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6201900000030

第30章 心净自净,万事随缘(3)

看是外在的,看过则忘;想是内在的,印在脑海。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达观的淡泊,真正的不为色相所迷惑,而具备一颗无我度人之心。而那个闭眼不捐的人,其实正是与禅思背道而驰。

10.找回自己的心

佛陀走往伽耶山的途中,路过一座苦行林,他在树下静坐了一会,像等待着什么似的。这时,有一个拿了很大包裹的女人,从佛陀的前面过去,佛陀并没有注意分别。没过多久,很多高大的汉子走来,他们见到佛陀,异口同声地问道:“刚才您有见到一个拿着东西的女人从此经过吗?”

“我没有注意,你们找她做什么?”佛陀反问道。

“我们这一行共30人,同住在离这里不远的森林之中,我们29人都有妻子,只有一个人至今还没有娶亲。我们非常同情,因此昨天就为他寻来一个女人,哪知道她不是普通的女人,说来真不怕人见笑,原来她是一个卖淫的妓女。她在一夜之中,讲了许多无耻的话,把我们30个人都诱惑了。今天起来,看到我们的东西都给她拐逃,因此这时要追赶她,要把她找回来,您究竟有没有见到她呢?”

佛陀默默地,静静地看着他们,然后说道:“是这样一回事吗?我来问你们,你们自己的身体要紧呢?还是女人和东西要紧呢?”

“自己的身体比什么都要紧。”这一群男人回答,像都清醒过来。

“那你们不要再去追赶女人,你们来找自己的心才是要紧的大事。”

后来他们都皈依佛佗做了其弟子。

当我们被坏人欺骗的时候,应该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你自己没有弱点被对方利用的话,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11.心中有粪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天到金山寺和佛印坐禅。坐了两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便忍不住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像一尊佛。”佛印接着问东坡,“你看我坐禅的样子怎样?”

“像一堆粪。”东坡揶揄地说。

东坡回家后,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

苏小妹不以为然地说:“其实你今天输了。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

生活中有很多这种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别人都是傻瓜,其实追根究底还是自己痴愚。

某人去动物园看猩猩。他先向猩猩敬礼,猩猩也模仿着对他敬礼,他觉着很好玩,又向猩猩作揖,猩猩便也向他作揖。某人接着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这次没有模仿,而是打了他一巴掌。

某人生气地去问饲养员。饲养员告诉他:在猩猩的语言里,扒眼皮是骂对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某人大悟。

第二天,某人再去动物园以图报复。他向猩猩敬礼、作揖,猩猩都跟着做了。接着他拿出一根大棒子向自己头上打了一下,然后把棒子交给猩猩。

不料,猩猩这次又没有模仿,而是向他扒了扒眼皮。

究竟谁是傻瓜笨蛋,聪明的你自然心知肚朋。所以,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自以为是,因为把别人当粪便的人自己就是粪便,把别人当成傻瓜的人自己才是傻瓜。

12.我们有选择态度的权利

法明是个年轻的比丘,在寺庙里是负责砍柴烧饭。由于性格刚愎急躁,师兄弟们都喜欢捉弄他。

有一日,天气炎热异常,法明煮了一锅清汤,叫师兄弟们来喝。其中一碗汤里有一只死蚂蚁,师兄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好的一碗汤却被一颗鼠粪所玷污了。”

法明听了怒气冲冲地把汤全倒掉了,接下来的数日都闷闷不乐。禅师知道后把他叫到禅房说道:“我们岂能因他人片刻的话便认为自己是鼠粪?”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鼠粪的人才会因被揭穿而懊恼。

法明听了惭愧万分。

我们打开报章便不难看到,兄弟姐妹互相残杀的事件层出不穷,且有日趋严重之势,其中不乏因口角之争而引起的矛盾。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有选择态度的权利,你可以选择仇恨、消极、生气,也可以选择主动、积极、宽恕。

有一天,3名歹徒闯入赵明家,开枪射中了他。幸运的是,赵明很快地被邻居发现,紧急送到医院抢救。

医护人员一直告诉赵明说:“没事,放心。”但是当他被推入紧急手术间的路上,赵明看到医生跟护士脸上忧虑的神情,他真的被吓倒了,他们的眼睛好像写着:他已经是个死人了。赵明想,我需要采取行动。

当时有个护士用吼叫似的音声问赵明:“你是否会对什么东西过敏?”

赵明回答:“有。”

这时医生跟护士都停下来等待答案。

赵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喊道:“子弹!”

这时,医生和护士都笑了,脸上的忧虑神情在渐渐消失,听他们笑完之后,赵明说:“我现在选择活下去,请把我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开刀,不是一个活死人。”

经过18小时的外科手术,以及周到的照顾,赵明终于出院了。他能活下去当然要归功于医生的精湛医术,但同时也由于他令人惊异的态度。

赵明说:“每天早上我起来告诉自己,我今天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好心情,或者坏心情,我总是选择有好心情;如果有不好的事发生,我可以选择做个受害者,或是选择从中学习,我总是选择从中学习;每当有人跑来跟我抱怨,我可以选择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我总是向他指出生命的光明面。”

每天你都能选择享受你的生命,或是憎恨它。这是唯一一件真正属于你的权利:没有人能够控制或夺去的东西就是你的态度。如果你能时时注意到这个事实,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13.挨骂

曾经有一个青年,在未出家前,常常遭到别人的辱骂,反骂回去时,换来的却是更大的羞辱,最后因为耐不住自尊连番受挫,一时心灰意冷,才愤然出家。

教青年佛学的师父洞悉了他心中的障碍,有一天忽然一改和善的态度,动辄吼骂,视之为无物。

“怎么?骂你,你不高兴是吧!不服气,你也可以反骂回来呀!为什么不敢?因为我是你师父?因为怕骂了我,我会赶你出去,天下之大就没有你可以容身之所?还是你怕会骂输我,担心自尊受到更大的侮辱,惟恐又刺伤了从前的痛处?”

