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想成为的人
6264000000024

第24章 成为出类拔萃的交际大师(4)

鲁迅的一生,在他身边,既有严谨的学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既有文学青年,也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鲁迅的成长,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也得益于这些良师益友。郭沫若同志曾指出:“王国维之所以嘎然止步,甚至到牺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一直在时代的前头,却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

的确,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它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与品质高洁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是事业的推进剂。

说君子有道小人无德

“君子”一词,古而有之。何为君子?古人谓之地位高的人,今指人格高尚之人。为君子者品性高贵,心地善良,谦让有度;小人者生性龌龊,阴险狡诈、心胸狭窄,于是就有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有才能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君子,有道德的人必然不同于小人,所以不能不识别审查。

2君子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甘浓。品德高尚的人不以利与人相交,而以德相交。3君子见了别人的危难就同情他,小人见了别人的危难就幸灾乐祸。

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

5君子重名节,宁死不屈,小人为了目的,甘当“孙子”。

6君子以得仁义为快乐,小人以满足邪淫为快。君子和小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情操。

7君子喜欢赞扬别人,小人喜欢毁谤别人;君子给予别人,小人喜欢向别人索取。

8君子要求自己严格,小人要求别人严格。

9君子心地宽广,泰然自若;小人常常忧虑恐惧,惶惶不可终日。

10君子使各种意见得到合理的一致,却不随声附和;小人随声附和,而不去合理地解决意见分歧。

11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坚持操守,小人一旦穷困,就不能节制自己了。

12君子坦然自安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坦然。13君子善于设谋,小人善于猜想。

依附小人的必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却不一定是君子,小人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君子谋事不谋人,小人谋人不谋事。在我们这个时代,相信很多人都对小人的危害有切肤之痛。

正常人格意味着人的自尊自强及自我认知,而小人则不然。这种人常常丧失自我,平常表现为情感空虚。他们平日里无所事事,爱打听别人的隐私,传播隐私,实在天下太平时便捏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如果一个企业里有这样的人将对企业的凝聚力构成巨大威胁,他们是企业内部的离心力量,如不加以遏制,将耗尽集体的最后一滴智慧,这种小人又被人称为“内耗专家”。

不依附得罪小人

人性丛林太大太复杂,什么“鸟”都有。不依附小人,也不要得罪小人!

每个地方都有“小人”,和“小人”的关系若处理不好,你就会常常吃亏。

“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内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是你想象不到的。不过,“小人”还是可以从行为分辨出来的。

大体言之,“小人”就是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所以他们的言行有以下的特色:1喜欢造谣生事。他们造谣生事都另有目的,并不是以造谣生事为乐。

2喜欢挑拨离间。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同事间的感情,制造他们的不合,好从中取利。3喜欢拍马奉承。这种人不一定是小人,但这种人很容易因为受上司所宠,而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4喜欢阳奉阴违。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人的行事风格,他们对别人既能阳奉阴违,因此对你也可能表里不一。5喜欢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

6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也就是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的牺牲他们是不在乎的。

7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

8喜欢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事实上,“小人”的特征并不止这些,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理、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那么,该如何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做参考:

1不得罪他们

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较为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自古以来,君子常常斗不过小人,因此小人为恶,让有力量的人去处理吧!

2保持距离

别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霉了。

3小心说话

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绝对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有必要整你时的材料。

4不要有利益瓜葛

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想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黏着你不放,想脱身都不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

“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谅他们吧!

当你认清了上述“小人”的特征,并坚持做到上述几点,恐怕你就能和“小人”相安无事了。

改掉打探隐私的不良习惯隐私指个人的、不愿告诉他人的私事。

既然是私事,它的范围也就很广。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的朋友,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的家庭生活,个人的工资收入,个人闲暇时间的安排等等。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的隐私,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保护,都应该有一个“谁也不必管、谁也不应该管”的隐私权。但是,要做到尊重隐私却很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个想什么,做什么,都强调“汇报”,都强调无限的忠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要强调人的隐私也很难,也就出了相当一批对他人隐私很感兴趣的人,不仅喜欢听、喜欢传,而且还很喜欢管,几乎成了“隐私癖”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如此不尊重他人的隐私呢?

一些极端无聊的人喜欢打探他人的隐私。有的人整日饱食无事,东逛逛、西游游,空虚得要命,一个劲儿地去打听他人的隐私,以填充他们空虚的灵魂,这叫“无聊型隐私癖”。

一些本身灵魂不太干净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有的人终日想入非非,而且还充满了奇念怪欲。但出于自己的面子或尊严,不好意思和盘托出,于是,通过传播他人隐私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一些低级的、说不出口的欲望,这叫“代偿型隐私癖”。

一些极端好表现自我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这些人的“自我显示欲”尤为强烈,总想在他人的面前出风头,显能耐,要比他人高一筹。于是挖空心思地打听他人的隐私,津津乐道地传播他人的小道消息。这叫“自我显示型隐私癖”。

一些整人欲望特别旺盛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有些人自己能耐不强,然而一个劲儿向上爬的欲望却很强烈,惟恐他人超过自己,威胁自己,于是拉起了收集、整理他人的隐私的方法,进行无限上纲,一有机会就将他人置于死地,这叫“整人型隐私癖。”

