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论
什么是铸造?把金属熔液浇注进一定形状的范腔,待熔液冷却,获得预期的铸件的方法,就是铸造。在现代,它广泛应用于制造机器零件、生活用品和美术工艺品等。在古代,还曾经是制造金属铸币的主要方法。
我国古代金属铸币,除局部地区,短时期内,曾采用打制方法外,基本上都采用硬型范、砂型范浇注金属熔液成型的方法。史书上的“鼓铸”,就说的是铸钱。直到清末,采用西洋机器制造方法后,两种方法还并行一段时间,入民国后,才逐渐被机器制造方法完全代替。
钱币,除海贝、骨贝、纸币和非金属冥币外,都是用金属制作的金属币。通常称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的金属币为铸币。它使用时间持续很长,铸造数量既多,种类又繁,是其他任何质料的货币所无法比拟的。铸币在整个货币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钱币望尘莫及的。研究铸币的铸造工艺技术和它的起源、发展规律,不仅是货币史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铸造工艺史的需要,它是铸造工艺历史的组成部分,是跨学科的研究项目。通过研究,可以解决前人不理解的现象和疑难问题。
旧时钱币学家,多侧重钱币本身的形制、文字。能注意到铸钱工艺的,虽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但对铸钱模具——钱范的收集、传布,则是有较长历史的。为了了解过去,就不能不涉及到旧时钱币学家的认识、态度和铸钱工具的定名等问题。最后,概述建国以来的情况。
古代钱谱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南朝萧梁,但并无传本,只靠后人一二引文,得知其大概内容,原来没有涉及铸钱工艺或钱范的内容。南宋洪遵《泉志》,也只收录钱币,没有收录钱范或关于钱范的记载,就是宋代的几本金石谱录里,也没有着录钱范,更没有涉及铸钱工艺的内容。元明两代,金石、钱币的研究,都处于衰微的状态之中,没有什么发展。清代早期的古钱书籍,如顺治初朱多火丽《古今钱谱》,康熙、雍正间朱枫《古金待问录》等书,也不及钱范。乾隆十四年(1749)所编《钦定钱录》,是第一部着录钱范的钱谱,也仅只一件,跋文说:
右莽钱范。前此图志,俱未收录。惟我朝秀水(今浙江省嘉兴)朱彝尊《曝书亭集》有之。考其所记,与此器无纤毫之差。命之日钱范者,范金必先合土,置范于此,搏土印范上,覆之,则钱函方圆,皆为凹文,然后浇铜液其上,则钱为凸而钱文以成,故谓之范。
《曝书亭集》云:
若夫钱范,窃疑排纂谱录图志诸家,或未之见也。岁丁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观于(kàn,音看)斋上,白舍小葫芦书屋。范形正方,中央轮郭四,其二有文曰:“大泉五十”,遍体青绿,诗家所云:“活碧”庶几近之。上舍得之石门吕编修葆中案头,古铜器虽多,当以此居第一矣。
可知前此学者,都不曾注意这类器物。但非此前不存在这类器物,只是不认识它是铸钱用的钱范罢了。
朱彝尊于康熙四十六年在友人处,初见此器,名之曰钱范,这是此类器物为学者所认识并定名之始。约四十年后,编辑《钦定钱录》时,着录钱范一件,为钱谱着录钱范之始。此后,金石、钱币谱录,着录钱范逐渐增多,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约略看出,对钱范的认识,是存在两种不同认识的,一种是日趋明朗化的认识。一种是对钱范所知尚少,还有疑问。如钱坫(diàn,音电)说:
所得钱范甚多,独此大而奇,未识当时有何用处。称作钱范,是正确的,但尚不知钱范有什么用场。
