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致淡方见,人生慢始长
和古代相比,现代社会有许多优越性,比如便捷的交通工具,即时的通讯设备,全自动化的生活。所以,著名学者南帆说,现代生活似乎只剩下了一个字:“快!”当“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口号越来越响亮的时候,没有人会反省“快”到底有什么不好!
乘坐几个小时的飞机,你就可以逛遍祖国大江南北,十分钟的缆车就可以登上泰山的南天门,电脑敲下几个字就可以省去研习书法的冗长岁月,连爱情也讲求快餐,只要能获得片刻的欢愉,便可以不惜一切闪婚闪离。
在人们的错觉中,似乎这样的生活更加五光十色,比起古人来,现代人似乎多活了几辈子。
但,这的确是一个错觉。
古人骑一头毛驴旅游,走走停停,看天看云看山,看生活也看自己。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莺飞草长,欣赏土肥水美,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静静地铺在生活的土地上,细腻的感受犹如种子落地,花开无声,但却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哪里有高山、盆地,哪里有湖泊、山林,他们都知道。而现代人的旅游,只是目的地的极速转移;匆匆一瞥,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幅饱满的山水画,而是一张绘满了旅游景点的地图。这是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根本区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这是一幅唐代的雪景图。各座山里的鸟都飞走了,而道路上也没有人的踪影。一叶孤舟默默地停在寒江边,穿着蓑笠的老翁,在静静地垂钓。老人不惧怕寒冷,也不畏惧孤独,他在这宁静、凛冽的白雪中,享受生活的静谧与从容。他能够有时间体会这独得的乐趣,也有心情细细地品咂生活的况味。这份甘于寂寞的平静与恬淡,似乎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一份自然。现代人讲究潇洒,但其实并没有古人那般自然。风来顺风,水来顺水,一切都是随缘而安。
《世说新语》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某天夜里,风雪大作,王徽之忽然想拜访一位友人,于是他顶风冒雪地来到朋友家,结果当他看到朋友家里昏黄的灯光时,却不想进去,索性转身回家了。后来,有人问起他这件事,说你已经到了门前,为什么不进去呢?王徽之说,凡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又何必强求结果。
“随兴而致,随兴而去”这似乎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情趣。无论观山、看海,还是普通的垂钓,亦或只是美人一次深情的回眸,都能在他们的心里投下细腻的感受。就像王徽之一样,在兴致盎然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踩在快乐上,每一片雪花都融化在期待里,等到兴味消失,也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心灵的漫步。而这些精致的生活场景,又常常存在于清雅、闲适的时光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王维说空寂的山里看不到人,但却能听到有人在说话。阳光射在树林深处,又照耀在青苔之上。有人说这是王维参禅悟道的体会,有阳光和心灵的透明感。好像佛法与人生,求之不得反而在转身的刹那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抛开王维的佛学思想,只看他细腻的情感,就可以体会那动静结合的美妙。
在寂静无人的空山深处,可以听得见人声却看不到人影。而身边那青色的苔藓却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在王维的诗中,不但有高大的青山,灿烂的骄阳,还有脚下毛茸茸的苔藓,和布满苔藓的碧绿心情。假如心里涌起的是尘世的浮华和躁动,就不会看到如此精致的生活细节。每一个刚刚冒出新芽的小草,或者只是某一棵背光的鲜花,都能令人感受到它细微的震动。
寒来暑往,初夏秋冬,每一片落叶掉在头上,都可以触动敏锐的情思。这就是人们最自然也最敏锐的生活状态。现代人的一目十行、一日千里,在古人的心中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欣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空静,生活犹如一杯淡淡的香茶,他们的诗篇就像茶水中慢慢绽放的茶叶,尽情地舒展,然后释放出一缕缕浓香。也如一次次雨后的空间,清新洗练,荡漾着温润和松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新雨后的山色一片翠绿,秋天的傍晚天高气爽。明月静静地照在松林之间,脉脉清泉静静地在石头上流淌。竹林里洗衣归来的妇女欢笑着离去,江上的莲蓬晃动渔翁也在收线。春天的芳菲已然散去,但是他依然喜欢停留在这片山色湖光之中。
