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集
6261300000016

第16章 习题与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2)

1党的全部工作,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体现人民的意志,以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最高标准,为归宿。

2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这样才能兴党兴国;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这就会亡党亡国。

五、简答题

1.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同党内教条主义斗争中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的思想路线。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为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的深刻的变化,提出党的理论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给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统一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3.答: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每一个观念中。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点。

4.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内涵丰富、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与时俱进更突出了思想路线的时代性、进取性和创新性。

六、论述题

答:1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学习不是照搬照抄,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3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和开拓,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发展社会生产力。

2.公有制为主;共同富裕。

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5.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单项选择题

1.D2.C3.C4.D5.D6.C7.B8.D9.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2.ABCE3.ABCD。

四、辨析题

1.错误。

1邓小平理论着重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

2.错误。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个过程,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

3.错误。

1共同富裕不是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富裕,不搞平均主义,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但也不搞贫富悬殊。

2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动、示范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是达到同等程度富裕。

4.不全面。

1发展必须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对的,这是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因为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国际上的地位,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

2但是,发展必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错误。

1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进入的,它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因此,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2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五、简答题

1.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这个论断的特点有二个。

第一、论断的五句话,就是五个目标。其中前二句话可归结为生产力目标;后三句话可归结为人民利益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归结到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上。

第二、论断的五句话: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这是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

2.答:1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关于人民利益方面的价值目标,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答:1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消灭剥削是有条件的,这要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剥削现象的存在,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消灭剥削创造条件。

4.答:1第一、硬在关键上。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提高人民生活,要实现国家统一,都要靠自己的发展。

2第二、硬在作用上。只有发展了,人们才能相信社会主义,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多贡献。

5.答:1江泽民的这一论断,与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说明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靠自己的发展。

2但是江泽民的这一论断更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是站在全党的高度,深入思考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执政党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他把“发展”提到“第一要务”的位置。

六、论述题

1.答: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国情和时代决定的。当今世界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利益。这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不是社会主义的。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争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答:1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总是停留在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上,而邓小平从高于特征的层次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使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陈旧认识: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第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来确定;第三,市场经济不姓“资”,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对于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3.答:1“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重要命题,一个具有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一个站在世界全局高度而提出的具有战略目标的科学命题。

2国际局势急骤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和平需要中国强大,而中国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地位上有明显提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狂,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

3我们应该把“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到时局变化的新高度来认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发奋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坚持发展社会主义。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初级阶段2.根本依据;立论基础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A4.A5.A6.D7.D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2.ABC3.BCDE4.ABC5.ABC6.ABC7.ABC。

四、辨析题

1.正确。

1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

2我国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错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专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世界其他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要不要经历初级阶段要按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

3.错误。

1新中国一成立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全面。

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对旧的体制进行变革,这是解放生产力。

2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这是要发展生产力。

5.正确。

1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明确改革开放的方向,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实现安定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

2但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应该是前进的、发展的,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作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理解,充实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6.错误。

1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反对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是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根本保证。

2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三有利”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简答题

1.答: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坚持、发展,不能倒退。

2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不能超越。

2.答:1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要想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水平,需要很长时间。

2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水平与资本主义国家比,差距大。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标准也远远比过去高。这就决定我们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答: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4.答:1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要求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答: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了我国的道路、国体、领导和指导思想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6.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中心任务是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8.答:1我们有强大的后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强大的人民政权;几十年社会主义的牢固社会基础。

2我们思想上早有准备:对外开放,就会有资本主义东西进来,就会有风险。但我们头脑清醒,会使用社会主义政策,引导它沿着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轨道行进。

9.答:1从全局看,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提供正确方向和可靠保证。

2具体措施有二:一是法律手段,加强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惩治腐败;二是教育手段,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识别和抵制腐朽东西的能力。

10.答:1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主要是: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资金主要靠外筹措;对外商经济上实行优惠政策;享有更大自主权。

2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姓“社”不姓“资”。

3特区的作用: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发挥了窗口作用;对内地起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

11.答:1对外贸易;2引进先进技术;3利用外资;4对外承包工程;5国际旅游业。

12.答:1这首先是相对于毛泽东领导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大道。第二次革命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上而言的。第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社会基本制度;第二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社会经济体制。这二次革命的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这是从改革对整个社会变革引起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这个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从政策选择到体制的构建全方位促进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六、论述题

1.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任何超越阶段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2.答: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