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自然之旅
6202200000008

第8章 地质珍奇(2)

在地理学中,这种奇特的地形叫做“雅丹地貌”,当地的维吾尔族人称之为“雅尔当”,意为“陡峭的小丘”。它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中国的新疆、甘肃等干旱地区都有分布。

在大约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湖两岸植物茂盛,水草丰润,从出土的化石中,人们发现了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等许多奇异的远古巨兽。后来地壳经过两次巨大变动,湖泊消失,湖底升起为陆地。

骄阳似火,大风肆虐,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打,原本平实的土地出现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乌尔禾处于风口位置,每当大风刮起,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被风吹起的沙砾和石子,变成有力的锤子、凿子,在残留的土层上又敲又打。质地不够坚硬的地方,被全部消磨殆尽,大地上只留下各种奇异的土雕:矮圆的土丘、四壁陡峭的土岗、层层叠叠的土垄……走进魔鬼城,放眼望去,全是奇形百态的土丘,除了几丛灰色的骆驼刺,一片浑黄,四下寂寥无声。可是一旦有风吹过,各个方向就会同时传出奇怪的呼啸声。

气流在粗砺的岩石中摩擦横行,土丘土垄成为庞大的天然乐器,把风声无限放大。风越大、声越响,最后变成恐怖的鬼哭狼嚎,在城中久久回荡不散。

桂林: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

桂林山水风光的美很早就被中国人认识与颂扬,那些秀美林立的小山峰,以及环绕山峰的江水,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

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北部山区,有举世无双的峰林景观。这里的山并不高,也不大,然而一座座平地拔起,千姿百态。山中内藏玄机的溶洞幽深瑰丽,怪异奇巧的山石更是到处可见。与峰林亲密相依相偎的是碧水——漓江,它明洁如镜,在万峰之中蜿蜒百转,多情流连。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四绝”,让桂林在千百年中,一直保持着“山水甲天下”的桂冠。

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它发源于桂林东北部地区,一路流经桂林城和古镇阳朔。桂林山水的佳境在漓江两岸,其中由桂林至阳朔的84公里河段,是桂林山水最精华的部分,有“黄金水道”之称。

黄金水道上,漓江像一条青色的丝绸飘带,优雅宁静地缓缓流淌;两岸千峰万峦,犹如选美模特一般,各自摆出美丽的造型,静静等待漓江的检阅。象山是桂林山峦的代表,它位于漓江与桃花江(属漓江主要支流)的汇流处,因山形酷似一头静立水中的巨象而得名。当地人说,一定是这头大象来此饮水,喜爱这里的风景而不愿离去,才化成石山的。

当然,包括象山在内的所有峰峦,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约300万年前,这里曾是浩瀚的大海,海底沉积了厚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运动,海洋升成陆地,原本平整的石灰岩层断裂扭曲。由于气候温热,雨水冲刷、溶解岩层,横七竖八的裂缝不断加深扩大,经过长期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桂林各种各样的岩溶地貌:

地面以上,凸峰孑然孤立,石山腹中溶洞森然神秘;地面以下暗河弯弯曲曲,纵横交错。

一年四季,不论阴晴,对桂林来说,都有良辰美景。

晴朗的日子里,碧空如洗,漓江水丝滑如镜,两岸峰峦,分毫不差地倒映在水面。泛舟江上,有种“分明看见青山顶,却在青山顶上行”的奇异感觉。而烟雨中的漓江则更有一番风情:细雨如纱,云雾迷蒙,山峰若隐若现,前方江水若有若无,游人仿佛进入虚幻的梦境。

黄龙沟:深山中的巨龙

在四川省阿坝州,有一条由岩石天然形成的“中国龙”伏在山中——乳黄色的岩石组成它的躯体,岩石上淙淙的流水好似龙鳞闪烁的光辉,而顶部的五彩水池构成龙的眼睛。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黄龙沟。

在这里,山脊被层层叠叠的乳黄色岩石覆盖,奇特的黄色岩带宽30米至170米不等,从山下到顶部长3600多米,落差高达400多米,好似蜿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黄色巨龙。人们根据这里的景色猜想:有条黄龙在空中飞行累了,降落到地面休息,因为迷恋四周的风景,从此不愿离去,于是伏卧山中,守望着密林,仰望着雪峰。

