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6313700000029

第29章 行造势术 走规模路——张扬势力的突破(1)

“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必求利,要取势。”这是胡雪岩积四十年商战经验得出的一套商业理论。这也暗合现代商业的“借船下海”、“连锁经营”、“告别小作坊,把蛋糕做大”、“酒香也怕巷子深”等营销方略。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在王有龄这一面,是“天助自助之人”,自己是个有出息、有前途的人,别人就有信心来帮助你,别人知道钱不会白花。在胡雪岩,这种行为就颇有隋唐侠义之风了。

和左宗棠这样光明磊落的封疆重臣在一起,需要的并不是小恩小惠,而是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才能。

左宗棠得朝廷之势,也就是胡雪岩得朝廷之势。十数年间,购置弹药,筹借洋款,拨饷运粮,无一不是胡雪岩经手。胡雪岩的势力如日中天,财富也从白银数十万两转而数百万两进而数千万两。回头再看胡雪岩的赠金赠妾,才见得胡雪岩为事业所下的功夫极深。也见得利势不分,自有其道理。

胡雪岩在丝生意上和洋人打商战,时间持续了近二十年。其间,胡雪岩节节胜利,中国人扬眉吐气。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来往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

我们前人善于总结各种自然现象,把它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中来。比如山洪爆发,夹泥夹石,雷霆万钧。又比如利刃劈竹,顺纹而下,节节俱开。前者叫“势不可挡”,后者叫“势若破竹”。

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狗仗人势”,仗的是力量,势在必行看的是走向。蓄积起来的力量为势,比如百丈之高的水库,比如云雾缭绕的山腰悬起的弩木,比如高塔上吊起的打桩机。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势,比如四两拨千斤,比如疱丁解牛,“理有所至,势所必然”。”

孙子在其兵书中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陶朱公说:“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时就代表势,陶朱公还说:“从时者如救火追亡人民,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自圭讲得更明白:“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时至就是势存,看得到这一点的人要“蹶而趋之”,要如猛兽挚鸟,“唯恐弗及”。

一个人的事业是时代、环境和个人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胡雪岩从钱庄跑街成为富裕显赫的商界巨擘,除了如前所述,他能适时把握时代契机,通过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举办洋务新政、襄助西征、融商业活动于国家大事之中以外,还与他具有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经营之道是密不可分的。

被称为“百世谈兵之祖”的我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在其玄机迭出、博大精深的巨着《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千仞之山者,势也”。大意是说:善于作战的人,要依靠有利的态势取胜。……顺应并利用形势的人,指挥将士作战,如同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放在平整的地方比较稳,放在陡高的地方就会滚动,形状方的呆板不动,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营造制服对方的有利态势,如同把圆石从百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商场如战场,在看似规行矩步、实则斗智赛术的经营活动中,蕴含着严酷的竞争。胡雪岩为了使自己居于市场之巅,造成不动则已、动则势不可挡的态势,从攀附高官显要、以富求贵博取官衔、构筑金融网、投资“济世善举”等方面,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商业氛围和形势。

中国古代是个官本位的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作为封建政治势力的代表,掌握着小民百姓生杀予夺的大权,他们为了满足私欲,公然把权力当作衍生财富的工具。而商人所处“四民之殿”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流通领域的不稳定性(除出门人身安全、买卖亏本等风险之外,更有各地局卡的勒索、地痞流氓的欺诈、土匪盗贼的掠夺等)决定他们需要寻求超经济的力量——政治势力的庇护,这样,两者一拍即和,导致官、商同流合污的结果,所以往时有“是官当敬”的商谚。

自先秦以来,富商大贾“游诸候”、“交守相”的现象屡见不鲜,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年在《估客乐》一诗中描写商人到长安后,“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候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定,富与王家勍”。上下打点,可谓煞费苦心。到了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欧潮并没改变。晚清“谴责小说”家李宝嘉(1867~1906年,江苏武进人)在长篇章回小说《活地狱》的“楔子”里指出:

“我们中国国民,第一件吃苦的事,也不是水火,也不是刀兵,倘要考究到他的利害,实在比水火刀兵还要加上几倍。列位看官,你道是那一件?……不是别的,就是那一座小小的县衙门。……衙门里的人,一个个是饿虎饥鹰,不叫他们敲诈百姓,敲诈那个咧?……大堂之中,公案之上,本官是净罗天子,书吏是催命判官,衙役三班,好比牛头马面,……虽说普天之下,二十多省,各处风俗,未必相同,但是论到衙门里要钱,与那些讹诈百姓的手段,虽然大同小异,却好比一块印板铸成,断乎不会十二分走样的。”