王维用淡淡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诗,也描绘了这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这正应了苏轼对王维的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每一首诗都是优美的画卷,山色、湖光、宿鸟、鸣虫、晚照、轻风、朗月、晴空,所有自然的景物都在他的画作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自然似乎把所有的感情和景色都和盘托出,呈现在诗人的眼中。
在古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清幽、雅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每一场春雨过后的清晨,每一次驿站古道的启程,每一段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酸楚,都深深地刻在古人的诗行中。他们慢慢地丰富生活,也细细地咀嚼人生。
而浮光掠影的生活常常只是故事梗概的记录,只有恬淡轻柔的节奏才能挽得住细腻的心情。唐朝被称为诗歌的朝代,但全唐诗算下来也不过四五万首,按字数来算,恐怕都抵不上普通作家一年的“产量”。可就是在这有限的唐诗中,后代以此为滋养,读出了唐代的繁华与风流,富贵与端庄,读到了国计民生的大事,家长里短的平常。它用有限的文字,记录了无限的大唐“风光”。这就是唐诗的风采,也是古人和我们的区别。
现代式写作,像是把文字泡在水里,让它膨胀、发酵,将贫瘠、短小、无聊的故事拉长、熨平。而唐诗却正好相反,她将所有的心事都晒在阳光下,浓缩了无尽的感情,然后被岁月层层包裹,最后沉淀为一颗晶亮的琥珀。于是,当人们读现代的故事时,总会感到心灵的枯竭,因为蒸发了水分的文字就再也掂不起任何的分量。
而读唐诗,却恰好相反。要用丰富的生活来浸泡,才能在明媚的下午,看茶叶丝丝舒展,听心灵静静绽放,品一首好诗,读一缕茶香。
我心深处即人间乐园
彼时的杜甫已经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作为安身之地。经历了颠沛流离后,他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的心情也变得异常轻快,来到江畔散步、赏花,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的大部分诗歌,都凝结着浓重的哀愁,所以后世常觉得他“苦大仇深”。倒是这首小诗,笔调轻快流畅,一洗往日的愁怨,春天的喜悦也在字里行间不断迸发。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花朵,千朵万朵的花把树枝压得很低。彩蝶在花间飞舞留恋忘返,自在的黄莺在娇嫩地啼叫。在这条乡村的小路上,繁花似锦,莺啼蝶舞,美不胜收的有景色,也有愉快的心情。胡兰成也曾这样描述自己儿时的农村生活,“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依然简静。”只此一句,春天的意境便尽情地舒展,田园的乐趣也逐渐铺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红红的桃花上还含着昨夜的雨露,绿色的柳条上也沾满清晨的烟雾。落花满园,家童还没来得及清扫,黄莺在清脆地啼叫,山客还在睡梦中酣眠。早春过后,低低的雾霭夹杂着氤氲的水气,昨夜被春雨打落的花瓣散在院中。粉红的桃花,碧绿的枝条,一切都带着春天的气息,泥土的芳香。在王维的这首诗中,桃红柳绿莺啼,都如美丽的画卷般徐徐展开。寂静的清晨里滑过黄莺的欢叫,而这一切都消融在客人甜美的梦境中。乡村的早晨,凝霜含雾,带着雨后土地新番的气息,渐渐地在空气中弥散。
很多人说,“往上查三代,中国人的祖先都是一样的农民。”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似乎天生就和土地有着一种亲近。所以,很多生活在城里的人,都喜欢在放假的时候去郊外度假,既能在自然中放下平日的烦恼,也能在久违的乡村生活中寻得别样的经历和体会。所以,那些“农家院”、“农家菜”正是此类需求的一种满足和实现。
据说,在长城附近,也开始了这种生活的“回归”。
年轻人都喜欢去登所谓的“野长城”。这样的长城通常都是在郊外,附近有农家院,可以吃农民菜园里的农家菜。当然,还可以在农民伯伯的家里住宿,睡通铺。在很长的火炕,大家肩并肩地挤在一起,可以听抽烟的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于今于古,这样安详的田园生活,似乎都是人们最美的期盼。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田园生活,在夕阳晚照时映红的村落里,在放牧归来的牛羊走进的小巷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孩子,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着他们回来。野鸡在鸣叫,吃饱了桑叶的蚕也开始渐渐休眠,荷锄归来的农夫们彼此寒暄,悠游地聊着家常。一切都被夕阳镀上了金色。也在这醉人的金色中,体会到一种闲适与安详。
