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待人处世的学问
6264200000039

第39章 釜底抽薪,竭泽而渔——待人处世要“狠”一点(3)

施用竭泽而渔的关键,是把“水”引到自己这边来,让“鱼”孤立起来。水是什么?水是民众,水是民心。民心为本。竭泽而渔,要改变人心向背。使你的对手失去民心,他就变成了涸泽之鱼。但前提是你自己能得到民心。这是竭泽而渔区别于一般离间计的地方。离间计是夺标,竭泽而是夺本。

我国战国时代,最彻底实行彻底摧毁这一路线的是秦国。它看到,列国之间打了几百年的战争,谁也没有最后战胜谁。问题在于各国的战斗力得以完整地保存,要彻底战胜对手,只有彻底摧毁其有生力量,消灭每个能战斗的男子,不让他们像原上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商鞅变法后,以人头认,斩草除根,已经成了秦国的国策。此后的各类战国史书,都明确记载秦国军队斩首的数量,但没有看到关于别的国家军队斩首的记录。

查一下《资治通鉴》,从公元前362年到前236年的一百多年间,秦国军队斩赵军70余万人,斩魏军34万人,斩韩军39万人,斩楚国11万人,斩齐国军队3万人,共计156万人。其中一次坑赵卒45万,斩魏韩联军24万。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

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死亡率极高的战国时代,这么多青壮年男子被杀死,国中残留的大概也只有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了,除了投降,别无出路。在今天的待人处世过程中,实施这一“狠”招,忍让很奏效,你可以轻松的打败你的对手。

6.穷追猛打,不留后患

待人处世要“狠”一点儿,说起来很容易,谁都可以了解,做起来很简单,也是谁都可以实行的。然而,其精深奥妙之处,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了解和实行的。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聪明人绝不可将其视作儿戏,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狠”的招法不行便罢,如果行施,就必须无所不用其极,不论何时何地,即使对已经被你打趴下的“穷寇”,也不能心慈手软,杀敌必见血,一定要再加把劲,直到对手永远倒下为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旧天津的商埠上,有两家老字号的药店。他们同处一条街上,一个名字叫济世堂,另一个名字叫万寿堂。本来他们相互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的买卖,倒也相安无事。谁知到了30年代初,刘可发继承父业,做了万寿堂的老板,他的经商思路和其父亲的大相径庭,他看不惯先父那种保守的经商之道,从价格、品种等方面对济世堂药店展开了全面的攻势,势在一举挤跨“济世堂”,使万寿堂成为独一无二的垄断药店。

生意世家出身的刘老板毕竟身手不俗,凭着自己年轻、敢想敢干,经营上有世家的底功,出手几招,就把“济世堂”搞得非常被动。在“万寿堂”组织的强大攻势下,“济世堂”经营每况愈下,虽然很快就反应了过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已无法挽回败局,终于宣告停业。

刘老板大获全胜,自然趾高气扬,打算大干一场,称雄天律。他哪里知道,“济世堂”并未被彻底击败,也没有到非关门不可的地步,凭实力,“济世堂”也完全可以再与“万寿堂”较量一番。但“济世堂”的老板却没有那样做。他不愿直对“万寿堂”那夺人的锋芒应战,弄个两败俱伤,而是避开“万寿堂”的正面进攻,自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迎接挑战。

既然不能与“万寿堂”同街经营,走远一点总可以吧?不久,“济世堂”在远离“万寿堂”的一条街上重新开张了,但铺面已比原来的门面逊色多了。昔日大药店的气派已荡然无存。消息传到“万寿堂”刘老板的耳朵里,他不禁喜形于色:“济世堂,你已经被我挤跨了,再也别想回到这条街上来与我抗衡、争地盘、抢顾客了。”得意之余的刘老板,心还不够狠,没有进一步施展杀招,而是放了“济世堂”一马。

过了一些日子,“济世堂”的又一家分号开业了,自然是小铺面,也仍然躲着“万寿堂”。有人把这一消息告诉刘老板:“老板,‘济世堂’又开了一家分号,我看买卖不错,没准是想东山再起,我们不能不防阿!”

此时的刘老板仍然做出不以为然的样子:“怕什么,那种小药店成不了气候,药店靠的是信誉,大药店才能让顾客放心大胆地买药,我看他们是在一个地方混不下去了,不得已而为之,不用怕。”

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济世堂”频频开了几家类似的小药店,而“万寿堂”的生意也差不多,两者相安无事,以前抢夺“地盘”的恩怨,似乎已经过去。不料想,三年之后,“济世堂”突然一招“回马枪”,将平静的水面搅浑。“济世堂”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将在老店旧址重新开业。此前,他们已暗暗从买主手中买回了店址的产权。

经过一番维修、装饰,“济世堂”在鞭炮声中重新杀回了“万寿堂”的旁边。“万寿堂”的刘老板听到这一消息,惊骇不已,他没想到被自己已经打趴下的“济世堂”还会卷土重来,给自己造成了放虎归山之患。刘老板想重新组织力量,再像三年前那样发动一次商战,趁“济世堂”立足未稳,把它再一次赶出去。可他很快便发现,这已是不可能了。到这时他才真正了解到“济世堂”在三年中,已经开发了一批分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其内部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集中进货,分散经营销售,自然销量大得多。同时,令刘老板吃惊的是,在自己的周围,早已布满了“济世堂”的分号,“万寿堂”已在“济世堂”的层层包围之中。

