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模与江德量、翁树培相识,三人中他年最长,对古泉的研究,反而是在江、翁二人影响下开始的。他一生收集古泉,并致力于钱币史料的收集,所着《古今钱略》,卷帙浩繁,而无力付梓。然全书内容,所集史料比重大于钱币研究,少有创见。前人对史料与研究,多不理会二者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若没有钱币研究的基础,光凭史料,仍然是弄不清问题的。历代史官在纂辑《食货志》中的辛劳,并不能与钱币研究相提并论,前文已经讲过。例如:布泉钱,王莽北周都曾铸行,史书都有记载。钱币学者,仅据史文就无法区分二者。到清鲍康才根据王莽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的形制特点,文字的书体,才判断出两者区别所在。明显的不同是:王莽钱用悬针篆,泉字中画中断;北周钱用玉箸篆,泉字中画不断。若不是鲍康过手王莽钱数量多,有意研究,光凭史料是无法分清的。又如,西魏大统六年五铢,史书曾有记载,但多年来,没有弄清是什么样的。陕西咸阳侯义墓,葬于大统十年,出土五铢三十九枚,据此方知大统六年五铢的真面目。这两件事例说明:史料只是参考,还需要有钱币研究的根底,以研究成果、实物为根据,对史料加以鉴别、选择,才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但前人是没有这种体会的。前人对《古今钱略》的评价,多从史料着眼。如近时丁福保说:“教授所着书,(略)当以《(古今)钱略》为最巨。教授常与当时之古泉专家江秋史(德量)、翁宜泉(树培)、宋芝山(葆谆)等相往还,故能成此巨着。是书自古货币泉刀之制,及历代圆泉,以及有清一代制钱,纤细具备。教授又博考群书,凡历代钱监并探铜之处及鼓铸之法,每岁出钱之数以及宋金元明纸币通塞之大凡,无不一一甄录于此书,而于钱币之本末,可称赅备无遗矣。使调国用、掌三官者,就而考焉,可以知古今沿革、得失因时之宜,定中制,权轻重,为补救,则其有裨于国计民生者大矣。”丁福保的评论,没有评价钱币研究如何,这应当是主要方面。可是对并非钱币研究主要方面的史料部分,说了许多,最后的结语是“有裨于国计民生者大矣”,这岂不是成了《资治通钅监》?将何以跻于钱币专着之林?也可见丁福保对于史料与钱币研究之间的区别,是不清楚的。彭信威说:“他的《古今钱略》三十四卷,在卷目上和江德量的《钱谱》差不多。体例很乱,大体分为文字和钱图两个部分。卷首是关于清初钱制的资料,如钱价、私铸私销、铜价、钱政等。卷二十七以后则为楮币源流、历代谱录、历代钱制、古钱附录、古今收藏姓氏、《钱略》叙传等,都是抄录旧文献或翁树培的《古泉汇考》,大部分不属于钱币学的范围,但有资料价值。自卷一到卷二十六为钱图,但包括钱范和各种厌胜钱、马钱和各种希奇古怪的东西。钱图部分也有简单的说明,创见不多,刀布多附会旧说,错误和假钱是难免的。如以永安铁钱为西夏钱、把南唐大开元和闽开元列为唐钱。并收录假钱如百金、大定平一百、六铢、太和货泉、杨字开通、康定元宝、咸淳背九、背十、太平元宝、沁字洪武、壹佰文省钱牌等。总之,质量不如《吉金所见录》,但钱图四千多种,所以版别特别多(略)。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品中的洋钱一部分,大概是仿照江德量《钱谱》的。”
倪模(1750-1825),清安徽望江人。字迂存,号韭瓶。性嗜典籍,每见异书,必倾囊购之。嘉庆四年(1799)进士。例得知县,自以为性迂,不谐于俗,弃不就,改就凤阳府学教授。”着《古今钱略》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卷秩浩繁,家贫无力梓行。五十余年后,其从曾孙倪豹岑,复购回原稿,始得开雕印行,时在光绪三年(1877)。
④《古泉汇》六十四卷。清李佐贤撰。《续泉汇》十四卷、补遗二卷。清李佐贤、鲍康合撰。
