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6263500000018

第18章 经济常识(5)

经济活动人口又称“抚养人口”,是总人口中实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活动人口指在业人口或工作人口,广义的经济活动人口还包括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总人口中最积极、最重要的部分,对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国际上通常按照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对经济活动人口进行分类:按照国民经济的部门,分为农业、渔业、林业人口,采矿业人口,制造业人口,建筑业人口,电力、煤气、供水业人口,批发、零售、饭店旅馆业人口,运输、交通、仓库业人口,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业人口,社会服务(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教育、医疗等服务和个人的自由职业的服务等)人口。按照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和经理人员,办事员,销售员,农民、渔民、猎人,采矿工人,运输、交通工人,技工和操作工,人事、文娱等服务工人,武装人员。按照就业身份类别,分为雇主、个体经营者、雇员和雇工、无酬的家庭工人、失业者。“经济活动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活动人口以是否在业为划分标准(广义的经济活动人口还包括暂时失业者)。未达到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也属于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则以人口年龄作为划分标准,国际上一般以1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下限,6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经济活动人口的主体是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中尚未或完全不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例如不能从事社会劳动的残疾人口和在学人口,不能归入经济活动人口。

哪些人为非经济活动人口

非经济活动人口又称“被抚养人口”,是指不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在数量上,它等于总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之差。一般包括: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各级在校生、无报酬的家务劳动者、退休人口,食利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和其他闲散人员等。一般认为,无论是尚未形成劳动能力或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还是处在被培养过程中或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都需要经济活动人口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来供养。不过,也有很多国家将非经济活动人口划分为被抚养人口(即依靠有收入的人口供养的人口)和自我供养人口(即依靠领取年薪、公共补助、股息、利息和房地租金生活的人口)。对于是否应将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归入非经济活动人口,学术界也存在争议。但各国大都承认,非经济活动人口愈少,对经济增长愈有利;反之,非经济人口愈多,则意味着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愈少,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愈不利。因此,如何使尽可能多的非经济活动人口通过合理的途径转化为经济活动人口,是研究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经济机制

经济机制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或各种经济行为发生与形成的内在过程。“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意指机器内部构造的运行原理。后来,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此词,意指生物有机体内各个器官的相互作用。在经济学中借用“机制”一词,是把一定体制下的各种经济活动视为有机整体,是指在经济有机整体的运行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说,现代最基本的两种经济机制是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就经济活动的各个不同方面来说,有资源配置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消费形成机制、投资形成机制、企业经营机制等;就经济机制的不同作用来说,有经济动力机制、经济传输机制、经济调节机制等,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是紧密联系的。经济体制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本身;而经济机制指的是经济体制的功能,即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具体说,市场经济体制指的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本身,而市场机制指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即由商品交换关系所联结的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一定的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经济机制,一定的经济机制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发生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形成新的经济机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计划通常有哪些类型

经济计划是指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个经济单位对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事先与自觉的安排和部署。按时期的长短,可分短期经济计划(如年度经济计划)、中期经济计划(如五年经济计划)、长期经济计划(如十年经济计划)。按计划的性质,可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等。

何谓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指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经济决策与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种经济活动领域,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或具有某些共性,或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具体类型。例如,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曾经出现过以下几种经济体制模式: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1920年军事共产主义时期表现最为突出。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基本采用了这一模式或其变形。改良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它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初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过。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经济模式,也称“匈牙利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称“南斯拉夫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我国正在创建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模式。再如,世界上工业化的模式,有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自由工业化模式,有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有以苏联为代表的中央计划经济工业化模式等。

经济瓶颈应如何理解

经济瓶颈是指由于某种生产要素、产品或服务供给的短缺而使其成为制约经济顺利发展和正常增长的障碍。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要素的紧缺往往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人工成本上升,从而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在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经济瓶颈是粮食的紧缺、能源的紧缺,以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当经济发展加速时,这些生产要索、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会迅速上涨,从而可能推动全面的通货膨胀。生产和提供这些紧缺的生产要素、产品或服务的部门被称为“瓶颈部门”。有时,经济瓶颈也指其他一些制约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障碍。如在发展中国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体制不够健全,也会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制度性障碍,这被称为“制度性瓶颈”。

