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在我国狭义的立法活动,仅指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活动。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法,但又不是的法律。
3.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前提是。
4.我国法律在对外开放中,既维护在外国居住的中国籍侨民的,也维护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的。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等。
6.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固定下来。
7.在我国经济法、行政法中关于追究刑事责任的类推适用的规定,是对刑法某些条文作了解释。
8.社会主义法适用的要求是、及时。
9.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和。
10.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与的划分。
二、判断题1.在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2.法律意识是法律产生的前提。
3.在我国只有规范性法律文件才具有法律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4.法学体系指一国由若干法律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5.法律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其生效时间依惯例,应是法律公布之日。
6.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法独有的特征。
7.每个公民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能享有的权利是绝对权。
三、单项选择题
1.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之一的国际条约是指。
A.国际公约,B.国际协定,C.国际宣言,D.我国同外国缔结或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
2.某人因偷税、抗税,依法应追究。
A.刑事责任B.行政责任C.经济责任D.民事责任。
3.中国封建制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A.习惯法B.判例法C.条约D.成文法典。
4.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A.指导思想不同B.历史使命不同,C.基本要求不同D.调整范围不同。
5.小刘因打架斗殴,受到劳动教养的惩罚,这种惩罚是属于。
A.刑事制裁B.行政制裁C.行政处分D.纪律处分。
6.按照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可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B.一般法和特别法,C.实体法和程序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7.只违反了社会主义道德,尚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
A.伪证B.诈骗C.撒谎D.诬告。
8.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
A.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
9.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
A.按照法的某种共同性和历史传统的不同,B.按照法的制定机关和法律效力的不同,C.按照法律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D.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法律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
10.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是。
A.普通法系B.判例法系C.海洋法系D.民法法系。
11.贯彻“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
A.就不必考虑形势B.也应考虑形势,C.必须考虑形势D.法律必须无条件服从形势。
1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A.社会主义法的基础B.社会主义法实施的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D.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13.凡规范未规定行为规则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这种规范是。
A.确定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C.委托性规范D.准用性规范。
14.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
A.法律观点B.法律知识,C.法律技术性规定D.法律心理。
四、多项选择题
1.法的构成要素有。
A.法律概念B.法律知识,C.法律技术性规定D.法律规范。
2.法对调整科学技术活动的作用有。
A.确认科技活动的服务方向B.运用法律手段组织科技活动,C.把某些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D.鼓励科技发明创造。
3.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
A.社会规范B.习惯规范C.技术规范D.一般规范。
4.为了解决改革的渐进性和法律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立法实践中采取的措施有。
A.对某些法律采取“暂行”的形式,B.预先颁布一整套完备的法律,C.在法律中仅作某些原则规定,D.授权国务院或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某一范围、事项的法规。
5.法律和党的政策的区别。
A.制定的主体和效力范围不同B.稳定性的程度不同,C.表现形式和保障实施的手段不同D.作用范围不同。
五、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
2.普通法系简。
3.扩充解释。
4.法系。
5.法的概括性。
六、简答题1.简述私有制社会法的共同特点。
2.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
3.试述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主要区别。
七、论述题
1.为什么“法制建设必须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
2.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