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6263500000004

第4章 发展规划(4)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指由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于2004年4月开始联合实施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计划。该计划预备在5年内培养青年高级工40万名,青年技师7万名,青年高级技师3万名。以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为目标,以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以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技能竞赛、加强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途径,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为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保持持续的成长能力奠定人才基础。实施该计划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突出政治性;注重层次性;强化过程性;增强辐射性;坚持开放性。

人口规划包括哪些方面

人口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国人口发展方针、政策而制定的不同时期的人口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内容包括人口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基本指标有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人口规划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规划期限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短期规划一般指年度人口规划,反映计划年度末的人口总数等目标和要求;长期规划指5年以上的人口规划,主要反映未来5年或5年以上的人口发展趋势;处于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之间的是中期规划;10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又称“远景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可分为全国人口规划、地区人口规划和基层人口规划,是全国人口有计划增长的控制指标。

城乡劳动力如何统筹规划

对城镇、乡村劳动力的分配使用进行的统一规划、安排,是改进中国劳动力管理的一项战略措施。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城乡统筹兼顾的原则。但在劳动力管理上,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分割、互相封闭,国家只管城镇劳动力的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劳动力出现大量的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除有一部分进入乡镇企业外,还有相当数量自发地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缺乏管理,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等特征,城乡劳动力统筹的口号在这个时期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为此实施了许多措施,一些地方开拓了待业青年进入乡镇企业的新渠道。这些都是城乡劳动力统筹的具体内容。

“五个统筹”具体是指什么

“五个统筹”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思想。“五个统筹”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是20多年来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为加快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怎样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思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这已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危及长期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充分认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树立人与环境和谐的新发展观,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如何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指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打破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脱节的倾向,国民收入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现象的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保证低收入人群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在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通过基础教育、公共性技术开发、文化产业、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开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怎样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

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实现共同繁荣的发展思路。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改革和发展,国内改革和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要根据对外开放新格局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把产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统筹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与促进区域和全球国际市场的关系。

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区域规划是指对一定地区范围的国民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它是完整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发展方案。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区域内的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有效利用资源,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保证地区开发和建设的健康进行。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在全面分析和评价区域资源、人文环境与建设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方向的预测,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对规划地区内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部门的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使各部门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确定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布局;搞好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实行良性的生态循环。按区域规划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城市地区、工矿地区、农业地区、风景旅游地区、流域综合开发整治地区等多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区域规划。不同类型地区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规划内容也各有侧重,但都是跨行业的地区综合规划。规划区域可按经济区,也可按行政区或自然区划分,一般以经济区划分较为理想。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什么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国家总体生态经济战略的区域化。即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找出区域中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谋求生态、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和步骤。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相比,有以下主要特点:把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扩展到经济、社会、科技与生态协调发展;把以产值为中心的区域发展目标转变为包括自然条件、环境质量、居民生活福利、人体健康、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水平在内的综合性、多元性指标体系;把人类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狭义需求扩大到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使人类的社会本质与自然本性统一起步;把经济发展的步骤、措施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步骤、措施结合起来,使之同步配套进行,而不是以损害生态系统为代价取得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是什么

区域经济合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基于地缘关系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如APEC;狭义上指有关成员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在成员之间以相互降低关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合作。狭义的区域经济合作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同盟等形式,这些形式从前至后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越来越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正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参与了不同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签订了为数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并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扩大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的竞争力,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如何优化整合区域

优化整合区域是指跨省级行政区、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与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区域开发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区域开发计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时期的开发活动所制定的计划。它是从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生产力水平以及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沿革等因素出发,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的。正确制定区域发展计划,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区域的经济优势;有利于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达到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协调稳定的目的;同时,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某一区域的高效发展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区域,从而达到由点及面,消除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重点地带重点开发具体指什么

重点地带主要指现有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重点地区开发具体是指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在空间上有重点地推进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

区域规划点轴开发具体指什么

区域规划点轴开发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选择若干条经济轴线作为重点开发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开发。即沿着重点开发轴线,配置一些新的增长极,或对轴线地带的原有增长中心、城市中心进行重点开发,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一般为发展中地区或经济密集区所采取的一种主要开发形式。经济轴线主要有四种类型:海岸经济轴线、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山地和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可能有许多条不同类型的经济轴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受资金、财力的限制,一般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选择一两条重点开发轴线优先发展。重点开发轴线的选择主要根据以下原则:以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实现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的空间最佳组合;城镇或工业区已具有一定基础、具有较大经济发展潜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要素的可供给性及空间组合良好;轴线的开发,对整个腹地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大。从国际上区域开发的经验来看,重点开发轴线一般选择在沿海、沿江地区。

何谓区域规划网络开发

区域规划网络开发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一方面对老区进行整治,对部分传统产业进行扩散、转移,或采取工业分散化政策,以配合落后地区的增长及开发;另一方面又全面地、大规模地开发新区,以达到经济的空间均衡的区域开发方式。新区的开发,一般也采取点轴开发形式,而不是分散投资、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的经纬交织,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一般说来,网络开发是较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区所采取的主要开发形式。这类地区一般是由若干个工业枢纽和若干个工业城镇组成,其物质技术基础雄厚,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经济地位在一国或一地区内举足轻重。较发达地区之所以采取网络开发形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由于区域整体经济已达到高度发展阶段,这时经济的空间差异缩小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极化效应所产生的集聚规模经济是有其限度的,当区域经济在少数点、地带上过度集聚时,将导致一系列“膨胀病”,这又将使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超过集聚带来的利益。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要考虑哪些因素

地区协调发展是指两个或多个地区配合一致,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的实现受多种因素制约,制定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至少需要考虑如下几点: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迅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依然是紧迫的任务。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内外竞争压力的增大,地区之间的合作将不断增添新的动力。未来的区域合作将日益体现出以开拓市场、进行产业分工、寻求双赢或多赢局面为主要内容。地区发展不协调的诸多现象产生于体制转轨时期,与特殊的体制背景有关,但体制并不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唯一因素。消除地区发展不协调现象,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既需要推动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在新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既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又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提出超越现实可能的目标。在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地区产业分工将呈现日益复杂的格局,一个地区既可以与国内其他地区产生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也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贸易和投资关系。

何谓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