上距朱彝尊初见大泉五十范时,约晚九十年。在这段时间里,《钦定钱录》及翁树培、倪模、初。尚龄等人,虽引朱彝尊的说法,其中也有未知用途的人。在《钦定钱录》的叙述里,虽能说明一些问题,而能阐明具体用法的人,当推翁树培最为详尽。此后,仍有不知道这类研究成果的人,也大有人在。冯云鹏、云鹩兄弟,就是称阳文钱范为“钱式”、为“小洗”、为“范镜”的。吴云附和冯氏兄弟之说,认为,这些名称亦属近理。张廷济则以为阴文钱范不可用,若熔铜人范,则范被销毁。后来又以为是铸钱所用,可见他的认识,有所前进。钱范作为铸钱模具,在铸钱工人眼中,是一清二楚的。可是,在不事劳动的文人来说,却是一件莫明其妙、希罕难识之物了。
以上各家的不同认识,反映了清代乾隆以来的一般认识。而有卓识如翁树培、张燕昌、徐同柏等人及《钦定钱录》的理解,较得其实。尤以翁树培的解释,在当时和后世的研究中影响较大,起到宣传朱彝尊认识的作用。可惜翁树培《古泉汇考》,只有抄本,没有刻版印行,是难以被学者们看到的。所以,冯云鹏兄弟、吴云、张廷济等人,都没有见到《古泉汇考》,因而没有较深刻的理解。这些人虽然所知尚少,而对钱范还是很重视的,可以从收藏和着录的变化,看到一点情况。
旧时收藏家搜集钱范,最早见到的是铜质钱范,多是阳文,即今人所称“模盒”、“范母”或“母范”,也有可以直接铸钱的阴文范,直称做“范”。近人罗振玉《古器物范图录》一书,是收录各种器物范模、包括钱范在内的最早专着,虽然所收数量很少,比不上正续《古泉汇》,但用珂罗版影印,印刷精良,远胜木刻本。古钱学者对钱范都很重视,近来所见甚多,正是他们的热情收集,才使流散钱范,得人学者、收藏家手中。如山东潍县陈介祺藏范之富、李佐贤等正续《古泉汇》着录钱范之多,部是有功后学的,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有人认为:钱范不当收人钱谱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凡例十五》:“凡钱范宜收入金石书中,不当收入钱谱,是编亦略收数品者,亦欲存之以明其非是。”。这个主张,反映出对钱范和钱币研究之关系的不理解,是倒退,给读者以消极影响。
钱范定名
先前的钱币研究,只限于钱币本身,已见上文。从铸造技术角度来研究的,不仅在建国前的长时期里,人数很少。即使是建国后,也不多。其实,旧时钱币学者,在很早就接触到这个问题了,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条件深入进去。例如,钱范的发现和定名,就是将近三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首先发现并予以定名的学者:是秀水朱彝尊。他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天,在友人马思赞(号衍斋)案头,看到王莽大泉五十范母。在所着《曝书亭集》里有记载(引文见前);在《钦定钱录》中,又有着录(引文见前)。从此,各家着录,不论阴文、阳文,都称之为“钱范”,相沿已将三百年未改。近时,才就范的形制不同,用法各异,以阴文范称“子范”,而阳文范称作“模盒”、“范母”或“母范”。模盒是制作子范的母型,是现代铸造工艺的术语。应该统一称作模盒,以改变因术语重复所造成的混乱,有利科学研究。
建国以来研究概况
建国以来,全国各地的基本建设工程,大面积地展开,被埋藏着的文物,重见天日,回到人民手中,成为历史研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59年以来,发表有关冶铁研究论文和专着,由1954年,杨宽发表《战国时代的冶铁手工业》开始,据不完全统计的24篇(册)中,在十年动乱前的占18篇(册),其后的占6篇(册)。1956年9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郭洙若《希望有更多古代铁器出土——关于古代史分期问题的一个关键》以后,报导明显增多。至1965年10月间,共报导冶铁遗址25处,分布在河南、河北、广东、黑龙江、山东、陕西、辽宁、安徽、福建等地。在此期间冶铜遗址的报导,仅有一处。以上数字,当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可粗略看出对冶铁技术的重视。
