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合作能力的欠缺,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合作意识,家长应该给孩子灌输与人合作的思想。比如,爸爸、妈妈可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参观菜市场、小吃店、商店等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当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可问孩子:“你的汽车如果没油了怎么办?”让孩子知道汽车没油需要加油,而加油就需要他人的合作和帮助。以此激发孩子与人合作的愿望,促使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
有一位父亲让儿子做了一个游戏。他先请儿子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别说说每根手指头的优点。儿子说:“大拇指可以用来按图钉,可以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挠痒痒,可以指东西;中指最长,可以……”儿子的思维挺活跃,一口气说了不少。
这个时候,父亲笑眯眯地给儿子一个装有小玻璃球的杯子。他对儿子说:“那么,现在就请你用你认为最有本事的那根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根手指。”
父亲刚一说完,儿子就急不可耐地尝试起来。可是,不论他怎么努力,就是不能把玻璃球取出来,急得小家伙抓耳挠腮。
父亲这才不紧不慢地说:“好吧,你可以邀请另外一根手指同原先的那一根合作。”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着,父亲再告诉儿子学会合作的重要意义。
这位父亲的用意在于让儿子认识到,任何一根手指要实现拿起东西的功能,都必须以其他手指的参与为前提。进一步深入下去,就是告诉儿子,无论一个人多么有能力,总是有所局限的,总有他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因而合作是必要的。
那么,父母究竟如何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呢?
第一,让孩子尝尝“单打独斗”的挫折感,明白合作力量大的道理。生活中,很多事情必须依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配合才能完成。例如,两个孩子各自霸占一堆积木,他们都不能砌出好看的造型,而当他们合作时,充分利用积木,就能共同砌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让孩子有成功合作的体验。有了因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体验后,孩子就会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惊喜,这会促使孩子主动地去寻求合作。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的是,成功的合作并不一定要达成预定的目标。尽管有的合作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合作的过程会让孩子感到愉快。参与其中的孩子都已经尽力而为了,从客观上说他们都有所收获,这样的合作仍然是成功的合作。
第三,教会孩子参与合作的技能。有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并不一定能实现合作的目标。例如,一则寓言故事里说:梭子鱼、虾和天鹅,想合力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它们使出浑身的力气也没有使小车移动,原因并不是因为小车太重,而是因为天鹅使劲往上向天空提升,虾一步一步向后倒退,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
合作意味着参与者的个性要服从集体,意味着参与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实现目标服务。合作需要有牺牲精神,需要有爱心的付出,还需要参与者之间相互沟通。如果缺乏这些素质,合作很难给人愉快的感觉,也是不能持久的。
第四,让孩子学会接纳别人。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讲,合作是为了发挥每个参与者的长处,弥补参与者各自的不足,因此,家长需要让孩子学会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
无论是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处处充满了竞争与合作,让孩子学会合作,是孩子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具备合作能力的人,才能在合作中解决个人无力解决的问题,才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5让孩子自己协商处理合作中的矛盾
协商是合作的前提。孩子们只有学会协商,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游戏。当孩子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闹出矛盾,并向家长求助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自己处理合作中的矛盾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必要的时候再给孩子提些建议,引导孩子正确化解意见分歧。
佳佳、莉莉、晨晨等5个孩子在小舞台玩,他们要通过合作来表演一个故事。只见4个孩子都拽着熊猫的头饰在争抢:“我要表演,我要表演。”晨晨在一边大喊:“你们别争了,如果你们都扮演熊猫,那其他小动物谁来扮演呢?”
