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瓷器鉴赏及收藏
6310400000017

第17章 风险与机遇(4)

赵汝珍是东北人,系清末大理院少卿,20世纪年代至30年代初在北京西城区私立培育中学当校长。他颇有学者风度,什么事都讲规矩,在生活上、待人接物上有很多规矩。他身穿长袍短褂,留着小胡子,外出时手里拿着文明棍。

1935年11月,河北省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与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勾结,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在通县宣布成立。赵汝珍的学生在伪冀东政府担任要职,并担任冀东银行行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就请老师赵汝珍出来帮忙,委任为冀东银行监事。

银行设在西交民巷路南一座2层楼房内。当时赵汝珍最大的嗜好就是古玩,但苦于没有收藏资历,也没有专门的工具书,从那时起他就筹备今后写一部古玩专业的工具书。

赵汝珍夫人姓余,是大理院院长余戟门的女儿,当年培育中学赵汝珍的学生,比赵小20岁,也喜欢书画,后当律师。他们有4个孩子,当时住西城丰盛胡同。

有了钱,又有了势,赵汝珍放开手脚搞收藏。

他首先收购的是宣德炉,前后收集了100多只,凡是宣德炉谱上有的他全都有。在收的基础上又开始研究,他曾将宣德炉锯开冶炼,考察其合金比例。

由于酷爱古玩,为了收藏方便,也为了能尽快写成书,赵汝珍拿出一万元准备开家古玩铺,取名。“翠珍斋”,由着名。金石家寿石工题匾,地址在西琉璃厂荣宝斋东边原尊古斋。他聘请的经理是黄同文,黄同文是琉璃厂海王村公园内雅运斋的先生,雅运斋经理苏风三主要经营杂项,原来经常帮助赵汝珍买宣德炉。

“翠珍斋”1937年筹备,1938年开业。

《古玩指南》大约写了3年,1942年成书。书中广泛介绍了古玩的鉴赏知识,其中涉及古玩种类,物品繁多,但有描述过浅之感。

据老一辈了解赵汝珍的人说,他写古墨那段全是“蕴真斋”小崇子(崇庆瑞)提供的。赵汝珍写古墨不知从何入手,后找到蕴真斋小崇子,告知要将各时期各种墨都买下来,叫小崇子造单子写出年代、制墨家、规格、样式、价格等等。实际上他不买人家的墨,将单子全部收入了《古玩指南》中,可能收入古墨章第六节“古墨之评价”中。

还有很多是道听途说来的,都是各家庄铺给他讲的故事,有些是轶闻。书中揭露了作伪和仿造的秘密手段和方法,大部分都较浅,照此方法做假的古玩,只能蒙那些外行和小孩。

赵汝珍后又作《古董辨疑》,全书分上下卷,共14章,内容分别为古人考证之不皆可靠、法书真迹辨、古帖辨、古画辨、古铜鉴定辨、古钱考证辨、古镜考证辨、宣德炉谱辨、瓷器考证辨、古玉辨、古砚辨、殷墟甲骨辨、杂辨等,对古鉴赏研究有一定价值。

十一、研究瓷片是入门的捷径

对于刚刚涉猫古瓷收藏的收藏者,盲目收藏名。贵古陶瓷,易于上当受骗。而收藏瓷片花钱少,是入门的捷径。

要想对历代各窑口的瓷器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就要想办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单单翻图录、走博物馆、到市场上看真真假假的完整器是远远不够的。

完整的历代真品毕竟十分有限,如是名。瓷,倾家荡产也换不回几件,何况即便让你遇上了,由于事先没有做功课,谁知是真是假;赝品则有在与真品的对比中才有反向坐标的意义。

所以,惟一的办法就是设法多看各类瓷片,特别是完整器极少见到的一类。这些年全国各地到处搞基建,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