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十年动乱前,共发表9篇文章,其后至1984年止,发表7篇文章。第一篇是1958年在《铸工》上发表的,到1962年的9篇文章中,有5篇是在《铸工》(2篇)、《机械工程学报》(2篇)和《机械工业》(1篇)上发表的,其中有一篇出于苏联作者之手。可见,近四十年内从历史上探讨铸造技术的不是考古、文物工作者,而是工程技术工作者。与此同时,在《文物》上发表的只有一篇文章,是研究铸造技术的。对作者的情况虽不甚了解,但估计其中可能有一位是对铸工有实际经验的人。至于研究铸钱工艺的文章,则有:
①郑家相《历代铜质货币的冶铸法简说》,见《文物》1959年Ⅳ期。
②王献唐《齐国铸钱的三个阶段》,见《考古1963年Ⅺ期。
③韩士元《新莽时代的铸币工艺探讨》,见《考古》1965年Ⅴ期。论数量不算多,但在铸钱工艺的研究方面,无疑地是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品。虽然有的内容只是旧说的重复,仍然是纸上谈兵,是不接触铸钱工艺的人写出来的。
此后的将近二十年中,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没有看到有什么研究成果发表。至1984年开始才有以下的几篇文章:
①蔡永华《也谈西汉的钱币铸造》,见《中国钱币》1984年Ⅳ期。
②李京华《钱范和钱币铸造》讲义,1985年4月,郑州文物培训中心打印本。
③石永士《就燕下都铸币范的发现,论燕国的货币铸造》,1985年11月油印本。
④陈立信《黑沟铸钱范的铸造工艺初探》,1985年10月,油印本。
⑤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齐鲁书社印本。
⑥朱活《古钱新探》两书的有关章节。以上各书和文章,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以前有所前进。
二、工艺流程
铸造工艺,包括制范到浇铸成钱的全部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工艺也逐渐在演变,缓慢改进,现就陶范、石范及模盒的制造过程,分述如次:
陶范
用料以泥土为主,工艺靠手工刻制。这类范的制作过程,可分为配料、备坯、制模、刻字等工序。
配料所用原料为细砂、粘土、草秸、谷壳等。配制比例,因用途不同,比例也有差异。细砂与粘土的比例,外范用细砂83%,配粘土17%;内范细砂74%配粘土26%。用料可能经过淘洗,故砂粒细小均匀。
备坯将用料按比例配好,合成软硬适宜泥料,依设计要求,作成范坯外形,在一个大面上,敷好薄薄细泥,经过阴干后,入窑烘烤,在800℃高温的还原焰作用下,烧成夹砂陶范坯。在准备刻范腔并有薄薄细泥的一面,加工研磨,使表面光滑适用。
制模在备用范坯上,先依要求,标好基线,以基线为准,刻出钱文和纹饰等。要求十分准确,否则面、背合范时就难以吻合而造成废品。如刻空首布、平首布正背直纹,燕刀、齐刀刀柄纹饰等。再刻出外浇道和内浇道,连通钱腔这道工序,就结束了。齐三字刀陶范上,刀环中间都留有圆心点,而且是较粗的点,说明刀环的圆槽腔是用圆规带动刃具,经多次旋转后,才作出来的。所以留下粗壮的圆心点。圜金陶范,制法与齐刀环是同一方法。一说,燕明刀、齐三字刀陶范的钱腔,是用模印制作的。从当时其他铜器的铸造技术来看,是有可能的,不过目前提不出足以说明问题的证据。
刻字在做好的范坯上,分别在正面范和背面范刻出要求的文字、纹饰后,两扇陶范扣合,即可浇铸。
石范
石范制作过程,可分选料、备坯、制模、刻字等工序。
选料制石范所用石料为较软的天然石,以便于雕刻,例如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