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瓷器鉴赏及收藏
6310400000003

第3章 说古瓷、道古瓷(3)

两晋时期在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所烧制的青瓷,考古学家称为缥瓷。缥瓷胎体细腻,呈灰白色;釉色淡青,比较透明。晋代的一种淡青色丝帛称为缥,瓯窑的青瓷釉色与其相近,故得名。为缥瓷。

秘色瓷

是在唐代越窑瓷器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青瓷,是越窑青瓷中最突出的制品。秘色瓷器始于唐代,盛于五代,衰于南宋。秘色瓷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造型规整,胎壁较薄,釉层均匀。五代早期的秘色器釉色偏黄,釉面润泽光滑,呈半透明状态,也有偏青绿色的制品。

花釉瓷器

花釉瓷是唐瓷中的新创造。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色白星点而烧制成的一种瓷器。斑点有的作有规则的排列,有的任意加上几点,有的又象波浪状。由于它们都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浅色彩斑,显得格外醒目。花釉瓷常见的有各种形式的大小罐、双系壶、花口或葫芦式瓶、腰鼓等。

纹胎瓷器

纹胎也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所谓纹胎,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多端,上釉焙烧后即成纹胎瓷器。出土器物中有杯、碗、三足小鼎、长方形小枕等品类。

唐三彩

即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色剂,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溶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约800℃的温度烧制而成。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人们称为“唐三彩”,其实是一种多彩陶器。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颜色中的一种,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称为二彩,带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则称为三彩。

三彩陶器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溶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铅的另一个作用则使釉面光亮增强,使颜色更加美丽。

唐代盛行的三彩釉陶器,主要见于作随葬用的明器。以洛阳和西安两地出土数量最多,陶器种类凡与死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如建筑、家具、牲畜、人物等等无不具备。

“唐三彩”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宋代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釉下彩绘瓷

釉下彩绘瓷是长沙窑有历史意义的首创。开始出现时纹饰比较简率,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釉下褐绿彩有两种:一种是先在坯上刻出纹饰轮廓线,再在线上填绘褐绿彩,最后施青釉;另一种是在坯上用褐绿彩直接画纹饰。长沙窑釉下彩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各种纹样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给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了先河。

白釉釉下黑彩刻花瓷器这种瓷器是磁州窑瓷器中的高档瓷。这类瓷器选用优质原料制作,其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一些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细黑料画纹样,再用尖状工具在黑色纹样上勾划轮廓线和花瓢叶筋,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制,黑白两色形成强烈对比。这类作品除了花卉题材,还有以龙为装饰主题的龙纹瓶等。

天青釉瓷器

天青釉是我国着名。颜色釉之一,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调之美如雨过天晴。据说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朝廷官吏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周世宗答以“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釉”,即天青釉。历史上柴窑的作品最佳,另外钧窑、汝窑以及景德镇都能烧造天青色的作品。天青釉虽有深浅的不同,但基本色调比较稳定,变化较少,多数釉面无光泽。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已达到顶点。康熙时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而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均为陶瓷艺术中之珍品。

钧红瓷

因出自钧窑而得名。钧红是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一种红色釉,即钧红或泛称铜红釉。钧红的特点是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面细裂而有流淌现象。钧红问世后就结束了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在素洁的青瓷外又有了灿烂美观的红釉。就色釉发展来看,可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影响极为深远。

窑变釉瓷器

窑变釉是我国历史上的着名。瓷釉,首创于北宋的钧窑。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多,色彩丰富,形态也复杂。它是以铜或含铜矿物为着色剂,利用各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烧还原焰,在高温下自然流淌以及相互交融所呈现出的一些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有的犹如夕阳晚霞,有的象大海怒涛,有的象高山峻岭,有的象万马奔腾;颜色有深有浅,或红中泛紫,或素中有青,色调典雅,十分美丽。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称之为“窑变”。历史上着名。的窑变釉瓷有“钧红”、“天蓝色”、“淡蓝色”等品种。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我国的历史名。瓷,同时也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龙泉青瓷的主要特色是薄胎原釉,不论白胎或黑胎的精美产品,都是胎骨细薄,釉层丰厚,色佳制精。粉青和梅子青更是龙泉青瓷的上乘佳作。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类。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这类釉一般都显得比较薄,且透明,釉面光泽也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这样釉层就可以施得厚一些,使器物的外观显得比较饱满。龙泉的工匠们正是通过控制烧制温度和还原气氛,使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着名。的龙泉窑粉青釉。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故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高。梅子青的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亦较强,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从工艺观点看,梅子青的形成原因除了烧成温度较高以外,还需要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总之,粉青、梅子青产品充分掌握了原釉技术,在器物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经过多次敷釉的工序,有些釉层比胎骨还厚,所以釉色晶莹青翠,给人一种纯洁愉快的美感。它们的优点归纳起来大致为:不起浮光,沉着柔和;色泽青翠,浑厚滋润;内外均匀,精致细腻;釉汁固着,极少流动。真可谓“叩其声,铿铿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

影青瓷

即青白瓷。这种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如迎光透视,可看到手影和内外暗雕的花纹,因此被称作“影青”。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所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以江西景德镇制品最精,福建、安徽、广西等地亦有制品,佳者堪与景德镇媲美。影青瓷胎薄质坚,釉色青白如玉,略有透明,敲击声音清脆嘹亮,有“假玉器”和“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称誉。纹饰精美,有刻花、印花两种。刻花又多辅以篦点纹,使刻花纹饰突出;印花纹均为阳纹,绝大多数印在盘碗里部或盆盖上面。造型很多,有杯、碗、盘、执壶、炉等,特别是“影青瓷枕”倍受人们喜爱,影青瓷在宋元时已远销海外。它的烧造成功,标志着当时我国陶瓷烧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薄胎瓷