细读一片片来自天南地北的古瓷片,令人大开眼界,可以弥被收藏者原来所学的不足,有的则深化了对一类瓷种的认识,有的修正了原有的一些成见,甚至有了资料中从未提到的重要发现。如有一位收藏者曾发现一块前所未见的用玳瑁釉上那黄彩书写文字的吉州窑元代黑釉碗残片。汝窑,过去就是国内顶尖的专家,亲自上过手的也就那么可数的几件,而近一年里这位收藏者居然陆陆续续细细观摩了上百片。

一位收藏者为了锻炼自己对景德镇元青花的细微分辨能力,曾经对市场上出现的每一片元青花瓷片都进行仔细目测,结果发现,情况远比书本上介绍的复杂。就青花成色而言,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片完全相同,但是这种不同又是建立在某一个共同点之上,互相不同于后来的同类;釉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毕克官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景德镇的青花瓷片,“发现其釉色没有一片是相同的”,从青到白,从乳浊到透明,从枢府釉、青白釉一直到几乎与现代瓷相近似的透明薄釉;有的有开片,老气横秋,有的则火气未脱,谁见了都以为是新瓷;有的枯暗,显然是火候不足,有的则宛如美玉。

只有胎的一致性相对较强,但也并非千篇一律,细白的程度因瓷而异。

窑红也是有的近于褐色,有的浅淡,有的则全无踪影。

工艺方面也十分“混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比如一般认为“东南亚型”的一类小型元青花工艺较“伊斯兰型”的工艺粗率,青花用国产料。一位收藏者见到的一只花口小杯残件,做工精细雅致,胎土细白,釉色清润,青花明丽鲜艳,按原有说法应该是所谓的“进口料”,却不见任何铁斑,画风又十分写意,显然是民用器。

再如高足杯的高足,有的饰一道凸起的弦纹,有的饰两道,有的三道,还有的四道(近日又见五道),也有的不加装饰;有的在弦纹中阴吃一刀,有的没有;有的足缘外展,显得很宽,有的笔直到底,足根较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那种自由洒脱、拙中寓巧的风格,是其他瓷种所见不到的,更使后世赝品无法逼真模仿。

其他种类的古瓷同样存在或多或少的类似情况。假如不读瓷片,要想在短时间内对各类古瓷有较细致的认识,几乎不可能。

可见,读瓷片是少交学费入门的必修课。

十二、如何把握机遇获得潜力品种

如何收藏陶瓷?如何才能把握收藏投资陶瓷的机遇?在目前市场混乱,赝品充斥市场,真伪莫辨的状况下,这是所有陶瓷收藏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一些收藏大家是如何成为成功的陶瓷收藏者的,多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我们就会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

着名。陶瓷收藏家高阿申说:“我偏爱瓷器,嗜好的时间虽不长,上手的数百件瓷器却很少有假,简言之,得益于读懂书、看透物、理清线。”

读懂书,首先要有高水准的书。高阿甲认为,冯先铭的《中国陶瓷》、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徐邦达等着的《珍宝鉴别指南》为必读,加上《简明陶瓷词典》、《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两册在手,这样,概论、鉴别、释疑都有了。尔后,每每收进一件瓷器就反复对照、研究,使感性认识变成理性知识。当然,以后能再读些其他专论专着更好。

名。家的书中集聚着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前辈的经验之谈,用脑细读,参照实物并虚心请教,是读懂书的关键。最忌不懂装懂或似懂非懂。

高阿甲还有一个学习的方法:“有问题要记下”。他常去博物馆、文物商店、旧工艺品市场看看,甚至动手摸摸,比较比较,那是最好的第二课堂。

看透物就是要备点实物,要真的。古董市场明清瓷器为数不少,可找些“开门”的作为断代标准器,残缺的也没关系,带有本朝款字则更好。找出各时期规律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并熟记。存真才能博深,否则,让“漂亮的外表坏肚肠”蒙住眼,掏了钱还受窝囊气。

高阿申的收藏从破残品开始,因为喜欢,他反觉可爱。精诚所至,古瓷开口,它从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字五特征告诉收藏者出生地、年代及经历。鉴定是基础,赏析是鉴定的升华,看透物才使鉴赏和收藏变得有意思。