“夕阳返照桃花镀,柳絮飞来片片红”。在这美好的景致面前,诗人禁不住羡慕农村生活的悠闲与安逸,在这样的时空里,忽然想起《式微》。《式微》乃《论语》中的名篇,“式微,胡不归?”意思就是,天黑了,怎么还不回家?很多评论都说王维的这首诗表现了他的退隐精神。但纵观王维一生,他厌恶官场却又不能决然而去,所以始终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陶渊明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守园,看似简单,其实都透着不寻常。繁华落尽,能够守着恬淡生活固然是好事;但能将这“淡而无味”的生活守到云开雾散、甘之如饴的地步,却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清净的思想,绝尘的灵魂。
而王维,站在世俗的拐角处,用佛学的理念来弥合了官与隐之间的缝隙,将田园的乐趣发挥到极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人间乐园”。而乡村,也因为有朴实的感情,热烈的骄阳,劳累后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轻松,而受到人们的喜欢。古代如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能将自己的情怀放置在山水田园间,呼吸自由的空气,感受生命的真实。
而生活在现代都市拥挤的街区里,人们似乎更需要心灵的释放、田园的乐趣。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虚拟的空间经营自己的菜园,房前种一片香草、花果;屋后养几头牛羊,鸡窝里还要买几只下蛋的芦花鸡。在那些年轻人喜欢冲浪、遨游的开心网、校内网里,这些所谓“不切实际的生活”,都深深地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学者李新宇曾这样评价现代社会,“人被高高地悬在城市的高空,找不到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能正是因为这份虚空,所以才有更多的人迷恋网络,钟情于在虚拟的时空构建自己的“桃花源”。
然而,无论是古代的山水田园,还是现代社会的虚拟空间,真正能够让人放怀自在的乐园,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正如林清玄先生曾说,“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广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所谓的田园生活又何尝不是呢?
游刃在官场,一样可以守住内心的宁静;纵横于江湖,同样可以心系天下苍生。
寸心之间,知荣辱,可进退,就是人间最舒适的乐园。
衣暖,菜香,邻里情长
据说,现在南方的很多乡村,仍然保留着中国社会传统的人际关系。只要家里有人,从最外面的一扇大门,一直到卧室的门都是敞开的。街坊邻居彼此并不设防,而且经常互相走访,今天张三家娶了媳妇,明天王五家生了小娃,消息都像长了腿一样,四处乱飞,很快就能传遍整个村落。在那遥远古老的乡村,口耳相传的都是故事,推杯换盏的都是宝贵的乡情。酒席未必丰厚,村舍也并不豪华,但就像孟浩然诗中倾诉的一样,只要能够相聚,这份默契便是心底涌起的最温暖的细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当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便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朴实的农家坐落在青山绿树之中。整个村子犹如被绿树所环抱,郊外的山上苍松翠柏,一片碧绿。打开窗子,映入眼帘的就是打谷场和菜园子,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讨论着家长里短的琐事。宴罢归家,还依依不舍,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到这里赏菊饮酒,倾诉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首诗写得很平淡,没有亭台楼阁的典雅,也没有奇花异草的神秘,甚至连山珍野味都没有,“鸡黍”说穿了也就是烧鸡和米饭。但就是在如此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孟浩然却和自己的朋友开怀畅饮,聊着庄稼的收成、农村的生活。外面是菜园、谷场,应该还有小孩子在房前屋后跑来跑去,嬉笑欢闹。这是一幅普通的农家景象,但也因为这份朴素,而显得格外动情。
