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6263500000034

第34章 市场经济(8)

消费者购买类型即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进行选择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习惯性购买。购买的对象是消费者需要经常购买的商品,如日用消费品。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其选择性不太强,但往往有名牌意识。复杂型购买。购买的对象是消费者不经常购买、对其性能不太熟悉且价格较高的商品。消费者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搜集信息、比较判断的过程才能决定是否购买,如家电类产品。变化型购买。购买的对象属于消费者喜欢追求新颖、频繁变换样式的商品。

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个人或其家庭成员的最终消费需求而发生的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行为。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外因有:社会性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市场营销因素。生产商和销售商可通过消费者对各类营销策略刺激的反应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刺激-反应”是营销策略制定中认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模式。营销刺激因素包括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广告、公共关系等营销策略组合。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会对产品选择、品牌选择、供销商选择、购买时间、购买数量、产品和服务满意度等产生反应。通过营销策略组合的刺激与消费者购买的反应来测定消费者购买行为,是营销中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模式。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因有:文化因素。包括消费者在一定的民族、宗教、地理等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以及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群体因素。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学、同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感觉、知觉等。

消费者偏好是怎么回事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比如,有A、B、C三组商品,如果某个消费者认为A组商品比B组好,B组比C组好,那么在他的偏好中将A放在第一位,B放在第二位,C放在第三位。这意味着在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如果让他在这三个商品组合中选择一个并且只能选择一个进行消费,他必然会选择A。对消费者偏好可作如下划分:强偏好、弱偏好和无差异。假设有A和B两种商品组合,如果某个消费者认为A严格优于B,或者说他对A的偏好严格强于对B的偏好,就称“他对A强偏好于B”,这意味着只要他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他肯定会选择A而不选择B;如果他认为A至少和B一样好,或者说他对A的偏好不弱于B,就称“他对A弱偏好于B”;如果他认为A和B一样好,就称“他认为A和B无差异”。经济学一般不对消费者偏好本身进行深究,而将其视为既定的因素。经济学所关心的是能否有效地对偏好进行分析。现代微观经济学假设消费者偏好是稳定的,消费者是以一种理性的、可信赖的和可预见的方式行事。对偏好所作出的假设称为“消费者偏好公理”或者“消费者理性公理”。最基本的消费者偏好公理包括:

公理一:完备性公理。即消费者能够按照其偏好对所有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序。例如,对任两种商品组合A和B,他都能够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偏好:或者偏好A胜于偏好B,或者偏好B胜于偏好A,或者认为A和B无差异,这三种偏好他必居其一。

公理二:传递性公理。即消费者能够以一种无矛盾的方式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中作出选择。例如,对任何三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A、B和C,如果他对A的偏好胜于B,对B的偏好胜于C,那么他对A的偏好必定胜于C;或者,如果他认为A和B无差异,B和C无差异,那么他必定认为A和C无差异。

公理三:选择公理。即消费者以达到最偏好的状态为目的。换句话说,消费者以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为目的。该公理的含义是,人们不会把任何其他一种可得的商品组合排列在他们所选择的那种商品组合之上。该公理把偏好和选择行为联系起来。

公理四:不满足公理。即消费者对所包含的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的偏好永远强于对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的偏好。该公理实际上是规定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点之内。

这些公理表明,人们总是能够选择可以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可行方案,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时,不会发生自相矛盾。只有满足这些公理时,消费者的偏好才是理性的,并且其选择行为才是合乎理性的。

法律对消费者权益有何规定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的利益和权利的合称。消费者利益,主要指消费者在购买并消费商品或服务时应享有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等。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为保护自身利益所应该拥有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消费者利益在规则或者法律上的表现。消费者权利在许多国家是由法律界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规定消费者拥有以下权利: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与财产安全的要求。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消费者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法律保护。用法律手段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最有效的途径。政府行政监督。社会保护。行业监督。消费者自我保护。这些是保护好消费者权益重要的条件。只有消费者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