这些话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晚清官府的形象。作者在书中第37回写了安徽芜湖一开旅店的商人被人讹诈,昏庸的县令反而判他赔偿。后来,旅店主的家属调得实证,证明确系骗局,决定上诉。县令生怕事情败露,不但知错不改,竟然还把商人诬为积年地痞恶棍,判禁10年。

既然贪官污吏以权牟利,而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么商贾散财结官的土壤就难以铲除。身处生意场、在钱眼里滚爬摔打的胡雪岩不会不了解这样的社会现实。他看惯了多少与戴乌纱帽的关系非同一般的人一夜暴富,又有多少没有官府撑腰的人惨遭毁家没产,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他匍匐于官权之下,施展各种手段交结官场。

(1)押宝赌注:接济王有龄

胡雪岩的事业发达,以资助王有龄始。考察他当时的处境,这一举动无异是押宝下注。正是因为这一感人之举,时人称赞说:“光墉者,东南大侠(李慈铭)。”中国古语说:“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光墉足以为证。

“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大贵,吾为东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请以畀子,速人都图之。”

胡雪岩见识高明,他认定以钱赚钱算不得本事,以人赚钱才是真功夫,倘若选人得当,大树底下好乘凉,今生发迹才有靠山。

胡雪岩不好读书,却极有悟性,对“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类社会哲理体会弥深。他身处钱庄,在钱眼里耍斤斗,看惯了多少人在生意场上一夜之间暴富,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万贯家产毁于一旦,沦为乞儿。他猜想为官作宦,也和升斗小民一样轮回运转,或官或民,全是命相使然。他认定眼前这个落魄潦倒的王有龄必定会翻转过来,大富大贵,只是火候未到,还缺一位帮他的贵人罢了。

王有龄在落魄失意时,没有人把他看在眼里,他们都不相信王有龄这么一个不入眼的倒霉蛋有朝一日能够升官发财,唯独胡雪岩除外。尽管他和王有龄的交情并不深,只是一般茶楼酒肆的社会朋友,但他心甘情愿,拿饭碗换银票资助王有龄,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这么大的胆量下这种大赌注?这就是胡雪岩的眼光。“吾常读相人术,君骨法当大贵。”结果他这一买卖押中了。王有龄进京顺利“投供”,并捞了个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回来,可谓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了。能有今朝,王有龄自然对胡雪岩是感恩戴德,他利用手中的职权鼎力帮助胡雪岩在粮道上发展,在粮道上略有成就后,便凭着自己对钱业的经验认识,开设了自己的阜康钱庄,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吴沃尧(1866~1910年,广东南海人,别署“我佛山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讲到“1883年(光绪九年)农历十月初,外面倒了一家极大的钱庄。有个叫德泉的人说起这家钱庄的来历:

“这位大财东,本来是出身极寒微的,是一个小钱店的学徒,姓古,名叫雨山。他当学徒时,不知怎么,认识了一个候补知县,往来得甚是亲密。有一回,那知县大爷,要急用二百两银子,没处张罗,便和雨山商量,雨山便在店里,偷了二百两银子给他。过了一天,查出了,知道是他偷的,问他偷了给谁,他却不肯说,百般拷问,他也只承认是偷。死也不肯供出交给谁,累得荐保的人,受了赔累,店里把他赶走了。他便流离浪荡了好几年。碰巧那候补知县得了缺,便招呼了他,叫他开了钱庄,把一应公事银子,都存在他那里,他就此起了家。他那经营的手段,也实在厉害,因此一年好似一年。各码头都有他的商店。”

显然,古雨山的生活原型是胡雪岩,不但故事情节与胡雪岩做钱庄跑街时的一段经历如出一辙,便是“古雨山”三字,明眼人一看,也是取自“胡雪岩”三字的偏旁。

陈代卿《慎节斋文存》记载胡雪岩把银子交给王有龄时,说过这样的话:“我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大贵。”胡雪岩自称会看相的,认定王有龄来日会大富大贵,究竟是不是这样只有胡某人心中明白,不过当时王有龄已捐盐课大使(正八品),却是事实。虽然捐官只是个虚衔,但毕竟得到了吏部颁发的一张任职的“资格证书”,只须到吏部报到(“投供”),然后就有望分发某地补缺,而王有龄恰恰就缺那进就的盘缠。若是平常人,用平常眼光去打量,是犯不着冒风险去理会这等穷途之人的,然而事情到了胡雪岩那里就不一样了,这位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钱庄伙计,很懂得以钱逐利算不得大本事,以人赚钱才叫真功夫,他认定王有龄眼下正是蛟龙困浅水、猛虎落平阳,若能助上一臂之力,日后王得到一官半职,即使不指望他衔草结环以报,起码也能图个戴乌纱帽的人来往,自己脸上生光,别人也另眼相看,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炎凉世态之下,这对他的经商事业是有利无害的。据《慎节斋文存》记载,胡在给王有龄银两时,还特意叮嘱:“得意速还,毋相忘也。”这句发自内心的话正道出他“古道热肠”行为中所蕴藏的世俗功利动机。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使人感激涕零。这里不妨举战国时期大商人吕不韦资助秦皇子楚的故事为例证。

