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法家眼中的孙子兵法
6282500000089

第89章 因势利导

利用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来引导部队的整体行为。当我方部队深入对方腹地,在这种环境下四面八方见到的都是敌人,因此只有部队才是相互关照、生死与共的团队。环境产生一种外在压力迫使士兵凝聚在一起,部队成为生存的保障。当我们的士兵以部队为中心聚集力量,那么攻陷对手防御就只是时间长短的事情。进入对方腹地之后就地取材、搜集补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随着在对方区域内行进的深入,补给线不断延长。补给线较长意味着补给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并且在对方区域内的补给线更容易因受到伏击而中断。因此在当地索取补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关乎部队存亡的命脉。如果补给中断,部队将无法生存,也就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部队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在对方区域内处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有两个策略可以保存实力。其一让部队保持充分的体力、士气。外界无援就更加需要自身的实力,过度疲劳只会削弱战斗力。其二将领要使用计谋使部队的行为充满变化,进而让对手对局势难以判断。对手不知道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这样对方部队就会在重点部位加强防御。深入对方区域,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件十分危险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

战争不仅是防御还包括进攻,利益不是只有保护还要争夺。利益的大小与自身实力的大小成正比。没有足够的实力却拥有很大的利益,这样的区域正是群雄逐鹿的最佳场所。具备实力而后争夺利益不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够保障更多的利益,利益的存在就是因为世界需要强烈的意愿,利益只是为此提供动机而已。世界并不是只有善良,也不会尽是邪恶。利益永远存在并且需要实力来保障,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切?你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你看到的层次就会不同。层次决定你是否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许多人一生都在一个层次当中,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永远是那个世界,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越来越糟。

将部队部署到无路可退的境地,士兵连想逃离战场都不可能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杀出重围,这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所在。既然无路可退,那么进行战斗还有生存的希望,放弃将会不复存在。因此环境所产生的力量将迫使士兵们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奋斗拼搏。战争中对死亡的恐惧会产生逃兵现象,但是到了无处可逃的境地,恐惧死亡转变成为渴望生存,逃离战场转变成为战胜对手。部队成为敌对环境中生存的屏障,求生的原始本能将引导士兵万众一心。不是士兵想要奋勇杀敌,而是没有其他选择、不得不战。

人性的力量具有超乎我们想象的强大潜质。一个人为什么会奋斗?信仰、理念、利益、生存?有理念的人并不少,但是为了理念而牺牲一切,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单纯的相信将产生一种信仰的力量,也可以迷惑众生。至于利益不仅需要大到让人心动并且还要能够让许多人亲眼看到,才会吸引人们采取行动。生存只是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本能。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面对最终抉择的那一刻才会被激发出来。它就像一个深层次的基础程序,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被激活。可是当这个程序被激活之后,它对人产生十分巨大的内在改变,并且无法估量的长期影响将伴随其一生。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遇到极端情况,但是原始本能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当中,等待着那觉醒一刻的来临。

士兵的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并不是他们不喜欢钱财,而是面对生死存亡,此时此刻钱财已经失去意义。决定以死相拼,并不是万念俱灰,而是终于在那一刻将生死置之度外,集中所有、放手一搏。士兵的情感开始爆发,对死亡的恐惧、对求生的渴望通过各种形式宣泄而出之后,坚强、勇敢、视死如归,这些特性将出现在许多普通士卒的身上。这种策略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激发人性最基础的生存本能。死地代表无路可逃,人在困境当中会因为一丝希望而孤注一掷。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也会产生另一个结果,就是可能出现部队崩溃、士兵四散奔逃。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的进化在许多层面上削弱了士气高涨所带来的部队攻击力的提升。冷兵器时代的部队士气再高、再勇敢,也无法超越子弹发射的速度。大规模部队的整体力量,也无法抵御远程导弹的攻击。人性本能爆发所产生的力量,在现代化武器的面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人类的意志、奋战到底的决心的确可以产生长久的影响。仇恨、愤怒甚至会传承几代人,深深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