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6313700000032

第32章 行造势术 走规模路——张扬势力的突破(4)

除了上述设钱江义渡、开胡庆余堂药号、捐输赈灾、支持昭雪杨乃武小白菜案等善举,胡雪岩还两次东渡日本,重价购回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有一回,他一次就购回7口古钟,后来一口放于西湖岳库左庑,一口放在湖州铁佛寺内,上面都刻有“胡光墉自日本购归的字样。寺庙本是人口流动之地,这些古钟作为成功的广告创意,使驻足观赏的人们对胡雪岩其人其店也都刮目相看。

5.结草莽英雄,造江湖势力

胡雪岩江湖势力的争取以结识尤五为开始。

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粮运关涉到地方官的官声。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椿寿。

按照胡雪岩的主意,这个任务说紧也很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是有的,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漕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去上海买粮交差,反正催的是粮,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了。

通过关系,胡雪岩找到了松江漕帮管事的,名叫尤五。帮里历年克扣,省下了一批粮食。

谈生意过程中,胡雪岩发现,虽说漕运渐衰,漕帮势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运输安全诸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起来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利,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

而当时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官声。

所以和尤五打交道,不但要处处留心照顾到松江漕帮的利益,而且要尽己所能放交情给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说话分寸之际特别留意,给尤五的印象是,此人落门落槛,值得信任。

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办得很顺手,尤五也把他尊为门外兄长,凡事请教。

后来表明,尤五这股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给新式枪械弹药,假定没有尤五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就根本无法做成。

胡雪岩也很注意培植漕帮势力,和他们共同做丝生意,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官方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举我。势的做成就是这样。

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经济社会变动引起的。比如洪门和漕帮,当年借重的是联接南北的运输河道。河道一旦冲淤堵塞,财路一步步衰微,江湖势力也就一步步退减。又比如镖局,当年押银护款,呼啸南北,哪一个钱庄不需要借重镖师?后来银票兴起了,划汇制度也形成了,镖师就逐渐有人尊敬而无人借重,势力自然也就江河日下。

不过即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也还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和自己在官场的势力、古应春在洋场的势力结合起来,做出了花团锦簇的市面来。

6.弘商场势力

商场势力的做成,同样显示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

假如说官场势力的借重是胡雪岩在无意中做成,然后逐渐意识到的话,那么商场势力的做成就显得更有预谋和计划。

这个特点突出表现在垄断上海滩丝生意,达到与洋人抗衡,以垄断优势求得商业主动权上。

胡雪岩打的是一场名符其实的商战。

第一阶段,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

按他的说法就是,做生意就怕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茧行收茧一样,就是这个价钱,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那一来洋鬼子非服贴不可。

而且办法也有了,就是想办法控制货源,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至于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肯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货色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

凡事就是起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

具体的做法因时事而异。

第一批丝运往上海时,适逢小刀会起事,胡雪岩通过官场渠道了解到,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因洋人帮助小刀会,建议对洋人实行贸易封锁,教训洋人。

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丝就可能抢手,所以这时候只需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脱手,自然可以卖上好价钱。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

和庞二的联手促成了在丝生意上获得优势。

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去和庞二联络感情。

起初,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随后,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都显出了他能急朋友所急,而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还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沾,不能自己互相拆台,好处给了洋人。

庞二也是很讲义气的人,认准了你做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

胡雪岩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形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利了。

第二阶段,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资金已从白银几十万两到了几百万两,开始为左宗棠采办军粮、军火。

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已经开始进入国门,洋人也开始在上海设立丝织厂。

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利用手中资金优势,大量收茧丝屯集。

洋人搬动总税务司赫德前来游说,希望胡雪岩与他们合作,利益均沾。

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茧丝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久的,搞下去两败俱伤,洋人固然受窘,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自己这方面应该从中转圜,把彼此不睦的因素去掉,叫官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这样才能把上海弄热闹起来。

但是得有条件,首先在价格上需要与中国这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方得适用,其次洋人须答应暂不在华开设机器厂。

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和胡雪岩商量,因为胡雪岩做势既成,在商场上就有了绝对的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因势取利的目的。

可以说,在第二阶段,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场势力已经完全形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他在官场的势力配合甚紧,因为加征蚕捐,禁止洋商自由收购等,都需要官面上配合。尤其是左宗棠外放两江总督,胡雪岩更觉如鱼得水。江湖势力方面,像郁四等人,本身的势力都集中在丝蚕生产区,银钱的调度,收购垄断的形成,诸事顺遂。因为他们不只行商,而且有庞大的帮会组织作后盾,虽无欺诈行为,但威慑力量还是隐然存在,不能不服。