自从“济世堂”总店恢复之后,买卖热闹非凡,十分红火,顾客络绎不绝,接踵而至,再加上分号的销售,每年盈利不少。而“万寿堂”的生意较以前清淡了许多,自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感。

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当初,万寿药店的刘老板心也算狠,在各方面针对自己的多年伙伴“济世堂”展开进攻,使“济世堂”处于劣势之下,似“穷寇”已逃,然而在对手被打倒之后却心慈面软,没有紧紧地跟踪追击,痛下杀手,而且对于得到的一些消息,自己也没能正确分析出“济世堂”新的经营方针,而最终导致自己失利。

在战场上,兵家们运用“穷寇勿追”的策略,有时意在假释敌人一条生路,使对手不再抱定决一死战的决心,而使其抱侥幸的心理逃跑,期望不战而求生。其斗志殆尽,造成对我方有利之战机。而在待人处世中,当你与对手的相互利益发生直接冲突时,必须千方百计地用狠招战胜对方,迫使对手永远放弃竞争。

对于已经被“赶走”的竞争对手,并不能放任不管,也不应放虎归山,而应该紧紧地尾随其后,稍松一些,不过分紧逼罢了。而不紧逼的目的是为了“累其气力,消其斗志”,进而减退其势,达到最后消灭的目的。如果你对已经被“赶走”的竞争对手不能跟随其后,就等于放虎归山,后果将不堪设想,往往等对手喘过气之后还会反咬一口,而这反咬的一口,很可能就是致命伤。

7.同舟未必共济

“同舟共济”本来的意思,是指大家同乘一条船过河。而现在的意义则是指在困难面前彼此能够互相救援,同心协力。而通常情况下,同舟共济之人可以齐心协力,水涨船高。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同舟”,总有各奔东西的一天。那么,在“同舟”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做呢?同舟之人未必总能共济,在任何时候都要学“狠”点儿,即使睡觉也要睁一只眼睛。否则,很可能对你造成最大伤害之人,就是曾经与你“同舟”者。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视吕惠卿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一再向神宗皇帝推荐,并予以重用,朝中之事,无论巨细,全都与吕惠卿商量之后才实施,所有变法的具体内容,都是根据王安石的想法,由吕惠卿事先写成文及实施细则,交付朝廷颁发推行。

当时,变法所遇到的阻力极大,尽管有神宗的支持,但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认为,变法的成败关系到两人的身家性命,并一厢情愿地把吕惠卿当成了自己推行变法的主要助手,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同志”。然而,吕惠卿千方百计讨好王安石,并且积极地投身于变法,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不过是想通过变法来为自己捞取个人的好处罢了。对于这一点,当时一些有眼光、有远见的大臣早已洞若观火。司马光曾当面对宋神宗说:“吕惠卿可算不了什么人才,将来使王安石遭到天下人反对的,一定都是吕惠卿干的!”又说:“王安石的确是一名贤相,但他不应该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一个地道的奸邪之辈,他给王安石出谋划策,王安石出面去执行,这样一来,天下之人将王安石和他都看成奸邪了。”后来,司马光被吕惠卿排挤出朝廷,临离京前,一连数次给王安石写信,提醒说:“吕惠卿之类的谄谀小人,现在都依附于你,想借变法为名,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在你当政之时,他们对你自然百依百顺。一旦你失势,他们必然又会以出卖你而作为新的进身之阶。”

王安石对这些话半点也听不进去,他已完全把吕惠卿当成了同舟共济、志同道合的变法同伴,甚至在吕惠卿暗中捣鬼被迫辞去宰相职务时,王安石仍然觉得吕惠卿对自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般地忠顺,真正能够坚持变法不动摇的,莫过于吕惠卿,便大力推荐吕惠卿担任副宰相职务。

王安石一失势,吕惠卿被厚脸掩盖下的“黑心”马上浮上台面,不仅立刻背叛了王安石,而且为了取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而代之,担心王安石还会重新还朝执政,便立即对王安石进行打击陷害,先是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贬至偏远的外郡,然后便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王安石。

吕惠卿的心肠可谓狠得出奇,当年王安石视他为左膀右臂时,对他无话不谈,一次在讨论一件政事时,因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便写信嘱咐吕惠卿:“这件事先不要让皇上知道。”就在当年“同舟”之时,吕惠卿便有预谋地将这封信留了下来。此时,便以此为把柄,将信交给了皇帝,告王安石一个欺君之罪,他要借皇上的刀,为自己除掉心腹大患。在封建时代,欺君可是一个天大的罪名,轻则贬官削职,重则坐牢杀头。吕惠卿就是希望彻底断送王安石。虽然说最后因宋神宗对王安石还顾念旧情,而没有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但毕竟已被吕惠卿的“软刀子”刺得伤痕累累。

在待人处世中,特别是权力场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当你得势时,他恭维你、追随你,仿佛愿意为你赴汤蹈火;但同时也在暗中窥伺你、算计你,搜寻和积累着你的失言、失行,作为有朝一日打击你、陷害你并取而代之的秘密武器,对待这种人一定不能心慈手软。公开的、明显的对手,你可以防备他,像这种以心腹、密友的面目出现的对手,实在令人防不胜防。王安石就是因为“同舟”之时,缺乏应有的防备之心而遭了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