青年气得额头青筋暴突,简直就像是密封在罐子里的炸药。

“像你现在的心境,如何习法学道?我这里有两条路给你选,一条是去后山禁闭室修行两年,一条是立刻滚出山门。”师父不留情面地说。

青年气归气,但转念又想:这已是人生最后的退路,离开这儿,岂不又要回到原来的世界?一个人寂寞独处,总好过骂不赢人,一再地被羞辱好。他决定修行两年。

两年期间,师父不定时的会来到后山,在禁闭室外,故意骂他不长进,是庸夫一个。而他总是紧闭门窗,独自在里头气得跺脚,以忍功回应。无奈,越忍耐就越气,修行还怎么修得下去?

一天,师父又来到禁闭室外,大骂他不是个东西,没想到他却出声回应了:“谢谢师父的赞美,弟子还真不是个东西呢!”

师父察知他有所转变,但不晓得到达何种程度,继续骂:“哎呀!你这个烂东西,竟然敢顶撞师父!”

青年再回应:“啊!师父,您说对了!弟子全身上下就没一处是好东西,若非这个虚假不实的烂身体,弟子早云游四海去了!”

“哼!你这废物,将来出山门可别说是我的徒弟!”

青年在屋里大声笑答:“不敢,不敢!我会说自己是师父的一堆屎,将来有机会埋在土里,滋养大地,使万物受育。幸哉!幸哉!”

师父终于再也骂不下去,高兴地说:“你现在的心胸,想必是万里无云的晴空了。既然阴霾已去,还赖在笼子里干什么?出来吧!”

以骂止骂,无疑拿矛刺盾,反而招惹更多的攻击。以忍制辱,恐怕火候不够,到头来,又被自己多伤害了一次。不如学像大海笑纳百川,非但没有受到吞并污染,反倒汇成汪洋,饱孕无限的生机!

14.快乐就在身边

过去,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婿是卖草帽的,二女婿是卖伞的。

一到雨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草帽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

但一到晴天,她又想起二女儿:“又没人买雨伞了。”

所以,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都不开心。

一位云游和尚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开导她:“晴天,你就想想大女儿的草帽好卖了,雨天你就想想二女儿的雨伞一定生意不错。这样,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

老太太听了云游和尚的话,天天都有了笑容。

其实快乐就在你身边,只要你去发现。

一个20岁的俊俏小伙子正埋头走在路上,他正在寻找“快乐之神”。

他急匆匆地行走着,无心欣赏路边的美景,无心倾听树枝上的鸟鸣,对过往行人也全然熟视无睹。

这时,一个人拦住他问:“小伙子,你要去哪,为何行色匆匆?”

小伙子回答说:“我在寻找‘快乐之神’”。

说完,他又匆匆上路了,头也不回。

转眼10年过去了,小伙子已成了中年人,可是他依然马不停蹄地寻找“快乐之神”。

一个人拦住他:“喂,你在忙什么呢?”

中年人回答说:“我在寻找‘快乐之神’,别拦着我。”

转眼10年又过去了,中年人已变得苍老,头发有些白了,脸上生了皱纹,可他还在不停地向前走,寻找着“快乐之神”。

这时,一个人拦住他,问他:“喂,寻找‘快乐之神’的人,你找到快乐了吗?”

听完这句话,他猛然惊醒。

原来这个拦了他三次的人,就是“快乐之神”。

他苦苦寻找了一辈子“快乐之神”,可是“快乐之神”就在他的身旁。

其实快乐就在眼前,就在身边,何必费尽心机四处寻找呢?朋友对你会心一笑,同事间默契配合,父母对你的关怀,情人送你的礼物,妻子意味深长的亲吻……这一件件令你感到快乐的事情,想起来,就足以支撑你的精神世界,就足以让你快乐一生。快乐需要发现,需要挖掘,也需要创造。

15.佛祖在心中

过客问一名整日囚在寺庙中颂经的小和尚:“难道你不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吗?”

“为何?”刚刚皈依佛门的小和尚不解地问。

“外面的世界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你何必在这里做个苦修僧呢。”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可是你自由吗?”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过客从怀里掏出一扇门,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小和尚带到了外面的世界,安排在了一处豪华奢靡的人家。

一年之后,过客突然想起了小和尚,便去看他。

他问小和尚:“啊,我的佛祖,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答道:“我佛慈悲,我活得还好。”

“那么,你能谈谈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生活的感受吗?”过客表现得很真诚的样子说。

小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寺庙太大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看见满院子的佛光普照,比起我待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然入定。

真正心诚之人,不以外物所扰。因此,我们看待一个人也要看他内心,而不应该只看外表。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精进。城内的人都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力,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从小到大我们便说着心灵美,可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用眼睛去看人,不是用心去看,因而心灵美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所以,做人要用心做,看人要用心看,这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