老朋友在一起,有时候常会翻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甚至他有脚气,打呼噜,挖鼻孔也都没关系。吃的好与坏、家的贫与贵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聚首”。多年的情谊就这样汩汩地流淌,在彼此的身上,可以找到时间的倒影和剪影。小时候爬过同一座山,淌过同一条河,在同一个池子里洗过墨……在绵长的光阴里,不断伸展的是田园的生活,也是岁月的快乐时光。所以,无论是去朋友家聚会,还是有朋友造访,都是一样的欢快、开心。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客至》
杜甫说,在我茅舍的南北两侧,都静静地流淌着春水,鸥群整日飞来飞去,环境幽雅静谧。我的花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扫过了,落花无数,却并不曾有客来临。今天听说朋友要过来,紧闭的大门也将为你而大开,酣畅淋漓的快意挥洒自如。等朋友来后,又可见到杜甫频频劝酒:说自己家离菜市场太远,只能吃点简单的饭菜;买不起太昂贵的酒,也就只能喝点自己酿造的酒。虽然并不阔绰,但盛情与愧疚,都显得十分纯朴。估计朋友也并不介意,所以酒酣处,竟然想到与邻居那个老翁对饮,隔着篱笆,高声呼唤邻居过来一起痛饮。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大诗人在家与朋友喝酒,兴高采烈处,竟然向隔壁的老翁高呼,“我的朋友来了,你也过来一起喝酒啊!”看似江湖英雄般的意气,却出现在老成、持重的诗人杜甫身上。诗作至此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写到后来的欢闹,但料定一定比杜甫停笔处更为热烈。而邻里乡情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较如今社会而言,曾经的呼朋引伴,早已是旷世绝响。在被现代社会迅速物化的时代,钢筋水泥拔地而起,楼越盖越高,房子越住越大。但是,人心却越来越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曾经被用来形容西方冷漠人情的语言,也开始逐渐用来解读不断先进的自身。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阻挡了人们的视野,没有青山绿树的陪伴,更休提落花满园的情致。能够看到的只有不断闪烁的霓虹,还有和人心一样,越来越冰冷的水泥马路。杜甫那种隔着篱笆招呼邻居饮酒的乐趣,现代人恐怕没办法再体会了。一扇扇加固的防盗门,隔开了距离,也阻断了交流。很多住在同一层楼的人们,剩下的只有一串清晰的门牌号,至于周围的邻居姓甚名谁,可能都不知道,还何谈举杯共饮。而“街坊邻居”这样的词也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被推进历史书,风干为一页书签,作为资料去珍藏。
中国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住得近的邻居,常常可以彼此照顾。亲戚虽好,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反倒是邻居,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小孩、老人,甚至发生危险情况的时候,在第一时间里采取应急措施。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邻里乡亲,能够谈得拢,聊得来,也应该是一种缘分吧。能够像南方乡村中的人们那样,因袭古风,守着人类生存最初的乡村,静静地听大人们酒酣胸胆时回顾当年的雄壮,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今天,虽然人们不用再体验“布衣暖,菜根香”的艰苦生活,也不用吃孟浩然、杜甫他们所说的粗米糙饭。但能够在这样朴素的生活理念下,坚守自己对人对事的一片真诚,也算没有愧对人生吧。
无一片落叶不归根
西方人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过年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回家”。春运的压力逐年递增,可依然抵挡不住中国人“过年回家”的热情。年轻的西方人通常喜欢背着行囊到处游走,有时结婚也只是需要一个可以移动的“车房”;除非有了孩子,才开始定居。而中国人,却从骨子里渴望一种“安定”。对家园的眷恋与回归,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李益著名的思归之作。诗的大意是:寒山、远笛,触动了士卒的乡愁,而“迁客”也由此引发了归乡的渴望。等待北飞的大雁,似乎被笛声唤醒,纷纷自由地北归,连天明都没有等到,一夜之间,也就都飞尽了。但此时的李益,却是谪迁之人,没有朝廷的恩赦,始终不能北归。望着远去的雁群,听着悠远的笛声,思乡之情盈满于胸,只能空怅惘,泪满衣衫。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却很难温暖人心,一切全因为对归家的渴望。而那笛声也恰似一种贴心的温柔,丝丝缕缕,直达心底。
