此,坚硬强大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软弱小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灭亡,树木长大就会被砍伐。强大者处于下方,柔软者处于上方。

老子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强硬是一种“死”现象,柔软是一种“活”景观。

为什么我们称那些可爱的老年人为“老活宝”?那真的是完美人生的写照。

话说某天跟我先生聊天,他说:“你发现没有,太漂亮的女人和太丑的女人都显得僵硬、呆板。太漂亮的女人是因为自恃清高、任性而显得僵硬;太丑的女人是因为自卑、自我封闭而显得呆板。相比较而言,中等姿色的女人能伸能屈,有柔性之美,所以魅力无穷。”

仔细观察还真是如此。

女人本来充满柔性之美,但是社会化过程以及家庭、学校的教导让她们强硬起来,这其实是让女人跟自己的本性作斗争,正如“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

比如早几年女性被教导要做女强人,但是在多年之后,尤其是一些女强人吃到了苦头、尝尽了辛酸之后,猛然醒悟道:做什么都不做女强人!所以现在没有一个事业成功的女人喜欢“女强人”这个称号,因为那几乎是事业成功、生活失败的代名词。

想象一下你对女强人的印象,是不是严肃紧张有余而温柔活泼不足?是不是一副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的强悍?

观察现实中所谓的女强人,她们身体是紧绷的,情绪是紧张的,心态是焦虑的。外观上也许“有型有款”,但是内心缺乏温柔、慈悲与弹性。

当然,鼓励女性自强自立是对的,怕就怕矫枉过正。“女强人”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写到这里,想起某天同事问:“我觉得女人40岁的时候最美,你呢?”

我脱口而出:“60岁的时候最美!”

这绝非戏言。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从“僵硬”到“柔软”的过程。感觉我的人生就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冻结的土地随着自我认识的春风的吹拂,渐渐在40岁之后越来越柔软、舒展,人生渐趋珠圆玉润。但愿最后能达到老子说的“如婴儿乎”。

记得好朋友玲玲说:“你身上有一种舒展美。你已经是莲花白,我还是卷心菜,正在舒展之中……”

我告诉她:“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因为我紧张、僵硬、焦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深受其害。而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正在经历着这场煎熬,这正是我写作的原动力!”

说实在的,现在我才知道什么是“活着”!舒展、绽放这样的动词,是我人生的写照,而轻松、自然是我的追求。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50岁的人幸福感最强。我想那是因为50岁的时候,人彻底放松了。

奥修说:“美就是成为你真实的样子。成为本来的你,而且完全放松在自己里。”

的确,女人一旦放松了,自然了,舒展了,也就美了。而学会放松,你才能对己、对人更仁慈、友善。

“太没个性”VS“不想受苦”

三毛的人生在我看来是:“放”得很好,但“收”之不足。

跟女友一起吃饭,席间她接老公电话,态度蛮横。放下电话,她生气说:他就想惹我不高兴……

我说:也许是你自认为呢?或者他有别的事情,情绪不好,矛头并非指向你……

她坚定地说:不是,他是故意的!

我又说:为什么一定那么认为呢?在我看来有很多种可能……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越是有多种选择,意味着你越是自由的。

她横眉冷对道:你没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个性了吗?一个人活着就要有个性!

我坦白道:不是我太没个性,而是我不想再让自己受苦了!

如今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个性”,也许还有赞许的成分,但是当我们说一个人“非常自我”时,就已经不是恭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