4个孩子听了之后,仍然在争抢熊猫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只听见他们嘴里在说:“你去演斑马呀,你去,我来演熊猫。”就这样,孩子们依然争执不下。
这时,晨晨提高了嗓音说:“你们到底想不想表演这个故事?如果你们都演熊猫,那这个故事就演不了了。”这时4个孩子才反应过来,他们纷纷摇头。“是呀,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演一次熊猫吗?”佳佳想了想说:“如果我们轮着演就可以每人都演一次熊猫了。”“那谁第一个演熊猫,谁来演斑马呢?”晨晨问。这时佳佳主动地放下了熊猫的头饰,拿起了斑马的头饰说:“我演大斑马。”接着佳佳说:“晨晨,你来演青蛙,莉莉你来演乌龟妈妈好吗?”在佳佳的带动下,几个小孩子各自拿起了头饰,开始了表演。
这5个孩子有了合作表演的想法,但是在表演开始的时候饰演的角色有了冲突。这些孩子大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没有协商的意识,他们就会僵持下去,无法完成合作表演。但结果通过孩子之间的协商,化解了分歧,顺利地实现了合作表演。
家长既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要让孩子学会分工与协商。因为合作中有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协商解决的意识,孩子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必然会影响合作,甚至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春节期间,表哥表妹来到欧月家拜年,欧月的一个姑父骑来的一辆三轮车引起了几个孩子的注意,他们争抢着要骑车,都不甘心坐在车尾被人拖着走。这时大壮的声音最洪亮,因为那辆三轮车是他爸爸的,于是他坚持要骑,让其他孩子坐到后面。可是伟浩、俊杰、晓敏以及欧月都不同意,于是大家都抓着车把不肯松手。
大壮急得大叫起来,把爸爸喊出来了。但是爸爸并没有为大壮说话,而是对几个孩子说:“你们可以商量一下,再决定谁骑车,谁在后面坐着,但是要注意安全哟!”
欧月说:“你们都坐在后面,在前面骑车是很累的,但是我愿意干这个累活!再说了,今天我是小主人,应该由我来骑车,带着你们兜一圈。”大家觉得欧月说得有道理,于是纷纷坐到三轮车的后车厢上,让欧月去骑……
生活中,玩伴间互相争抢一个东西的现象是常见的。如果孩子一求救,父母就出面解决,决定由谁先玩的话,孩子们即使表面上同意,心里也会多少有些不服气。与其这样,父母倒不如用亲切的话语先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然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协商,这样既可以增进孩子们的协商能力,又能培养孩子们互相谦让的良好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商是孩子的一种社交能力,但是有些父母容易忽视培养孩子的协商能力。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提出的要求无一不能达到,往往孩子还未曾开口,父母就已经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而当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也不给孩子商量的余地。这就导致了孩子没有协商的意识或是不会与人协商,最后影响了孩子的人际关系。
早上,铭铭告诉老师说:“我去放计划表,可是菲菲挡着我,不让我过去。”老师问:“那你有没有叫她让你过去呢?”铭铭说:“说了,可是她还是不让。”“哦,那你是怎么说的?”这时菲菲过来了,她说:“老师,铭铭刚才在放计划表时,可凶了,大声地跟我说‘让开,让开’。”
这就是典型的不会协商的表现。因此,在家里,家长应该多和孩子展开协商,一件事情可以询问孩子的意见,当孩子不同意家长的想法时,可以给孩子商量的机会。同时,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与人协商时需要懂得礼貌,把说话的声音放轻一点。如果孩子用命令的口气与人协商,通常不会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
6让孩子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竞争能力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的嫉妒心理的滋生,导致孩子在比赛和竞争中,为获得胜利而忽略了友谊,最后影响了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寒月是某校三年级的女生,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宣传委员。不过她的好胜心很强,什么事情都想赢。为了赢得竞争,她甚至不把与同学的友谊放在眼里。
在一次评选“优秀学生”时,寒月和学习委员绍峰是获奖的热门人选。在全班投票选举结果出来的时候,老师发现寒月获奖,但绍峰的票数与寒月的得票相差甚远,于是感到奇怪。
经过老师的悉心了解,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寒月为了获得“优秀学生”称号,不惜暗中讨好班里的很多同学,说绍峰的坏话,还给他们买好吃的。
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寒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她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绍峰比自己更有可能获得“优秀学生”称号,心里非常担心,于是到处说绍峰的坏话。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一个孩子在班里当上了班长,有的孩子可能会嫉妒,他可能会认为:凭什么好事儿都被某某一个人占住了?凭什么他能当上班长,而我不能?甚至会在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希望他答错,挨老师的批评。这是常会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学习好、当干部的好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往往是被孤立的,因为其他孩子都嫉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