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6201900000012

第12章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3)

过了一会,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更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那两个“本科生”,憋了半天,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同事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水里了呢?”两位同事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你可能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技高一筹,就自大起来,瞧不起人家。殊不知,人家也有人家的绝活。所以,做人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否则就要吃大亏。

7.从小事做起

赵州从谂禅师,禅风恬淡朴实,人称赵州古佛。

一天,有个未开悟的僧人问从谂禅师:“我每天都认真参禅打坐,一心一意地想要开悟,可为什么总是达不到呢?”

从谂禅师说:“你喝粥了吗?”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从谂禅师说:“喝完粥了?那么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对于悟者来说,一粥一饭莫不蕴含禅意;对于迷者来说,日常生活是其最大的障碍。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都不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即使常人认为很卑贱的事情,他们也都满腔热情地去干。

只要能一心一意的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做事者的认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难成功的。

有位智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不会做小事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我们平时往往忽视了它,让那些小事擦肩而过。”

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事业,都要努力做好,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才是最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长城才是最牢靠的。

有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公司上班,只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琐碎而单调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扫卫生,中午预订盒饭。一段时间后,女大学生便辞职不干了。她认为,她不应该蜷缩在“厨房”里,而应该上“厅堂”。可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即使有很出色的见解,通常也要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煎熬,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出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这样才能不被人忽视。

曾有一位人事部经理感叹道:“每次招聘员工,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本科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本科生的素质一般比后者高。可是,有的本科生自诩为天之骄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却往往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觉得委屈,埋怨你埋没了他这个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干。我们招人是要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本科生的牌子干吗?所以有时候,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相比之下,大专生、中专生反而更实际,更有用。”

这位经理所说的情况,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实在是屡见不鲜。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中国古代就有许多不甘于做小事,一心沉湎于大事的典故。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陈蕃的人,年轻时独居一室,日夜攻读,打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日,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庭院荒芜,杂草丛生,纸屑满地。便问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陈蕃那样的人呢?他们总以为大丈夫处事当不拘小节,志在扫除天下,殊不知,大事皆由小事而成,小事不愿做、不屑做、拒绝做,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

做人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果没有宏图大志,没有高远的目标,只是天天忙碌于琐事,那样的人生就会碌碌无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庸人;如果只有远大的志向,而不愿意做艰苦的工作,那就会志大才疏,空泛而不切实际。荀子有一段话就是说这个道理的:积土成为万仞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千浔深渊,蛟龙就会在这儿生长;积累平凡的好事就成为道德,精神因而得到升华,智慧因而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境界就逐渐具备了。所以,不从一步一步开始,千里万里的路程就走不到;不积细小的水流,浩瀚的江海就形不成。骏马一跃不能跳十步,驽马拉着车走上十天,所跑的路程就非常可观,它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搞雕刻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刻几下就扔开,连朽木也雕不成,如果勤勤恳恳地刻下去,金石也会刻成漂亮的图案。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由弱到强、由低入高的过程。军事上,积小胜可以为大胜;意志培养上,积小成也可以为大成。恽代英说得很深刻:“立志须用集义功夫。余意集义者,即在小事中常用奋斗功夫也。”所谓集义,就是积累的意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育起来的。

小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但成功者与碌碌无为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可是成功者愿意,因此他获得了成功。

别人不愿意端茶倒水,你更要端出水平;别人不愿意洗涮马桶,你更要涮得明亮;别人不愿意操练,你更要加强自我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你更要多做准备;别人不愿意付出,你更要多付出。每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你都愿意多做一点,你的成功率一定会不断提高。同事不愿做的事情,你愿意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愿意去做。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可以成功。

成功者有远大的抱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个前提下,你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整天坐等大事的来临,否则你的一生就会在这样的枯等中度过。

8.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铁眼的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铁眼和尚一旦立下了宏愿,就决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地方,向过路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过来一个武士,铁眼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儿吧!”

武士都没正眼看他,像是没听见的样子,迈着大步走了。铁眼和尚急忙就追上去,低声乞求道:“给多少都行!”

武士厌烦地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铁眼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10多里路!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士行礼致谢。

武士觉得奇怪,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铁眼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行乞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暑去冬来,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一文钱看似渺小,实际上已经是成功的开始,铁眼和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信心十足,日积月累,塑成了佛金身。这种“积小流以成江河”的品质,不仅中国人身上有,外国的成功者也是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史蒂芬·史匹柏在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上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他是怎么能在这样年轻的年纪里,就有此等成就的呢?他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史匹柏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参观活动,在他得窥全貌之后,当场他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史匹柏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他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成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的样子。当天他故意地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史匹柏”、“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敏感来。

终于在20岁那年,史匹柏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错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聚沙成塔,水滴石穿。成功者唯一的途径就是坚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先不要去顾及收获,当终于有一天你回头看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噢,原来自己有这么大的能耐,已经爬了这么高!铁眼和尚和史蒂芬·史匹柏就是积少成多的“专家”。