形成巨龙的奇特岩石叫做“钙华”,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多见的地质现象,是山和水交融后创造出来的奇观。黄龙地区有大片石灰岩层,当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表水渗透入地后,水能够溶解石灰岩中的碳酸钙物质。地层内的水分通过泉眼、岩石裂隙流出或渗透融入溪流,便形成富含碳酸钙物质的水流。水流一旦露出地表,水温和压力迅速降低,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碳酸钙随之结晶析出,就形成了白色的钙华。由于搀入了土壤等杂质,故而显现出深浅不同的乳黄色。

黄龙沟里钙华无处不在,层层叠叠的银色彩池坝、金光闪闪的钙华滩、藏于瀑布下的钙华洞、汩汩涌水的钙华泉……就连落入溪流里的树条、树叶也会被钙华附着,包裹上一层坚硬的外壳,沉于水底,犹如雕塑一般。

黄龙最美的地方是“黄龙之眼”——位于整个钙华区最高处的五彩池。五彩池是黄龙沟内最大的彩池群,由大大小小的数百个彩池构成。由于池堤低矮,汪汪池水漫溢,远看块块彩池宛如片片碧色玉盘,在阳光下,或红、或紫、或蓝、或绿,浓淡相宜,极尽美丽娇艳。

黄龙有世界最大的钙华瀑布、世界最大的钙华滩流、世界最大的高原边石坝彩池群……钙质的沉积速度非常慢,地质学家测定,这条黄色的巨龙,是大自然经过了超过3万年的精心酝酿,才一点一点积累出的奇观。

野柳:海岸雕塑园

海浪也能成为雕刻家——当它来到野柳的时候。

野柳是台湾岛北部的一个窄长海岬,这里有一片神奇的雕塑园,各种形态奇异的石雕散布在海岸边。

野柳长1600多米,是一片突出海面的岩石海岬。

由于波浪侵蚀、岩石风化等作用的影响,野柳形成了丰富的海蚀地貌。这些奇特雕塑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万年前,那时台湾岛还在海面以下,从中国大陆地区冲刷下来的泥沙在此沉积,逐渐成为砂岩层。有一种说法是,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使海底抬升,台湾岛露出海面,海水不断侵蚀岩层,形成今天的景观。

依照石头的不同形状,人们形象地为之命名,如蕈状岩、姜石、豆腐岩,等等。蕈状岩是野柳最有特色的岩石。这些石头高度在1—4米之间,形似蘑菇,下细上粗,一根短粗的石柱上顶着笨重的“脑袋”。蕈状岩中最有名的是“女王头”,它下部的石颈很细,而上方石头的形状酷似挽着高高发髻的贵妇人,整体看起来极像西方古代贵族妇女的头像。

蕈状岩的“头部”由贝类等古代海洋生物的遗体形成,它们外壳中的钙质在岩石中聚集成团,胶结成坚硬的结核。在风化作用中,相对柔软的砂岩被侵蚀掉,曾经包裹在砂岩内的结核逐渐裸露出来,形成形状奇特的石雕。随着海浪的侵蚀及地壳的抬升,蕈状岩的“石颈”会继续风化,越来越细,直到支撑不住“头部”的重量而最终倒塌。

不同形状的结核形成造型各异的石雕。烛台石是野柳另一种着名奇石,它们形如烛台,底部浑圆隆起,上方稍细,顶部略凹,凹处中间有的结合恰好成为“烛火”,惟妙惟肖。还有一些结合紧贴地面,被挤压得扭曲变形,又因被海浪冲刷出纵横交错的裂纹,外观酷似老姜,“姜石”因而得名。

野柳海岸还有许多奇特的岩石:有些地方在平展的岩石面上突然出现一个圆洞,口小内大,里面有圆圆的石头,并灌有海水。这种石洞的成因是:海水偶然把石块卷入海岸上原有的凹穴,海水涌动,带动石块旋转,研磨石穴边缘,把石穴越磨越大,逐渐形成了深井状的石洞。

在这里还可以见到很多远古生物的遗迹,美丽的海胆、海星化石,爬行动物等活动痕迹的化石,都极具研究价值。生物的遗迹不但给野柳的奇特岩石增添了美丽而有趣的装饰,还告诉我们这里在远古时代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