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瓷器鉴赏及收藏
6310400000012

第12章 妙法鉴古瓷(4)

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代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仿制者为追求这个效果,往往采用人工法用笔点画而成,效果不仅显得呆板,而且色彩也不一样,尽管有些作品制作很逼真,但从原料发色上和斑点效果上还是能区分出仿器的。

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如元代瓷器底部修坯多不规整,元末明初的白瓷盘,底部露胎处平整精细,镟坯时留下的同心圆纹路极规整。明末清初的民窑器,盘碗底部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另外,从器物的底足、口沿和器心留下的痕迹,也可看出时代特征。如唐代瓷器采用叠烧法,器底足和碗心留有一圈6一12个不等的支钉痕迹或者三个支钉痕。宋代定窑瓷器采用的覆烧法,口部均不上釉,而成为芒口。而宋代汝窑采用支钉烧法,烧成后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芝麻状支钉痕。明代民间青花瓷器物底部为砂底足等。

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键。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羽白尚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如常见的梅瓶,宋代为小撇口、短颈、肩丰满,体修长;元代为板唇口,颈部加长,下身加粗,造型稳重;明代为卷唇口,肩丰而斜,比例协调,造型秀美;清代造型轮廓起伏小,显得呆板。再如,碗的造型也是不断变化的。唐代碗一般为深腹、直口、平底、胎厚;明代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清代,康熙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雍正时圈足下部为圆型泥鳅背底。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除应了解历代器物造型基本特征外,还应观察器物的口部、腹部、底部、耳、流和柄等结构的时代特征和演变。如元明清时期同一类器物造形并不象汉唐宋时期那样变化明显》表面看造形基本相似,但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异同的地方。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尽管仿制者制作的伪品追求逼真,款识写的很相似,但也总免不了犯了“过”或不及的毛病,仍可露出伪作的特征。如清康熙时期官窑器有仿明成化的,下书“大明成化年制”款,但字体、笔法和真品不同,一看便可知是后仿的。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总之,要掌握这些特征决非一时所能做到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接触实物,多看、多问、多比,才能找出辨别古瓷的依据。同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也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如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料多为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色泽浓艳且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青花瓷青料为国产青料,无前者特点,如首都博物馆清元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青花色调淡雅,系国产青料,因此,不能说它不是元代青花瓷。慷熙时期瓷胎底足多有“灯草纹”和“台痕”,少数也有没有的,但也不能说它不是康熙瓷器。在辨别古瓷真伪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特征就轻意断真伪,要反复推敲,慎重考虑,才不致真伪混淆,断代模糊。

八、古瓷与新瓷的区别

我国古瓷品种繁多,制瓷业相当发达。许多制作精美的名。贵品种成为仿制者的主要对象。有的摹仿技法精湛,几乎可以达到乱真地步,为能正确辨别其器物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判断。

古代瓷器的纹饰及器物款识,其画法和刻法多自然流畅,无生硬、呆板之感。新瓷尽管笔法写得相当熟练,但在仿制的过程中处处留有不够流畅的临摹痕迹。另外古瓷青花款识沉于釉下,而新瓷青花款识似浮于釉上。

瓷器存放年代的远近不同都使得瓷器胎釉的光泽有明显区别。古瓷因时间长久,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是古瓷年长日久自然形成的,有的是由于原料的特性形成的。如宋代定窑器,白釉由于原料中含有金属钛和少量铁的氧化物,所以釉色白中泛黄,有象牙白质感。在器物背面有流釉现象。新仿的作品因工艺的差别,往往做不到。另外,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釉面显得松软,即使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莹光。而且在釉面上有无数细痕,表面失去光泽。

古瓷由于长时期受自然界空气尘垢侵蚀,气温的变化促使釉面分子的散失等,釉面开片紧密,新瓷的开片呈崩裂状。

古瓷缩釉处外缘翻卷,新瓷缩釉周围和坯体紧粘,这是由于制瓷工艺及胎釉原料不同所形成的。而后仿者虽也能达到乱真地步,但仔细观察釉面细微处,仍可看出破绽。

出土的古瓷土锈深入瓷质内部,与瓷釉紧密结合,虽薄似蝉翼,却不易剔除。伪造者土锈质松,浮而不实,梢加磨击锈班,就会刮落下来,或者用草酸洗之即可除去。

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变色,或只留下痕迹,伪造者则金色鲜艳,不易剥落。古瓷上后添金色者,细看下有剥落的原来金色痕迹。1840年以前的瓷器金色一般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伪造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如龙泉瓷胎体含有大量的铁,加上制瓷工艺的不同,使器物的足部边缘呈现铁红色,称为“二次氧化”。仿制的龙泉瓷,质量尽管很高,形体、釉层几可达到乱真的地步,但底足作法与古代不同。

古瓷胎质细叩之发出清脆的响声;伪造品声响为短促沉闷的声音。

古瓷的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而后加彩的器物,往往是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特别强,显得刺目。古瓷中的瓜皮绿色年长日久要反银(器物表面有一层银光色)新瓷则无这个特点。

九、辨伪举例

西晋青瓷辟邪真赝辨

瓷辟邪最早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三国东吴时期。因其造型别致,加之流传物甚少,所以后代多有仿制。特别是解放后60年代左右,曾出现一种仿西晋青瓷兽热,一些赝品相继出现。粗粗看来,仿品与真品风格似乎接近,但仔细观察就可发现真伪品的不同之处:

①真品器身各部分比例协调,制作手法流畅自然。器型丰满庄重、古朴典雅。而仿品则相反,同样的造型,却显得瘦小,头部和身躯比例失调。特别是头部和兽爪刻画的松散无力。

②仿品胎体比真品厚重,其胎质过于精细,坯体不象过去用手工制造出来的,很容易看出为现代机器制模特点。胎底的红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表面涂上去的。

③真品面部凶猛,长胡须垂尾,腰部雕刻飞翼,纹饰刻划清晰,刀法有力。而仿品兽面呆板,腰部飞翼接近写实羽翅,刻划线条欠佳,与西晋时期瓷器刻划工艺的特点相去甚远。

④真品釉面薄而不均,但很透亮。釉面中有一些细小的纹片,胎釉稍有分离现象。而仿品施釉均匀且厚,光亮刺目,再加上釉层中有一些大小均匀较为规整的开片纹,产生一种生硬感,使其与真品有较大的差异。

⑤真品器身止的窑沾痕迹或者支钉痕迹很自然,而仿品则有意在兽头颈部两面制作与窑沾痕迹,而且表面圆滑,无真窑沾痕迹的特点。

以上简单分析表明,西晋时期青瓷辟邪存有较大的差异。

宋代兔毫盏辨识

宋代兔毫盏为久负盛名。的品种,其装饰艺术新颖,深受世人喜爱,因而仿品甚多。但是,真品与仿品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