李佐贤童年即多所好,弱冠后复有金石书画之好,而金石中尤以古泉为专好。咸丰元年(1851)春,重到北京,曩昔朋好,不获重晤一人,而幸遇鲍康,康谓:“吾两人于古泉用力勤矣,子闲居多暇,盍汇为一编乎?”遂着《古泉汇》云。全书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元集为布货,亨集为刀货,利集为钱货,贞集为钱、杂品、钱范等。《续泉汇》仍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补遗则皆系方足、尖足小布。
清鲍康《后序》说:“会萃众说,折衷一是,不诡异,不苟同,稍有可疑者辄置弗录,鄙藏数百种,益以诸家墨本,得泉五千有奇,洋洋乎大观哉!后来者不可知,而空首一语,信足以当之矣。”近时罗振玉说:“古钱谱录,佳者至少。自李氏《古泉汇》出,而压倒以前诸家。”近时容媛说:“(《古泉汇》、《续泉汇》)二书,着录六千品,搜罗之富,鉴别之精,泉谱中必以此为巨擘焉。”
鲍、罗等家,都是着眼于收藏立论的,并不是从有无研究成果说的。近时彭信威说:“《古泉汇》因收罗钱图近六千种,超过《古泉苑》,而为当时和后世所重视。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清代最重要的钱币学着作,这就评价过高了。”这样评论鲍、罗之说,并不过分。有人说:“(《古泉汇》)收钱五千余品,着录年号钱版别多,钱范资料丰富。纸(张)、印(刷)不及《古今钱略》精美,然选钱精审则过之。间有极少伪品,瑕不掩瑜,诚为空前巨作。”此说从收钱数量、版别及钱范多的角度讲,诚为空前巨作是可以的,但说“间有极少伪品”是不确切的。因为伪品的收录,是反映作者研究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近时郑家相《古泉汇伪品》一文,举出四十余枚伪品,包括改刻、添刻、翻铸、后铸、臆造,尤其安南(今越南)等外国钱,由于断代和国属判断的错误,而冒中国古钱之名者,则不仅鉴定失误,又与研究深度相关。这类问题迟至四十年代才得到比较大的进展。
李佐贤(1806-1676)清山东利津人。字仲敏,号竹朋,斋名石泉书屋。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由庶常授编修,居史馆,后典试江西、出守福建汀州府。咸丰元年春,再人都门,良朋星散,不获重晤一人。及门吴惠元为之介绍,得识鲍康,与为同好。在鲍康怂恿下,开始编辑《古泉汇》,成书六十四卷。
鲍康(1810-1881)清安徽歙县人。字子年,晚号臆园、臆园野人,斋名观古阁。从十一二岁即蓄泉。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内阁中书。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得识刘喜海,交谊甚挚。咸丰元年,经吴惠元介绍,得识李佐贤,以同好,遍拓其藏泉四五千品。八年,作《古泉汇序》。同治八年(1869)赴四川夔州府任,旋因忤上司,解组旋京。光绪七年卒。
民国以来着作介绍
清末以来,中国外于内忧外患之中,连年战火不息。抗日战争八年中,生民涂炭,能从事古钱收藏、研究的人,多有其特殊身份,如前清遗老、汉奸、财阀。此外,还有高级职员、工商业者,以及贩钱估客。这些人中从事收藏者居多,有着述者少。兹分别摘要介绍于后。
①《言钱别》二卷,《言钱补录》一卷。近时方若撰。
方若以在天津日本租界内经营房地产致富,又值数家收藏古钱散出,他得以网罗古泉,获南张北方之誉。此书内容系由考证文章结集而成。《别录》上卷为《中国古钱歌》,下卷为《五铢钱考》、《开元钱考》、《永安钱考》、《五代十国钱文制考》、《宋钱宝文考》、《宋钱对制考》、《西夏文钱四品考》、《元官钱考》、《明大中、洪武钱背文考》及《无考钱考》。《衤甫录》为;《化说》、《刀布圜金递变说》、《钱始宝化说》、《钱文位置说》、《钱有金、银、铜、铁、锡、玉、贝、骨、齿、泥说》、《钱之水银青、墨漆古说》、《古泉家记载鉴别说》、《古钱辨铁说》、《古钱辨伪说》等。