高阿申认识二位老师,十几年的收藏颇具规模,他的成功在于5年前少有赝品,即使有,也属清末民国仿制,现也已成古董。但后来,高仿品令他莫辨真假,为换取这些精美的“珍品”,他的藏品丧失殆尽,还搭上了平时的积蓄。可叹之余,惟怪眼力和功底浅了一些。

理清线,就是分门别类选定自己的收藏范围。

收藏忌眼高手低,也忌散沙一盘。求稳,不妨从微观着手,以普通的常规品起家,融会贯通再扩大战果。高阿申的收藏就从明青花罐开始。他以为,明代的瓷器较清代容易看懂,时代特征明显,而胎、釉、工艺又较近代瓷差别大,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下明清的青花盘、碗、罐、炉、壶时有出现,可纳入收藏范围。

系统的收藏,风雅独特自成一格不说,就年代久远图案各异揣摩观赏也妙趣横生。一件洪武朝的瓶子在香港拍卖价高达数万元,同时期的碗、盘在上海市场上只有数百元,运气好的话还会得到精品。又如,明清的单色釉在当时有许多属高档品种,现在价格较低,也可作为收藏的重点。

理论与实践决定了收藏质量。理论知识就是要多读书,冯先铭的《中国陶瓷》、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必读之书。前者学术性很强,是启蒙指导书;后者实用性较强,是实践工具书。释疑类的《简明陶瓷词典》、《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则属须臾不可离缺的辨识字典。此外,辨伪类的《珍宝鉴别指南》、品位类的《中华文物鉴赏》可作为提高班的读本。

近10年来,文物市场在全国陆续出现,充实了文化生活。问题是,现在虽然什么都有,假的却比真的要多得多,这和10年前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但有两种类型的真件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一是破残器,一是较多存世量的陶器、青白釉器、民国件。有心者可把重点放在破损器和青白釉件上。当然,眼力好、运气也好,各朝完美的精品仍然会碰见。倘若能把握准市价行情,又有经济实力,甚至还可试着到文物商店、拍卖行去捡“漏”。

残损件在初学阶段是最肯传授学问的“老师”,就在收藏成熟阶段有些也属不可多得的标本。断臂女神维纳斯中的残缺美反映出的实际是欣赏者的心灵美,是立足于收藏者超凡脱俗个性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升华。

目前,市面上的许多破损器价格低廉到与赝品几近同价地步,这是狭隘的世俗偏见缘故,但也为初学者大开了入门之路。其实,国外一些大博物馆里的许多残器都堂而皇之展出,哪怕少了半个身子或者只剩下一个头部,并没让人感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善于去发现埋没在伤残古瓷中的一些非常珍贵和极具文物价值的佳器、孤品,也是一种超前意识。

要善于研究发现一些有收藏投资潜力的陶瓷品种,如宋元青白釉可谓司空见惯,但在收藏和研究上仍有潜力可挖。

譬如,从审美观念来看,青白釉瓷的外观和内涵以及釉的名。称反映了宋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观:清清白白为人为官,世界多美好。

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青白瓷的成熟与持续阶段。北宋中晚期,国内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达,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手工业生产。青白瓷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其精巧秀丽、清新典雅的风格已经形成。器型多为广口小足,器足升高;胎体轻薄透光,釉质晶莹,釉色有水青、粉青、大青多种;装饰手法仍富有金银器风韵,刻花划花都很精致,并有镂花器,堆塑作品也大量出现。

北宋末至南宋中期,由于金人入侵,宋廷南迁,经济衰退,制瓷业也面临不景气局面。高足器因多占窑位、多花成本而向低足发展。为发挥有限窑位的功能,芒口覆烧工艺出现了。印花装饰广泛运用,这还是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因为印花工艺即使一般工匠都能很快掌握,提高了装饰功效。另外,这时候精美细瓷仍然有相当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