一种胎薄如蛋壳的细白瓷。具有良好的透明度,隔胎可看到另一面的指纹,胎壁最薄者似无胎骨。制作薄胎瓷的原料精细无籴质,拉坯成型后用锋利的铁刀旋坯,然后在胎体内表面挂釉,待干燥后,再旋胎体外面部分,旋至最薄程度,再在胎体外表挂釉,然后烧制。制作薄胎瓷需要有熟练的旋坯技术,才能使胎体薄如蛋壳,均匀一致。薄胎瓷工艺精良,彩饰后可作为陈设性的美术陶瓷,薄胎瓷是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制品。

豆青釉瓷器

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属青釉系中的一个着名。品种,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清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坚硬;清雍正时呈青绿色,色美如玉,十分纯净,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煅烧,色泽基本稳定,并有大件作品,如大盘、碗、罐等,器形规整,为青釉中之上品。

油滴釉瓷

油滴结晶釉是宋代黑瓷的一种特殊装饰。在这种釉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大小不一。这些具有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实际上是由一群密集的粒状或块状的赤铁矿小晶体以及少量磁铁矿小晶体所组成。这种釉的烧成温度范围很小,一般约在20℃左右,如果控制不当,就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由于油滴釉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故油滴釉瓷十分名。贵。

祭红釉瓷

祭红釉是我国陶瓷史上一种着名。的鲜红色釉。元代开始试制,明永乐年间正式烧制成功。这种红釉具有鲜艳的红色,人们称之为“鲜红”;又由于这种红釉象红宝石一样美丽,也有人把它叫做“宝石红”。由于铜红釉器在当时是一种祭礼用品,因此被称为“祭红”。这种红釉色调纯正艳丽,釉色鲜艳而有深厚匀润之感,器皿通体鲜红,没有其他杂色,为红釉器中之上品。祭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明代景德镇陶器工人的一项重大贡献。

青花瓷器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有许多优点,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有充足的原料可供使用;四是青花瓷器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在元代青花瓷器已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釉里红瓷

这种瓷器创烧于元代,历经明、清,至今仍保留并有所发展,一直以景德镇为中心。釉里红以氧化铜为着色剂,蘸料在坯体上绘出装饰形象,罩青白釉,用高温还原焰烧成。烧后呈色红亮深沉,因在釉里呈红色,故称“釉里红”,又称“釉下红”。釉里红烧后呈色稳定性较差,同一色同一窑的作品,有的红亮,有的红色发灰,或发黑、发黄。此外,这种釉料易沉淀,比青花绘制的难度大。画法和青花相近,可工笔可写意,可单用也可与青花合用,后者称青花釉里红。

甜白瓷

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因其瓷体莹润白净,材质之美无以表达,便用甜字来形容其白,故名。甜白瓷。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开始烧制甜白瓷,整个明代一直延续烧造。

邮窑红

清康熙时期的一种着名。瓷器。系以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的姓氏而命名。郎窑红瓷器的特点是色泽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殷红,故有人称“牛血红”。这种釉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鲜艳夺目,好象人造红宝石一样瑰丽,亦称“红宝石”。釉面透亮,垂流痕迹很象滴血,因而又有“鸡血红”、“猪血红”等别称。器物里外开片,在底足内呈透明米黄色或苹果绿颜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也有本色红釉底。除口沿外,金器越往下,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口沿处因釉层较薄,铜分子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因此出现轮状白线,称之“灯草边”。清康熙朝器物的底足旋削保证了流釉不过足,所以,郎窑红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郎窑红瓷器有大件,也有小件,器型均是康熙时期独特的式样或流行的造型,如俗称的笠式碗、观音尊、油锤瓶等。郎窑红的烧制成功证明了清朝初年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豇豆红

它是铜红釉瓷器的代表作之一,产于清代景德镇。它与郎窑牛血红的深红色并驾齐驱,而呈一种色调幽清的浅红色,恰似朝霞里的桃花一般幽雅,通常称它为“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醉”等。因其酷似豇豆的红色,并带有绿色苔点,故名。豇豆红幽雅清淡,柔和悦耳,给人以意境深远的美感,其釉面的绿色苔点原是烧制技术上的缺陷,但是在浑然一体的淡红釉中,掺杂星点绿斑,反而相映成趣。豇豆红比郎窑红的烧成难度大,施挂这种色釉的器物为数不多,因此无大件,最高的不过20厘米左右,而且器形也不过五、六种,大多是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等。由于豇豆红烧制极不容易,所以在为数众多的红釉中是最为珍贵的一种。

霁红釉瓷

康熙时期着名。的铜红釉瓷器品种。霁红有别于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同于豇豆红的淡雅柔润,是一种深沉的红釉。呈色均匀,釉如橘皮,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被称为“霁红”。“霁红”盛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着渗透状。

珐琅彩瓷

采用珐琅彩装饰的瓷器。珐琅彩是传统陶瓷釉上彩绘装饰技法之一,属于粉彩装饰范畴,这种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在宫廷内绘制烧造的“御器”。明代景泰时的蓝底铜胎掐丝的“景泰蓝”工艺品,亦称珐琅,清代前期国外进口和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和铜珐琅。清康熙时有用进口珐琅彩色料在铜胎上彩绘的作品,用该色料绘在烧成的白瓷胎上称“瓷胎画珐琅”,亦称“珐琅彩”。清雍正时珐琅彩最为精美,绘制分工严密,有专门设计画稿的,有专门绘瓷的。除从景德镇运送白瓷胎外,一切工序都在清宫内务府的造办处进行。珐琅彩比粉彩更加娇艳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