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识人的五项修炼
6262400000033

第33章 修炼识破小人——揭穿披着羊皮的狼(2)

观察一个人的好恶,主要看他做人的习惯,看他实现追求事物的方法,看他是何居心。判别朋友的标准,是以义为首,还是以利为首,如果弄清楚这一点就不会产生错误了。三国时孙策夺取丹阳后,吕范要求暂领丹阳都督的职务。孙策说:“你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兵马,怎么再委屈你做这小官呢?”吕范说:“我舍去本土托身于将军,就是为了同你一起共创大业,我俩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关,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败。这就是我的忧虑,不单单是您啊!现在丹阳这样重要,关系全局,还计较官职大小吗?”孙策非常感动,认定他就是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就把丹阳交给了吕范。

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的能臣管仲与鲍叔牙是朋友,他之所以能被齐桓公破格任用,完全是由于鲍叔牙的推荐,所以管仲常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可见,他对鲍叔牙是十分感谢的,当然,也更深深地理解他。但是在管仲临死时,齐桓公问他:“你死之后,让鲍叔牙来接替你的职务,你看怎么样?”管仲想了一会儿终于说:“鲍叔牙是我的恩人和好朋友,又是一位至诚君子,但是,我认为他不适合执掌国政。”齐桓公问他为什么?管仲回答说:“鲍叔牙什么都好,就是对善恶看得过于分明,别人有一点过错他都不能容忍,为人处事,对别人的优点不忘于怀是可以的,但对别人的任何错误和缺点都不能容忍,谁又受得了呢?鲍叔牙看见别人有一点不是,便一辈子不能忘记,这是他的短处啊!”齐桓公同意管仲的活,最后选用了隰朋。

不料这话被齐桓公的幸臣易牙听到了,由于管仲曾经劝告齐桓公不要亲近易牙之类的人,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就偷偷地鼓动鲍叔牙说:“管仲之所以能当宰相,还不是全靠您的推荐。现在他病危,大王问他谁可为相,他却说您不适宜,另外推荐了隰朋。您对他赤胆忠心,他却不拿你当朋友。”鲍叔牙对易牙说:“管仲这么做,才真正是我的朋友,他很有察人之能,要是我做宰相的话,像你这样的人,我肯定是第一个拿你开刀的。”易牙羞愧而退。所以,看人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就可以透过表象看到他的本质。“爱打小报告的人”看准了上司需要有人在公司内充当他的耳目,把办公室里的小道消息或情报传达给他,让他更了解公司内部人事的实际情况。于是,他便选择了这条途径,来取得上司的信任。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四处刺探同事之间的秘密,连一句闲言碎语也不放过。因为,这便是他向上司汇报的材料。

这类人如此做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在上司心目中建立起忠心耿耿的形象。为了向上司表示自己无时无刻不耳听八方、尽忠职守,他们有时不惜兴风作浪,故意制造新闻,无中生有,向上司交差。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宰相,此人不学无术,素质十分低劣,然而,李林甫却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久居要职。这除了“关系网”的原因外,还主要靠他的政治权术和善于玩弄阴谋诡计的手段。李林甫本人没有什么学识,所以他最忌恨和害怕的就是文学之士,他最惯用的伎俩是阳奉阴违,压抑他人,抬高自己,嘴特别甜而心特别狠毒,当时的人都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口蜜腹剑”的成语即出于此。

李林甫本人没有什么才学,识字也不多,经常读错字写白字,仅能提笔抄录别人写成的奏稿,有时难免闹出些笑话。据说有一次,他在礼部主持考试,有位考生在答卷中用了“杖杜”(孤立高大,喻成绩突出)一词,这本是《诗经》中的一个篇名,李林甫不识“杖”(di音第)字,就问手下人“杖杜”是什么意思,被问者俯伏在地不敢回答。李林甫表弟姜度生了个男孩儿,他亲笔写了个祝贺辞,其中有“闻有弄麝之庆”的话。“弄麝”一词实际应该是“弄璋”,指生男孩之后,让他玩弄璋这种美玉,以期有好的品德。“弄麝”岂不要效仿麋鹿吗?结果又闹了个大笑话。为此,他特别忌恨那些文人才士,就引荐一些与自己不相上下或不如自己的人进入朝廷来扩充势力。

有一位户部侍郎叫萧灵,是李林甫一手举荐的,此人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成了“伏猎”。严挺之把此事告诉给宰相张九龄,并说:“朝廷的官员之中怎么能容许有‘伏猎侍郎’呢?这不是要贻笑天下吗?”其实,“弄麝宰相”提拔个“伏猎侍郎”正是合情合理的。为了巩固相位,李林甫采用各种手段把有才能的人都排挤到朝廷之外,由于手段高明,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不仅皇帝毫无察觉,就连被整的人也不知内里情由,有的人还在感念他的恩惠,这正是他的奸狡高于别人的地方。