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有一首久负盛名的乐曲,叫《故乡的原风景》。曲子没有歌词,但音乐起起伏伏,如一股淡淡的哀愁盘旋在心头;如泣如诉如低语,在人们的心里铺开了一条回家的路。也许音乐的本质是不需要歌词的,只需要静静地聆听,听那心灵的脚步,轻轻地踏上故乡的路,那里有故乡的碧波东流,有熟悉的山村小路。多少次,梦回故乡,被揪心的欢愉和忧伤深深地抓住。可一旦美梦成真,却又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
正如宋之问的那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家里断绝音讯已经很久了,从冬天到春天就一直没有消息。等到离家乡近了,心理上反而有了疏离与惊恐,因为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会怎样?更不敢问家里的情况。这看似矛盾的心理背后,掩藏着诗人的焦灼与渴望。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战乱的马蹄踏碎了家园,分别日久,不知道家中是否已经横生变故。对亲人的关切,家园的担忧,恰恰让人不敢轻易触碰。几番梦回故里,笑着睡去;如今荣归故里,反倒不知该如何自处。
家中的一切是否如昔?老屋外的草地、草地边的小溪、小溪畔的垂柳、垂柳下的旧居,一切都在岁月的流逝中静静地数着年轮。而那长长久久的乡愁,盘旋在心头的熟悉,就这样在欢天喜地中渐渐扬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贺知章三十六岁考中进士后便离开了家乡,所以自称少小离家。等到八十六岁的时候,在外奔波了将近半个世纪,终于在高龄的时候回到了家乡。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呢?大概和记忆的铁轨一样漫长,深深地铺向生命的尽头。多少年过去了,他已然白发苍苍,可骨子里那份对故乡的依恋和执着,却从未有任何的变化。但年轻的孩子们却并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本来是故乡的人,却被误以为“客”,世事苍茫,人生短暂,心头不免涌起无限感慨。
于是,在《回乡偶书》的第二首诗中,他将这份归乡之情描绘得更加直白。他说:离开家乡已经太久了,近来人事沧桑,所以返回家乡。实际上,贺知章一生仕途都较为平顺,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算善始善终。八十几岁告老还乡,得到玄宗赏赐的土地,而且有许多朝中大臣都来唱和送行,也算衣锦还乡了。但一切荣耀都抵不上返乡的渴望。沧海变幻,物是人非,少年已然不认识当年的老者,但老者当年走时又何尝不是少年。故乡,只有门前的镜湖之水,在春天的微风中荡漾着细碎的柔波。物是人非的感慨就这样在诗人的眉底、心间轻轻地震动。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半个世纪的光阴和故事,就这样恍如隔世般在贺知章的眼前展开,回乡的“偶书”也便写出了人们的共识。席慕容有诗云,“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在人们的心底就像一棵老树。
年轻时人们渴望从老树上飞出去,刺探辽远的天空、新鲜的空气、斑斓的世界。可是,及至老年,才知道对故乡的眷恋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就像叶子对根的情意。
所以,西方人会问“何处是我家园?”而中国人却从不追问,因为他们知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不管树多高多大,也不管叶片如何丰厚,到最后,都要落叶归根,才能献上对土地的最后一片挚爱。那部由赵本山领衔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讲的正是这种感情:在中国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不管死在何处,最后一定要葬在自己的故乡。就像叶子腐烂了,但也要滋润、供养自己的土壤。
贺知章漂泊一生,返乡不久后便过世了。这不禁令人想起韦庄的那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是,在故乡熟悉的山水中柔肠寸断,总比流浪天涯肝肠寸断要幸福得多。就像落叶静静地掉下来,落在树根旁,与随风飘逝不知去往何方相比,始终是最为安详的一种结局。
度红尘,且修无尘心
佛陀说,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