什么是经济起飞

经济起飞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长期停滞到持续增长的突破性转变。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把经济发展分为传统农业社会、为“起飞”准备、“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与追求生活质量六个成长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经济发展进程中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起飞”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期(20~30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对传统经济长期停滞的突破。进入“起飞”阶段,经济就会获得持续增长。进入“起飞”阶段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净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10%以上;建立一种或多种重要制造业部门,即主导部门,以其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进行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的变革,推动现代部门的扩张。在此阶段,农业中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人均收入大大上升,带动一系列现代部门迅速发展起来。

何谓经济适度增长

经济适度增长是指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由其自身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状况所决定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指政府根据该国自身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状况而采取的既不过快、也不过慢的经济增长策略。从供给面看,生产的增长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条件,而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如技术水平、资本量、劳动力、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不顾这些生产资源条件的限制而实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就可能出现总需求严重大于总供给所拉动的通货膨胀。因此,经济适度增长意味着它是避免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从需求面看,生产的增长还需要一定规模的市场。国际市场取决于世界经济的状况、世界需求结构的变化、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贸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国际性的需求量是不受生产国所支配的。而国内市场的规模取决于国内现有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量,这些需求量无论是来源于民间部门还是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也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如果一国凭借一时的资源供给丰富(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而以政府政策推动的方式片面扩大生产和供给规模,就可能使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造成企业大量倒闭和大规模失业。所以,经济适度增长还意味着它是避免盲目和避免失业率提高的经济增长。

经济衰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经济衰退是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由升转降,失业率由降转升,物价总水平由升转降。泛指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持续处于下降状态。

经济停滞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经济停滞又称“经济萧条”,是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先是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严重下降,失业率严重上升,物价总水平严重下降;然后,经济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如果细分的话,“萧条”为国民经济产出总量严重下降,整个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停滞”为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仅略有升降。有时经济波动不很严重,也可能不出现萧条的情况。泛指整个社会生产活动持续处于低水平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不变,或仅略有升降。

经济网络有何特征

经济网络是指在原料、材料、燃料以及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活动和技术经济信息上,沟通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城镇之间、农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的渠道系统与组织结构。任何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联系,都是借助于经济网络而得以实现的。经济网络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区与部门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效率。经济网络在空间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交通运输线路、邮电通信线路。任何经济网络的空间扩展,都意味着地区经济活动与外界经济联系的相应扩展和地区联系程度的加强。经济网络的地域结构形式越复杂,地区间经济联系也就越发达,越有利于地区间原材料和产品、技术、信息等的交换传递,因而也越利于地区和部门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经济危机有几种含义

经济危机有两种含义:在传统的经济周期(一般为古典型经济周期)分析中,指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在经济运行经过复苏、繁荣,直到生产过剩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绝对量)开始下降,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严重破坏和影响,称此阶段为“危机阶段”或“崩溃阶段”。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全面性经济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危机一般都表现为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的绝对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不一定都表现为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的绝对下降,有时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减缓。也就是说,经济周期的波动趋于平缓,原来危机阶段对整个经济生活的破坏程度有所减轻。这样,一般又将危机阶段改称为“衰退阶段”,泛指一国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后,整个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陷入严重混乱的状况。如货币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或国际债务危机、国际收支危机、国际石油危机,或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全面经济危机。

经济效率如何理解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有效性。它通过资源投入与相应的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来表示,如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看,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还要看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产量和品种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即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此时资源组合所达到的产量和所生产的品种使消费者最大程度地得了满足,那么任何一种重新组合都只能使得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降低,或虽使其中一部分人满足程度增加,但同时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资源组合,就表明经济资源的使用已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

何谓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未来发展与变化所进行的预计和推测。它根据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与现实,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各类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机制作出科学的分析,指出各类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未来发展的可能途径以及结果。经济预测可采用各种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如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在已有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经济变量的未来数值进行求解计算。

什么是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处理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相互间的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其根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并相对称,国家、企业、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劳动所得与其贡献相联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责任制有多种形式,如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中实行的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车间班组和职工个人责任制等。

什么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衡量经济增长的较好标准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在物价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价格上升造成的,必须消除掉通货膨胀因素才能求得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或潜力。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本(称“物质资本”)、劳动(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政治、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