李适之性情耿直,李林甫与之争权,彼此之间不太和谐。李林甫一向为人阴险又好阿谀。

有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见金矿,如果开采,可以使国家富裕,皇上还不知道这件事。”

李适之性情疏缓宽厚,很相信李林甫的这番话。有一天就和玄宗皇帝从容地谈起这件事,玄宗非常高兴。

玄宗当天问起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说:“臣早知道华山产金,但心想华山是陛下王命的根基,王气所在的地方,不能开采,所以不让王知道。”

通过此事玄宗认为李林甫忠心拥戴自己,于是渐渐疏远李适之。

为了预防别人取代自己担任宰相,李林甫采取了两大措施。一个是想办法杜绝别人通过军功升任为宰相。开元年间,张嘉贞、张说、萧嵩等人都是先任节度使,立了军功后才出将入相的。李林甫对玄宗说:“文士为将带兵,胆怯不敢亲自上阵,不如用一些寒族、蕃人,蕃人都英勇善战,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没有党派援引。对这些人只要施以恩惠,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地忠于朝廷。”玄宗觉得很有道理,就专门委任少数民族的将领做边疆大帅。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人都是带有重兵的少数民族将领。李林甫以为这些人不认识字,绝不可能当上宰相,所以才想出了这一高招。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边帅入相的路子,他自己的相位则可长保无虞。其结果是边帅兵权太重,最后酿成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大叛乱。

天宝六年,唐玄宗想要征召天下的才士,诏命天下精通一艺、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京城应选。李林甫最怕文学之士,又害怕一些胆大不听话的文人在策论中揭发自己的隐私和罪行,于是他就向玄宗建议,说举人多是些卑贱愚钝的人,恐怕有一些粗俗不堪的语言污秽圣听。应该先让郡县长官精选一次,再由礼部复试,如有名实相符、确有才学的人再行上奏。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李林甫派自己的亲信去主持考试。结果天下汇集长安的举子乡贡们全部落第,没有一个人被录用。因为李林甫本来就不想让有才学的人进入朝廷中来,就连杜甫那样才华横溢的大才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

二、揭穿小人的画皮

嫉贤妒能是小人的惯行

言行是人的一面镜子,对他人的态度可以照出人的品行高下。千百年来无数的悲剧和冤屈都是由小人的嫉贤妒能造成的。胸怀坦荡的人见贤思齐,敬重人才。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除了表示敬仰之外,没有其他更为合适的办法。”然而小人们却不是这样,小人们不论自己有才无才,大多都见不得更容不得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必欲毁之除之。

秦王嬴政英明果决,命令李斯谋划灭韩。韩王十分恐慌,便与公子韩非商讨救亡图存之策。

起初,韩王不信任韩非,及至情势危急,才想到韩非的用场,并于秦王嬴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派他出使秦国,劝秦存韩。韩非至秦,眼见万象峥嵘,耳目为之一新,知是来到英雄用武之地。于是,他当即上书秦王嬴政,说道:“如今,秦地数千里,雄师百万,号令赏罚严明,天下不及。臣冒死求见大王,进献计谋。大王诚能听臣之说,必一举而破天下合纵,亡韩,克赵,降服楚魏,亲附齐燕,使秦成霸王之名,君临四境诸侯。否则,大王斩臣示众,以戒为王谋划而不尽忠之人。”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使秦王越发敬重韩非,便把他羁留在秦国,以备后用。

这一来,却触犯了大臣李斯和姚贾的私利。李斯一则嫉妒同窗韩非的才学,恐怕他夺走自己擅宠的地位,二则更怕他破坏先取韩以威胁他国的战略计划。姚贾则纯系私人仇怨。当初,秦王嬴政封姚贾千户之土,拜为上卿,韩非很是不满,说道:“姚贾是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秦用此人主持国政,何以勉励群臣?”姚贾一直对此怀恨在心。

李斯、姚贾同声相应,便交互在秦王面前毁谤韩非,说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其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对这个不速之客也难以深信不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非很快就被囚入狱中。

李斯尚怕秦王反悔,急忙派人送毒药予韩非,敦促他速速自杀。

韩非初入狱中,还想上书自辩其冤。久而久之,哭诉无门。一代才人,怨愤不已,只得服药自杀。过了一些时候,秦王嬴政猛然悔悟,派人去赦韩非,但为时已经晚矣。

司马迁一再悲叹韩非不能自脱其难,说道:“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其实,这既不足为怪,也不足叹。韩非是卓越的唯物主义者,是杰出的思想家,却不是个高明的政治家。他能批判地吸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不同流派的法学理论,融“法”、“术”、“势”三者于一炉,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并未能将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因为认识同实践并非天然连接在一起的,思想家与政治家终究有很大的距离。

李斯害死了韩非,却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贯彻了韩非的基本思想。二人倘能联珠合璧,无疑更能完善法家流派。但是,历史是无法随意假设的。