何谓消费者主权

消费者主权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选用或拒绝而最终决定经济活动流程的一种支配性经济权力。消费者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不同于国家主权或民族主权。国家主权或民族主权属于对社会大政方针和重大事务的强制性权力,而消费者主权是无数消费者通过他们的自由选择和分散决策,将社会需求的信息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根据这些信息来组织生产和配置资源。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单个消费者在市场上不能受到生产者、服务供给者或政府的强迫、误导或欺诈。因此,消费者主权又具体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各项法律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中。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有无视和侵害消费者主权的事件发生,因此对消费者主权要加以维护。

生产要素供给有哪三要素

要素供给即生产要素的供给,主要是考察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要素主要有三种:土地、资本、劳动力。相应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可分为土地供给、资本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与一般商品一样,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它的价格成正比,即当要素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减少。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要素供给价格决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在收入最大化的刺激下,要素总是倾向于流向那些报酬较高的企业或行业。这就是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

什么是要素价格相等化

要素价格相等化即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这一观点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根据赫-俄定理,一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但贸易的深入必然导致不同生产要素充裕程度的变化,并引起其价格的相应变化。充裕要素逐渐相对稀缺,价格由低变高;稀缺要素逐渐相对充裕,价格由高变低。作为贸易对方的另一个国家,必然发生类似的、反方向的变化,从而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趋于一致。理论上,要素价格相等化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并不完成立。原因在于要素价格相等化依赖于以下三个假设: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有使得两国的产品价格相等的自由贸易。如果两个国家的资源状况相差很大,或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不同,或贸易壁垒造成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价格,那么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不可能实现相等化。

什么是要素生产率

要素生产率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和投入量的比率。经济增长可以是由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以是由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力。产量与资本投入量之比,即一单位资本投入量的产出量,称为“资本产出率”。它用于衡量资本的产出效率。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一单位劳动投入量的产出量,称为“劳动生产率”。它用于衡量劳动的产出效率。

生产要素需求是怎样的

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考察,主要是考察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本、劳动力。相应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可分为土地需求、资本需求和劳动力需求。与一般商品一样,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与它的价格成反比,即当要素价格上升时,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其需求量增加。生产要素的需求主体是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企业,要素价格决定企业的生产成本。受利润最大化的刺激,在技术许可的条件下,企业总是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作为投入品。

何谓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是指相对于一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量,该国的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支出以及外国对该国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不足的现象。需求不足将会导致通货紧缩、增长停滞和失业率提高。因此,相对于经济的正常增长而言,需求不足就意味着增长遇到了“需求制约”。消费者对消费支出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未来的预期收入过低或预期支出过高,以及消费者现期收入过低或现期非消费性支出过高。投资者对投资支出的不足,主要是因为预期利润率过低或利率过高,或受到税收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体制、政府管理等投资环境的不利影响。国外部门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受可贸易品相对比价不利、汇率过高、世界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政府政策失当,即政府在需要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期不适当地推行了紧缩性宏观政策,也会造成需求不足。因此,治理需求不足,国家需要从消费、投资、国外部门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着手。

什么是需求膨胀

需求膨胀是指由于消费、投资或净出口需求的突然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以及相应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现象。需求膨胀通常主要由消费需求膨胀或投资需求膨胀引发,也可能由这两个因素同时引发。消费需求膨胀,是指消费需求在短期内的大幅度上升,使国民经济中的消费品供给出现较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大幅上涨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消费需求膨胀通过提高市场景气的预期来拉动投资需求上升;反过来,投资需求膨胀也可以通过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来提高消费需求。换言之,消费需求膨胀和投资需求膨胀往往是正相关的。在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期,二者一般都上升;在下滑期,二者都下降。消除消费需求膨胀的直接措施是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投资需求膨胀是什么意思

投资需求膨胀,是指投资需求在短期内的大幅度上升,使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品供给出现较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大幅上涨的现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需求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原因是,投资的绝大部分由国家投资构成,国家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分清,因而国家对企业的投资预算约束软化,投资活动负盈不负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需求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者对未来利润率过高的预期。为了获得预期的高利润,投资者不惜以高利率四处借贷融资。投资需求膨胀的后果,除了拉动宏观经济整体出现通货膨胀以外,还会导致重复建设和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从而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浪费。为了治理投资需求膨胀,在体制上需要明确投资风险责任,实行投资预算硬约束管理;在宏观政策上,需要实行紧缩性的国家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什么是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一定条件(如价格、收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程度,可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