一些“原则性”特别强烈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有些人已经习惯于从“阶级斗争的高度”去“分析”他人的“问题”。一些个人的琐碎小事,一到这些人的手里,马上就成为“原则问题”,成为“上纲上线”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些人很喜欢听、喜欢分析他人的隐私。这叫“阶级斗争型隐私癖”。

还有一些“文化商人”,为了自己小报或杂志的生存,或者为了获得高报酬,于是就专门去探听他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并且按照他们的丰富想象,进行夸张地加工,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这叫“经济功利型隐私癖”。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为什么有的人在自己生活的群体中感到心情压抑、很不舒畅?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中“能人受气、小人得志”?为什么一些群体中的风气不太正常?其中有一个在过去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有了上述各种类型“隐私癖”的人存在。尊重隐私,就应该懂得尊重人,每个人都应该去关心自己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不必对他人的“隐私”大感兴趣。

尊重隐私,就意味着公民的行动越要自重。因为隐私决不是意味着不要规范的随心所欲,决不是意味着不要党纪、不要法纪、不要政纪的胡作非为。若一个人以尊重隐私为幌子,处处与社会唱反调,处处与社会公德过不去,做一些缺德违法的事,那么,这种个人的“自由”还是要被管的,这种“隐私”还是要被曝光的。

忘记旧恶重建新道

有一个朋友说:“我只记得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朋友很受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知交。古人也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下来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友。

人与人交往,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哪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理解开脱他人?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

不跟“小人”较劲

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敌人的人生太寂寞。”这位先哲真是好大的口气,试想谁希望以敌人的存在来充实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如果仔细想想,你的敌人是谁呢?是不是从出生一开始就有敌人存在或存在的仅仅只是你的假想敌人?回答本来并不存在,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才出现。或者是原来的朋友反目成现在的敌人,也许将来还会变成朋友。不打不相识,你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朋友呢?把你的敌人看作你的朋友,坚持感情的输入,坚持礼让的美丽内涵。如果你这样做了,说明你正在一点点地提高自己,开阔自己。

但是,礼让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并不是对所有的事都保持沉默。不要以为这样你才有深度、有内涵,是一个襟怀博大、有容人之量的人。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你这么做,别人只会把你看作是懦弱无能、愚笨无知的代名词,绝对不会正视你的存在。不要以为你守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信条不放,就能胸襟开阔,从而心宽体胖。在某些时候,你应该去争取,去辩论,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去批驳、反击自己忍无可忍的观点,别人绝对不会说你肤浅狭隘。有些事情,如果你不去做,别人又怎么会知道?

如果一个人十分厉害,人人对他退避三舍,惟恐被他当众取笑一番。碰上这种人,不管你反唇相争或沉默不语,别人只会隔岸观火,含笑欣赏这一幕闹剧。

最难缠的莫如那些生性浅薄而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他们以攻击人家的弱点为乐事,得理不饶人,叫你丢尽面子才肯罢休。如果在你的周围刚好出现这样一个人物,他说话的声音特别响亮,每句话像飞刀一样直插听者的心中,令人又惊又怒,你应该如何作出适当的反应,让对方晓得你并不好欺负,而又不失自己的风度?

喜欢逞一时之快,嘲笑别人,以求达到伤害对方自尊心的人,都有一个通病——欺善怕恶。由于缺乏涵养,以为把对方踩在脚下,自己便会升高一级,增加自我的价值,结果慢慢地便形成一种暴戾习气,对人对事一味挑剔,还自以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见识过人。别人若是显出畏惧,他们越是得意洋洋,什么尖酸刻薄的话都不吐不快,毫不知道收敛。

面对这种以为自己口才很好,却是神憎鬼厌的人时,你既不要随便示弱,也无须自我降格,跟他针锋相对,你应该这样做:

1当他正在口若悬河地把你的弱点一一挑出来取笑时,你只需平静地定睛看着他,像一个旁观者,兴味盎然地欣赏眼前这个小丑的每一个表情,对方便会难以再唱独脚戏。2当他实在太惹人讨厌,总是找你的麻烦,每句话都是针对着你时,你要尽量抑制怒气,装听不见,切勿中了对方的诡计,跟他唇枪舌剑。如果你根本不理会他,他便无法再独白下去,他的弱点会因此而暴露无遗,有目共睹,同时更显出你的涵养功夫非比寻常。

3在对方说得起劲,更难听的话也冲口而出的时候,你实在不必再忍受这样肤浅的人,你可以站起来礼貌地说:“对不起,请继续你的演说。我先走了。”如果对方还存有一点自尊的话,他应该感到羞耻。

不要以为世界上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处事有条不紊,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有进取心,喜欢讲道理、求和气,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有些人是天生的“疯子”,你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厌恶,但又无可奈何,你只能用“不可理喻”四字来形容他。如果他像一只疯狗似的到处吠你,穷追不舍,你的烦恼自然大大增加,他甚至可能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你既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跟他周旋到底,以牙还牙,看看鹿死谁手;又不愿与这种人纠缠下去,以免降低人格。面对这种矛盾的情形,什么才是最明智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