在人间苦海中不断修炼,逐渐明心见性、摒去尘埃,还内心一片明澈。但是,人心常常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所有的善与恶,都在一刹那完成,人们只能看到最后的结果,却不知道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这其中恐怕要看我们如何节制自己的内心。
意大利伟大的诗人但丁在《神曲》中也将“暴食、贪婪、懒惰、好色、骄傲、妒忌、暴怒”列为人类的七宗罪。细看这七种罪行,每一种无节制的行为都起源于内心微妙的悸动。所以“心如止水”常常是人们的一种期待。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其七)
瞿塘乃三峡之一,水流湍急,地势险要,素有“瞿塘天下险”之称。以瞿塘峡的险峻比喻人心曲折、世情变幻,确有惟妙惟肖之感。所以刘禹锡说,瞿塘峡九曲回肠,到处都是险滩,自古以来,人们就觉得这里的道路非常难走。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瞿塘的险峻想到了世路的艰难。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受到诬陷、排挤,几次被放逐在仕途之外。所以,不禁感叹:水遇险阻而变成急流;而人心之猜测、怨妒、陷害,常常还不如江水,等闲平地,就能掀起波浪滔天。
当年,中国著名影星阮玲玉撒手人寰,只留下四个字“人言可畏”,令活着的人不寒而栗。到底是人心不如水,无中生有,掀起许多流言蜚语,终于击垮了阮玲玉全部生活的信念。她是一样如水的女人,有水一样的温柔、顺从,也有水一样的善良、清新,被誉为“中国的英格丽?褒曼”。可这样的人,终究还是抵不住世俗潮水般的非议。
世间唯有看破红尘,才能惊觉人情的淡泊,再大风浪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句长叹,所谓“人心如水”,甘苦自知,只能自我消化。不同的是,有的人看不破,如阮玲玉,只能以香消玉殒的绝决来告别尘世;而有的女人却早已参透人生,落尽繁华的结局只有一个,便是:平淡。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季兰《八至》
唐代才女李季兰写下这样的诗行后,人们纷纷推断她一定曾经历尽沧桑,阅尽人生,所以才能于繁华绚烂的背后,抽出这样深刻的思想。
最远最近的就是东西两个方向,最深也是最浅的就是“水”,如小溪之浅,海量之深。最高也最明亮的就是太阳和月亮,正如最亲密也最疏远的关系,莫过于人间的夫妻。她用极平淡的语言道尽了复杂的人性与人生,没有浓墨重彩的熏染,却含义隽永。
许多时候,家确是温暖的港湾,温柔的妻子,宽厚的丈夫,交织成幸福的画面。但有时,疾病、贫穷,生活线上窘迫的挣扎,都常常导致亲人间更大的伤害。因为彼此的亲昵与信任,也就常常在争吵的时候,将对方的弱点一语中的,揭露得淋漓尽致。就像很多女人明知道,“你什么也不是,一点都不像个男人”这种话是最伤人自尊的,但还是常常这样指责对方。说出来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夫妻虽为亲人,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平常的亲爱算起来更多的都是一种恩爱。等到感情消磨殆尽,走到尽头的时候,反目成仇,常常比普通朋友还不如。
“大难来时各自飞”,唐玄宗那样深切地爱着杨贵妃,军心动荡之时,仍然还是赐给她“三尺白绫,一条死路”。所以“至亲至疏”实在是朴实而又生动。也许是悟到了这份玄机,李季兰终究还是了却尘缘,入了空门。但如果真的彻悟,佛门内外,又有什么不同呢?释迦摩尼树下枯坐十载,顿悟的不是佛法,而是人生。这一条漫漫人生路,每一处风景,都是对内心的一次萃取和历练。
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
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
赖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独游。
张籍《书怀寄王秘书》
张籍说,白发见多,马上就是满头沧桑,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事消磨,也都该放下了。生活的重心理应放在养病、清修上,而不该让自己的心情更添愁绪。新酒调药方,有病要及时治疗,看山的时候要多多登高,好好锻炼身体。看花也好,登山旅行也罢,一定要多和朋友接触,不要总是孤单一人。这是张籍为老年人的养生开出的一剂“保健良方”,放在当今社会,也不失为晚年幸福的“指针”。能够看破人生,放下执著,方能涵养性情,独得人生之乐。
世事烦扰,仕路坎坷,情路挫折,及至年老,还常常因为放不下“旅途”的重担,而令人生越发沉重。“看得破,忍不过;拿得起,放不下”,人生一世,所有的执着大抵都是如此。
所以,佛说:苍生难度。
如果人心能如水般善良、明澈,也就没有等闲波澜,没有亲疏远近,更不要说落日余晖里卓然独立的风采。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杯水,放糖就是甜的;放盐就是咸的;放进咖啡,就是苦涩的。放入善良、宽怀,就是无尘的慈悲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