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师姑是女人
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道:“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三更半夜地众多僧人听了吓一跳。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昨夜是谁自称已开悟了,请站出来!”
智通走出来,直接地说道:“是我!”
归宗以为他悟到了什么高深的禅旨,问道:“你是悟了什么呢?”
智通答道:“我悟的道不能说。”归宗道:“如来降世,为示教利喜,总可方便一说。”
智通低声细语地说道:“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结果自然是众多僧人哄堂大笑,只有归宗禅师惊异地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果真悟道了。”
师姑,是在家学佛的女居士,师姑是女人的问题,自古就没有人怀疑过,但智通经过千辛万苦,才懂得这问题。
智通说:“师父,现在我要告辞了,我要下山去云游。”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悟到了“师姑是女人做的”,本来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因此就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归宗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留恋之意。
众僧向归宗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师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呢?”
[禅中智慧]
“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涵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50.修行
慧能禅师之后的禅师们,沿着慧能的“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的禅修之路,日益将禅的意味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有个弟子问慧海禅师道:“师父,您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够活得如此潇洒自在呢?”
慧海回答说:“也没什么啊。如果说一定要有,那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困了睡觉,饿了吃饭。”
弟子大吃一惊地反问道:“这算什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这样子的呀。”
慧海听了呵呵一笑,说:“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什么其他的也不想,吃得安心舒坦。睡觉的时候就睡觉,所以也从来不做噩梦,睡得轻松自在。”
慧海禅师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而世间的芸芸众生,吃饭的时候盘算着如何防备别人掠夺自己的财产,食不甘味。睡觉的时候又寻思着如何去掠夺别人的东西,浮想联翩。这样子看来怎么会每个人都一样呢?”
弟子听了大有感悟,说:“如此看来,我们平常做事,还是要多多保留一份平常心,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呀!”
“嗯,有些意思,”老禅师高兴地说,“你能够拥有平常心,就说明你开始入门了。等你能做到不。留平常心,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才是真正悟道了。”
[禅中智慧]
禅宗强调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现、作用。随顺自然的平常行为,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
51.打破酱坛
百丈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徒弟。一天,马祖派侍者送了三坛酱给他。当百丈禅师收到三坛酱后,立刻鸣钟集众上堂,指着坛酱对大众说道:“这是道一派人送来的盐酱,你们如果有人悟道就不打破它,如果全体都不能悟道就打破它!”
一寺学僧们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百丈禅师见大众无语,“嘭”的一声,便用拄杖把三坛酱缸都打破了。
侍者从大雄山回到马祖禅师那里,马祖禅师便问道:“你把酱送到了吗?”
侍者答道:“送到了。”
马祖禅师再问道:“百丈收到我的盐酱以后,有什么表示?说了些什么?”
侍者回答道:“百丈禅师收到盐酱后,就集合大众上堂,因没有人悟道,就用拄杖把酱缸都打破了。”
马祖听后,哈哈大笑,非常高兴地赞美道:“这小子不错!”
后来马祖带了口信给百丈禅师,希望他将修行的近况不时地写信回来报告。
百丈禅师在回函上诚恳地写报告说道:“老师!谢谢您的关心,自从将酱缸打破以后,30年来,弟子从来不曾缺少过盐酱。”
百丈禅师打破了酱坛,意即我们的禅道,什么都不缺,就不用老师烦心了。马祖道一禅师非常满意,特意写了八个字送给百丈禅师,此八字为“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后来马祖创了禅林,百丈就立了清规,从此中国供给青年学者参学的禅林就繁衍不绝了。
[禅中智慧]
禅师们彼此来往,看似平常,但他们都另有一番含意;盐酱是生活中不可缺的食用东西,将盐酱送给百丈禅师,意即要他照顾生活中的禅道,不可离开了生活而去盲目修炼。
52.禅师送金箔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求助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经多日未进粒米。我尽可能地想给他们温饱,始终不能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现在我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小们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这话,座下的许多弟子都很惊讶,纷纷不满地抗议道:“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静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会老师的深意,愤愤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认识佛陀吗?”
[禅中智慧]
佛讲求行善,它是一种精神,决不受外物干扰。
53.真正的佛法
有心禅师穗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来此向他问道的人非常多。他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从未对客说法。
一天,有一禅僧来寺参访,希望能当面请求开示。有心禅师刚好出门,有得师弟只好硬着头皮以“无言对答“的方法来接见这位禅僧。
两人对面而坐,都不发一言,只是用手指比划,不久之后,禅僧非常欣喜地向有得礼拜告辞。
禅僧路上遇到有心禅师,连夸有得实在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并滔滔地述说着他向有得请益的经过:“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只得向他礼拜而出。”
有心禅师一回来,有得就非常气愤地向他报告道:“刚才有一个禅僧非常无礼,他一进门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参访的禅僧,对他客气,所以我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道这个人非常无礼,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他和我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他却急忙磕个头跑掉了。”
有心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有得,你会吗?”
有得茫然无对。
[禅中智慧]
真理是朴素的,不需要任何装饰。
54.伎俩
卧轮禅师认为自己已成正果,为此曾作了一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慧能禅师听到这首偈后,对徒弟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对境心不起,认为这是功夫好,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那样不能起作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都没有。”
于是,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徒弟请禅师开示。
六祖禅师说:“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假如断除了思想,像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能起作用,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
徒弟们言下有悟。
[禅中智慧]
禅认为,只要内心纯真,外物就不会侵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