此后仅三年,秦正式灭韩国。

小人善于拉关系、套近乎

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应该搞好关系,无端地得罪人,既不应该,也无益处。但是,正事公事应是在公开场所进行的,人们没有必要和上司的家人(主要是夫人)拉关系、套近乎以求达到个人目的。凡是热衷此道、依靠此道者,罕有君子。古代是这样,就是今天这条法则依然正确。

审食其,沛郡(今江苏沛县)人,与汉高祖刘邦同乡。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刘邦也在家乡组织了一支队伍,举起了反秦的旗帜。不堪忍受秦朝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刘邦的队伍,审食其就是其中之一。他投到刘邦门下,开始只是一个舍人,后因服侍吕后(刘邦的妻子)得宠,被封为辟阳侯。吕后称制时,任他为左丞相。

审食其虽然貌不惊人,才不出众,但口齿伶俐,善于逢迎,有一套办事能力。刘邦率兵东征西讨,家中无人照料,就委派审食其代管家务,听候吕后使唤。刘邦不在家时,吕后主持家政,审食其对其唯命是从,并察言观色,曲尽殷勤。他善于揣摩女主人的心意,在女主人的心意尚未表露时,他就能按其意图行事,因而吕后对他格外喜欢和信任,日久天长,情笃谊密,审食其便成了吕后的私宠。

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成为反秦的主力。项羽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之一隅。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乘机进入关中,消灭了关中三王。接着,又率军东进,远袭彭城,结果被项羽打得惨败。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氏在逃难途中也成了楚军的俘虏。

审食其念与吕后的情谊,不肯独自逃生,宁愿同为囚俘。他们在楚军营中被拘禁三年,审食其昼夜不离吕后,服侍周到,关怀备至。刘邦在彭城兵败后,退守荥阳、成皋之间积蓄力量,与项羽相持。后来刘邦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迫使项羽不得不放回押在楚营的全部俘虏。刘邦的父亲、吕后、审食其也安全无恙地回到了汉营。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联合攻打项羽。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自刎。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角逐中成了胜利者,同年六月登上皇帝宝座。次年,刘邦对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论功定封,封王者七人,封侯者一百四十三人。而这个仅以舍人起家,侍奉吕后、孝惠帝(刘邦儿子刘盈)的审食其,并无攻城略地之功,竟被封为辟阳侯,为列侯中第五十九位。这既是阴谋家审食其取媚吕后的目的,又是野心家吕后今后施展手腕的需要。

从此,审食其荣耀起来,对吕后更加殷勤献媚,勾结紧密。

小人热衷于“拍马屁”

通常情况下,“拍马屁”历来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也是小人们最基本的功夫。但是,拍马屁的技术也有上下高低之分。提起清朝的太监李莲英拍马屁的技术,那算是炉火纯青,少有人比了。

李莲英最初是在清宫梳头房当“侍奉巾栉”的小太监,他一直在寻找暴发机会,他深知只靠这样一天天地熬下去,是无论如何也熬不出头的。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一次,慈禧想变换一种新的发型,弄来弄去都觉得不满意,一连几天梳头的太监都挨骂挨罚,无计可施,回到房里成天唉声叹气。李莲英见此情形,计上心来,立即跑出宫去,钻入妓院。妓院原是他过去经常光顾的地方,但此次前来决非为了领略妓院风光,而是他深知妓女们最会打扮,也是最“赶时髦”的女人。他在妓院里刻苦学习了三天,掌握了几种最新最漂亮的发型。

回宫之后,他恳求专门替慈禧梳头的大太监向慈禧推荐自己。开始,梳头太监怕再挨罚不敢推荐,经李莲英再三恳求,并亲自做了示范,梳头太监这才敢向慈禧报告,再加上李莲英的老乡沈兰玉也向慈禧“吹风”说李莲英心灵手巧,慈禧便同意让他试一试。

李莲英知道此后半生全在这次梳头上了,这一宝如果押得好,就可飞黄腾达,如果押不好,那就鸡飞蛋打。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把从妓院里学来的梳头本领尽数使在慈禧的头上,给她梳了一个当时妓女中最流行的发式。梳完以后,慈禧左照照,右照照,十分满意,心情也就好了起来。一高兴,就让李莲英当了梳头太监。

李莲英的第一步是成功了。但他知道仅靠第一步成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继续努力,取得慈禧的信任,只有成为慈禧的心腹,才能长期受宠。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这样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又来了。

咸丰皇帝知道慈禧十分能干,又有权力野心,怕自己去世以后慈禧会专权。于是,他跟当时的权臣肃顺秘密商议,把慈禧比作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其意是打算把她废掉后处死。咸丰皇帝的这席话,却偏偏被李莲英听见了。他知道机会来了,便连夜出宫,将事情告诉了慈禧的妹妹。慈禧的妹妹听了这一消息,吓得几乎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第二天一早,她就赶进宫中,向慈禧报告了此事。慈禧是个十分沉着老辣的女人,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使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对咸丰皇帝施加影响,致使咸丰皇帝终于把处置慈禧的事搁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