9.旧袜子不紧张

有一个人做事非常紧张,时而出丑,心里自然对任何事都很在意。一天,他遇见了一位禅师,禅师这样对他说:“人生在世第一件得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走路的时候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我学习了摔倒不受伤的本领,我来教给你。”

禅师又说:“你不是别的,只是一只旧袜子,那么就不在乎摔倒了,因为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

就这样练习,禅师把他举起,往地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这个人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作是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人生在世,多少都要有一些压力和紧张,某种程度的压力和紧张是必要的。适当的紧张可以让你保持奋发,不断刺激你,让你在高效率之下创造性地工作。但如果我们能学会控制紧张,那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要学会控制紧张,就像看电视一样,能开能关。这样才能运用紧张来为我们自身服务。当紧张给我们形成高度的压力时,我们可以随时关上它。当你需要轻松时,如果能从紧张之中释放出来,就可以将所有压力排除。

如果把带来压力的紧张关掉,有些事就是可以做得到的。根据禅师的方法,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实验。首先,集中你的注意力。从眉毛开始,将双眉紧锁,再收紧下巴、唇部和咽喉部分的肌肉,一点也不放松。将这些肌肉绷紧,再往下到肩部,用力握紧双拳,收缩腹部肌肉,将膝盖压紧。最后让你的双脚用力踩着地面。

如果你照上面所说的做了,你全身每一条肌肉已紧绷,就这样持续一分钟,感受你这样全身紧张需要用多大力量。

有许多人一天24小时都是这么紧张,可能不是同时全身肌肉都紧绷,也许一会儿是喉头,一会儿是肩膀,或者是大部分人胃部不适。我想说明的重点是,因为如此紧张,许多人体力都浪费了。紧张需要付出精力,除了造成疲劳和烦恼之外,什么好处也没有。

现在,再重新来做这个试验。从紧张中放松下来。把前面的过程倒过来做一次。从眉毛、嘴唇、下巴、喉咙,然后肩部、双手、腹部与大腿,一直到脚部,慢慢放松。你自己要假想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让肌肉全部放松,沉沉地坐在椅子上,想象全身没有力气,让椅子承受你的全部重量,你的肌肉不必担负任何重量。你放松了,全身上下都松弛下来。

其实,人在身体方面的压力多是因心理紧张而引起的。我们的内心被一个问题所困,身体也会被其所困。我们的肌肉会紧张起来,不知不觉会使我们感到压力。所以我们必须控制压力,保持冷静沉着。

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生活环境之外,应该有一个私人的休息场所,可以用来调整精神。因为“能力来源于沉默和信心”。要领悟生命的深层意义,一定不要受时间的束缚,而要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安静。

生活中遇到的紧张状况,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会使血压升高,进而影响心脏和脾胃。我们可以运用上述的减压方法改变自己,保持身体的正常和谐。坚持一周推行这种方法,你会发现整个生活都改变了。

此外,你还可以用你自己说话的方式来清除紧张。你可以试试看,当你一直说着紧张的事时,你会开始变得容易紧张。嘴巴说的话正好可以反映出你的思想,这是互相影响的。

当你心情紧张,说话就会不由得嗓门变大。如果你不再说话紧张,慢慢地这种讲话习惯也会影响你的思想。所以你该试着让自己降低说话音调及速度,尽量使用平静的语调及字眼,这就可以改善你的紧张心理。

说话时要轻松自在,注意声音的高度,随时要放缓。如果在未说完之前被人打断,你要心里知道,可能那个人是因为内心紧张,就让他先说好了。等他说完,你再接下去说,或许你就不想再说了。

这是现代人因为紧张而形成的恶习,不论是否有话说,反正开口“叽里呱啦”一番就好了。说话时放轻松,如同你在做其他事的时候一样,它可以让你产生宁静祥和的感觉。

另外,当你感到紧张时,可能的话,去度个假吧!将你的手表暂时摘下来,在生活中寻找并建立和平的小岛,学着储存一些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如果你实在抛不开紧张的生活,要学会说“请等一下”这句话,使心灵中充满安宁的思想,保持冷静。避免匆忙地完成目标,学会后退计划,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目标。如果能切实遵行上述要点,你便能轻松去享受一种安宁祥和的生活,外来的压力已无法影响你。

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压力和紧张是必然的,但如果一味地绷紧自己的弦,终有一天会绷断的。所以,把自己当成一只旧袜子,尽量放松身体,消除紧张,你才能感觉到无与伦比的舒适。

10.剔掉多余的石屑

慧远禅师年轻的时候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好吸烟的行人,两个人一起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个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聊天,由于谈得十分投机,行人又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慧远禅师和那个人分手之后,心想:“这个东西让人觉得十分舒服,肯定会干扰我的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难以改掉这个习惯,还是趁早戒掉为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都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