方若以上诸文,确是据自己研究古钱的心得所写,不同于因袭旧说之作。其中《永安钱考》,不仅是据钱本身立论,还就其出土地望,判断系刘燕遗物,进而推知铁顺天元宝,以史思明顺天钱作范;铁货布背三百,取莽范;铁五铢,取隋钱作范。尤其引鲍康的话说:“钱之时代,宜以文字制作定,不宜以年号定也。”这个认识却是胜过前人的。《明大中洪武钱背文考》,于两种背文分析极确,尤其列举前人着录之洪武小平雅字、沁字,当十十滇皆出改刻,而背治字一种曾经多家着录者,则系日本铸,非有此监。此皆多见实物,积累丰富感性认识,才能获得的经验谈。至于《五铢钱考》、《开元钱考》,他在《开元钱考》开头说:“钱之三种大改革:曰半两,曰五铢,曰开元通宝,亦读开通元宝。以言半两,若以为秦厚重而大,(略)虽自武帝除盗铸令,令民自铸,钱法于是参差杂乱,究也官私之辨,但辨轻重美恶,非如五铢式样相去无几,沿行且久耳。”指出五铢难辨原因,分清公私即可。和半两以厚重属秦,以及开通元宝之区分,实多不确。今对半两、五铢、开通元宝之断代,多根据考古资料,是方若时无法作到的,难于苛责。王贵忱也有这样认识,他说:“(《言钱别录》、《言钱捕录》)二书,多经验之说,资料较丰富,非泛泛言者可比及。”
方若(1869-1954)浙江定海人。初名城,字楚卿。因事触忌,被通缉严拿,因日本人的庇护,得以解脱。后易今名,字药雨,号劬园,斋名旧雨楼。清光绪诸生。在天津为日本人办《天津日报》,遂定居津门。集金石书画碑帖甚富,尤嗜古钱。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老辈凋零,泉学中衰。方若遂大力搜求,嘉、道以来数十家精华,乃萃于一家,益以新出各种,竟成当时巨富。民国二十三年(1934),尽归慈溪陈仁涛。得钱以购汉石经。旋悟石经皆伪而悔之。再事搜罗古钱,然寥寥少佳品。天津沦陷后,出任伪职。解放后以汉奸罪系狱,旋获释。1954年卒。
②《故宫清钱谱》一册,近时黄鹏霄撰。
黄鹏霄,因任故宫博物院档案馆主任,负责保管古钱,才有研究清钱机会,编写《故宫清钱谱》。内容为清代历朝铸钱图录,皆据故宫所藏实物,结合文献,逐一介绍。其中多外间难见之品,样钱、母钱、雕母之多,当时首屈一指,且有钱枝、样钱进呈之原装锦盒等。至于黄氏之研究,亦多为前人所不知者,实清代钱币之专史,比鲍康《大钱图录》为丰富、深入。近时彭信威总结清代钱币着作时说:“清代钱币着作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通史体,从古到今,作全面的叙述,取材力求完备;另一种是专史体,或专一个朝代,或专一类钱币,或有一定重点;第三是札记体,只谈本人的心得,不求系统。”无论如何,清代钱币学着作的这种有类可分的现象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尤其是第二种类型的着作,表现出一种专门化的倾向,对钱币学的钻研越来越深了。黄鹏霄的着作,正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黄鹏霄,广东新会人。由马衡介绍,任职于北平团城古物保管委员会。及委员会结束,即调入故宫博物院,任档案馆主任,负责保管古钱,因此,得研究清钱之机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芦沟桥事变后,离平奔赴西南。着《故宫清钱谱》。
成《古钱大辞典》。内容分三部分:《总论》,包括依历史朝代的总论、收藏家、着录等。《上编》为图录。《下编》为解说。
本书优点在于汇集前此各家之说于一处,便于检索。《总论》和《下编》所收资料,除原书水平低下者外,大都作了摘录。《上编》大部用拓本影印,有依笔划排列编成的《通检》。这些都是钱币书籍的创举,能作到这样安排,也是难得的。所以有人说:“是辑录历代钱币学文献,从述而不作之义,引据史料宏富。”这话是完全符合本书情况的。又说:“虽不无可议之处,但瑕不掩瑜,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部头钱币学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