子楚是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他以秦国王孙的身份流落赵国充当人质。一天,在邯郸的大商人吕不韦巧遇子楚,他以商人特有的精明感觉到眼前这个落魄的皇子是可以定国立君的人选,于是他对子楚说:“我能够光大你的门庭。”子楚虽然落魄,却有着王子王孙的矜持,他答道:“你还是去光大自己的门庭!何必来管我的闲事!”吕不韦却一本正经地说:“我的门庭要靠你的门庭才能光大。”他拿出500金给子楚作为在赵国结交宾客的活动费用,自己带着价值500金的珍宝西入秦国游说安国君及宠姬华阳夫人提拔子楚,吕不韦还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宠姬赵姬送给子楚,这个赵姬在公元前259年,为子楚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赢政。后来,子楚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秦庄襄王),吕不韦因预先立下汗马功劳,被任为丞相,封文信侯,享有河南洛阳10万户的租税。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犹如吕不韦资助子楚,尽管两者在任官档次、政治影响上不好同日而语,然而胡、吕两人在权衡利弊得失、甘冒风险下政治赌注这点上却是不谋而合的,而且,胡雪岩资助王有龄后来也确实收到了投之以桃、报我以李的效果。随着王有龄由粮台总办而杭州知府而浙江巡抚,胡雪岩及其开办的钱庄得到很多好处,特别是王有龄以浙江巡抚名义通令:全省凡解粮饷必须由胡雪岩汇兑,否则不予接纳,这不仅使胡雪岩及其所开的钱庄获得了战时省库的垄断经营权,更重要的是使胡雪岩及其钱庄在诸多的商家中名声大振。

(2)左宗棠手下的红人

胡雪岩发迹的时代,正是太平天国起义轰轰烈烈、太平军在江浙一带往返驰聘之时。一次胡雪岩被派去上海等地采办粮食军械,回来时,正好杭州被攻陷,胡雪岩正押着货船20余艘自上海满载军粮和各种军需品驶入钱塘江来,听说杭州已被太平军占领,他未让船靠岸,而且立刻把船装扮成商船模样,分散开来,溯江而上,去投奔新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并将此粮献给左军作军粮。胡雪岩的这一举动大得左宗棠的欢心,左宗棠就任命他为左军办理粮台和转运局务。从此胡雪岩与左宗棠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1865年,左宗棠调入福州,随后胡雪岩也到福州,并建议他创办福州船政局,造船以加强清军水师力量。左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福州船政局成了中国第一家新式造船企业。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后,在西北镇压了捻军和回民起义军。左宗棠的西征,得到了胡雪岩的大力相助。他为左主持上海转运局,购运西洋军火,转运东南协饷。筹饷是左宗棠西征最伤脑筋的事,左完全是靠胡雪岩。胡先是催领东南各省协饷,催不到就去借洋债,洋债借不到就去华商借,总之务使军饷接济得上,让左宗棠专心西征。胡还帮助左在西北办了一些洋务,开发大西北。左宗棠自然对胡的汗马功劳多给酬劳,除了钱之外,在官衔上使胡雪岩越升越高。甚至被朝廷授予以一品顶戴,赏穿黄马褂。穿黄马褂是清代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荣耀,没有特殊功绩的人皇帝是不会赏穿的。胡雪岩既戴上了红顶子,又穿上了黄马褂,可谓荣华富贵集于一身,在清代没有哪个商人享有过这样的殊荣。

胡雪岩是个精明之人,他心中必定算计过:与其让贪墨之吏勒索,不如自己识趣主动“孝敬”这些官老爷,这样还可算个人情,到时候官自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他做生意时给予“方便”。胡雪岩“孝敬”官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吸储他们的赃款代为营运,让他们坐收厚利。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胡雪岩就接受清军官兵的存款,这些钱财多是在攻城抢掠中得来的不义之财,如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所记曾接受胡雪岩资助的那位湘军营官在重逢胡雪岩时,说:“今我有资十万,皆得自贼(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诬称)中者,固不足告外人。”结果他的这笔浮财就成了胡雪岩开设钱肆的资金。随着战局的推进,“诸将既得贼中兹货多,而克城皆置局榷税,饷入亦丰,莫不储之光墉所。”到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捻时,“肆中湘人存资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