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旧年的血迹
6403100000025

第25章 编后记

拿起十多年前编过的这本书,为重版做些准备工作。令我不可思议的是,除了发黄的纸张和粗劣的铅排字显露出当年书籍的简陋,竟仍然让人感觉到作品语言的精致和意蕴的深邃。这不禁令我感叹当今不少出版物空有一副漂亮的外表,翻开却“缺斤短两”。而这本书是有份量的,值得人们细细地咀嚼,否则你就难以理解作者怎么会在十年之后写出《尘埃落定》,由此走上中国当代文坛的最髙殿堂。

最早编这本书时我尚未曾与书的作者谋面,等书出来后,才在一次青年作家的会上见到阿来。他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圆圆的脸庞,留着学生式的短发。从他的小传中知道他是藏族,他作品中的主角也大多是藏族,可从他的服饰和相貌上却看不出什么民族的特征。正像他在文章中描绘的那样:他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我知道他为人热情,那次他邀请我有机会到他的家乡——阿坝草原去看看,亲身体验一下他作品中的氛围,尽管这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

其实,有时从文学作品中形成对某地的印象,梦想可能比实地更纯粹些。阿来作品的画面感很强:摇摇欲倾的老房子;一步一趋的朝拜队伍;金黄色的麦地和蓝澄澄的湖水:还有近处的草地和远处的雪山……是的,我从阿来的作品中认识了阿坝,认识了那里的藏族生活。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从青年步入中年,阿来还在执着地写作,虽然作品不多,却非常扎实。我知道,他心中的那盏文学之灯始终没有熄灭,而且越点越亮。我们多么盼望中国文坛上能多几盏这样的灯火啊!

许多当代文学创作的骁将都是从作家出版社“文学新星丛书”起步的,阿来也不例外。这次重版,将书的封面和版式重新作了设计,毕竟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好恶也在变化。不变的是内容,如果一部小说出版十年后还能读,起码说明它有些生命力。

有生命力的作品就不会过时。

是为编后记。

杨德华。

2000年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