胡雪岩在其它生意上也很突出。光绪年间已经位据江南诸钱业同行之道,与北方的山西帮票号遥相犄角。声名大振,信誉日上,又借官款为后盾,成为客户心目中不倒的金字招牌。

典当行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已经开到二十九家。和阜康的钱业、胡庆余堂的药业一样,都成为胡雪岩在商场立足发展的巨大支柱。

胡雪岩在丝茧生意上和洋人打商战,时间持续了近二十年,其间,胡雪岩节节胜利,中国人扬眉吐气,到了中法战争战事一开,局面开始对胡雪岩不利。

主要原因出在上海市面的不景气上。学经济史的人都会记得,1883年,适值世界性经济危机,上海银根紧缩,市面上现银数量锐减,阜康等钱业面临窘境。在这个紧要关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公开化了。左宗棠主张对法宣战,李鸿章明里敷衍不表态,暗中示意门下加紧行动,打击左宗棠的势力。

胡雪岩早就成为左宗棠的左右臂膀,筹饷购械,无不尽力。胡左关系如犹盛宣怀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所以成了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

适逢上海市面大坏,盛宣怀就和上海道郡友濂密商,到期的海关税拖延不转拨,让胡雪岩自个儿承担洋款到期偿还的负担。同时派人四出行动,挤兑阜康,提取现款。

胡雪岩跟洋人打商战,就跟打仗一样。论虚实,讲攻守,洋商联合在一起,千方百计进攻,胡雪岩孤军应战,唯有苦撑应变。这情形就跟围城一样,洋商大军压境,吃亏的是劳师远征,利于速战;被围的胡雪岩,利于以逸待劳,只要内部安定,能够坚守,使围城的敌军,师劳无功,军心涣散而撤退时,开城追击,可以大获全胜。

现在后院起火,内部起讧,胡雪岩的阵脚大乱,花二十年心血做成的势,倾刻泄漏。上千万银款押在丝茧上,商势既然不存,整个大厦也就颓然倒塌。

胡雪岩最为痛心的倒不是自己的生意败坏,而是痛心生意败坏的原因,不是自己和洋人较量不下去了,而是自己人在那里使坏。就像两个大力士在那里较劲儿,不是一个以力制服了另一个,而是有人在旁边用树枝挠痒痒,痒不自禁,败退下来了。

所以问题的出现与胡雪岩的取势理论无关。

7.巧驭洋商

胡雪岩另一个借重的势力就是洋场。按胡雪岩自己的说法,他的成功,得力于两个局势的大转变。第一个是洪杨之乱,第二个是海禁大开。

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纷纷攘攘的乱世。而胡雪岩是典型的乱世英豪,善于适应乱世,把握方向,整顿秩序。

他对洋场的倾心,也正得力于他的这种能力。

在胡雪岩首次做丝茧生意时,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到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利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

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征回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

上海采运局可管的事体甚多。牵涉和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是筹借洋款,前后合计在一千六百万两以上,第二是购买轮船机器,用于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枪枝弹药和炮械。

由于左宗棠平回心坚,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委托胡雪岩出面接洽。逐渐就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来往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

势力一旦形成,别人就不易进入。就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在保护区内是被保护的动植物的天下,外人不得涉足。

想涉人也是不大可能,因为洋人认准了胡雪岩,不大相信不相干的来头。

所以江南制造总局曾有一位买办,满心欢喜地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笔军火生意,却被洋人告知,枪枝的底价早已给了胡雪岩,不管谁来做都需要给胡雪岩留折扣。

综胡雪岩经商生涯,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取势理论。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财物各方面唯有势人马首是瞻,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盖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没有蓄积,没有势,就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格,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商人企业家在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才闲置,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利用;资源闲置,把它们挖掘出来,充分利用;信息闲置,把它们组合起来,充分利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明明是个无可救药的赌徒,胡雪岩却能够把他利用了,派他去购丝、办货。明明是个落魄的文人,胡雪岩能把他鼓动起来,让他尽己所长,安定地方。官场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却非要他们前嫌尽释,沟壑尽平,大家携手来做生意,沾利益。这种做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所以人们称赞他神,称赞他奇。

这种神奇,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现的,就是与众不同之想。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所以才能在经商活动中,在商不言商,花出精力去做势。这和下围棋的道理一样,别人放一子,自己紧粘一子,必是笨蛋,稍具围棋常识的人都懂得要放手做势,从整体上营构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抱犄角与敌逐。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所讲的势,与官场的势,商场的势道理相通,唯有能够抱势,方可钩心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