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
6405800000035

第35章 突访朝鲜(3)

我说了一通奉承话,金日成、金正日的纪念碑和雕像,在平壤随处都有,可以拍吧?平壤胜利纪念碑、金日成广场也能拍一下吧?这恰恰是向中国朋友介绍你们国家建设得好嘛……金同志终于答应帮我们请示。

第二天上午,正好我们有一段空闲时间,金同志说:“行,我带你们去拍,但是你们只能到规定的地方。我说可以拍,你就拍;我说能拍那边,你就拍那边;我说不让拍的,千万别拍。我会在现场看着你们。”我忙不迭点头,心花怒放,“欧了”,搞定!

金同志先带我们去了大同江边,隔江望去,一片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江边一块广场上,我们居然看到有几个摊贩,推着平板车卖纪念品,金日成像章、明信片等等,琳琅满目。广场对面,隔着一条马路,有一个金日成的雕像。之后,我们又被带到一座金日成和金正日的双人雕像前拍摄。雕像的造型是两人挥手向前,一副指挥朝鲜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姿势。

我明白,金同志带我们去的地方都是些“规定动作”。所以,我悄悄告诉摄像,你摄像机尽量保持开机状态,多拍一些平壤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无论是东西还是人,都尽量拍到一些细节和特写,比如穿衣戴帽谈吐举止之类。

为了多拍些素材,我们也采取了一些“障眼法”,摄像在拍摄的时候,我就有意无意地把金同志拉到一边,递根烟,跟他聊天,转移他的视线,为摄像争取空间。金同志在朝鲜外交部工作,也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所以跟他聊得起来。摄像和我也是多年一起工作配合的,很有默契,趁机拍了不少镜头。

平壤是朝鲜的窗口和样板。市区马路宽阔,路面整洁,高楼林立,有些楼看上去是新近盖成的。主要交通干线边的居民楼,看上去整齐划一。朝鲜仍是完全的公有制,老百姓住房完全是国家配给,所以居民楼从外表看一模一样,阳台上空空荡荡,没人晾衣服,也没人封阳台。据我观察,有的楼里房间,连窗帘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平壤的空气很好,因为它没有什么工业,经济发展也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污染不像我们这么严重。大街上的车也很少,平壤的公共交通工具普遍很破旧,公共汽车就是有辫子的那种电车,四个角都是圆乎乎的,与我们上世纪70年代乘坐的公汽很像,一看就是有年头的物件,车体破破旧旧,根本谈不上“空调车”这一说。马路上还能看到有轨电车,铁轨锈迹斑斑,只有轱辘压过的地方,才是油光水亮的。

平壤没有私家车,大多是苏联制造的那种尖鼻子卡车。偶尔会有一两辆伏尔加牌小轿车驶过,还有就是军用的大卡车,也大多是苏制的。有趣的是,马车和汽车会同时出现在马路上。有时候电车刚咣当咣当地开过去,一个农民拿着鞭子,晃悠悠地赶着辆马车过来了。这幅景象,就像我小时候在中国西北地区看到的一样。

走在平壤大街上的老百姓,穿着很制服化。男性基本上都是小翻领夹克,深蓝色和灰色最常见。女士都爱穿那种半长不短的裙子,天冷了下面就配个靴子。很少有人穿很高级的皮鞋,一般都是那种小半高跟的皮鞋,样式不多,但是整洁干净,这与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前,全国一片灰一片蓝的景象也很相似。

女交警是平壤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仗着跟金同志混熟了,就提出想拍摄女交警。金同志这次欣然同意。在拍摄女交警的时候,我注意到对面有一排临街的店铺,人们在排队买东西,像是小吃店。这可是民生的镜头啊,我赶紧向金同志提出来,能不能过去拍一下?他摇头说,坚决不行。

当时我想,要是能走过去问问平壤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东西贵不贵这类问题,效果一定很好。但是这个“无理要求”被金同志断然拒绝,他甚至脸色都变了,说:“坚决不可以,你再提这些要求,我们马上就走。”我只好作罢。

我们聪明的摄像还是利用镜头的变化,拍到了那一幕。从他推上去拍摄的镜头看,那里卖的都是豆制品、青菜、豆芽之类,没有肉卖。而且,人们好像没有掏钱买这个环节,都是拿个本划个勾,或是凭券领取,当时我们的镜头是远远地拍摄,看得并不十分清楚。但我知道,直到今天,朝鲜执行的是严格的国家配给制度。

作为记者,每到一地,我最关注的还是当地人,不同国家的人。他们脸上会告诉你很多信息,他们脸上写的,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我感觉,朝鲜的老百姓脸上写满了平静,没有痛苦万状,也没有幸福满溢,互相之间见面也没有哈哈大笑,更不会搂搂抱抱。他们的脸上很平静,很淡然,不兴奋,也不见愁苦的表情。

有一个画面,让我非常震撼。那是我们采访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坐车前往机场回国,正好赶上了平壤人的“早高峰”。那可是一种完全别样的“早高峰”。宽阔的马路两边人行道上,只见两股浩浩荡荡的人流,男男女女,都穿着那些简单整洁、色彩单调的衣服,摩肩接踵,匆匆而行,低着头疾步向前。

那是6月下旬,天气已经并不凉爽,宽阔的马路上并没有几辆公共汽车驶过,也只有少数的人骑着自行车。那幅场景就好像非洲草原上,为了生存不顾一切渡过爬满鳄鱼河流的角马大军。我们开着车过去,有将近差不多10公里,两边就是这样低头疾行的上班族。

我想,这些徒步上班的人,恐怕是因为没钱买自行车,为了省一点公汽费,所以选择了这种最辛苦却最便宜的方式。这两股浩浩荡荡的人流,是最真实的平壤镜头,蓦然一见,惊心动魄。这就是我们曾经那样羡慕的朝鲜。当今天北京的上班族被死死堵在路上时,恐怕没有人会去想,平壤的“早高峰”也会那样壮观。

此前有传言说,朝鲜只有一家电视台,一个频道,每天转播我们的《焦点访谈》,尤其是负面报道,以此来提醒朝鲜老百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多么的失败。事实并没有这么夸张。

朝鲜老百姓家的确只能看到朝鲜中央电视台,也会播送一些中国的新闻,但并不多。朝鲜对于新闻舆论的管制非常严格,安卫星“锅”绝对是重罪,我们去的时候,连短波收音机都是严格控制的。金同志曾经跟我说过,他们有一度喜欢在中国买短波收音机,回来之后悄悄送给朋友,因为短波收音机能听到外台,比如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甚至能听到美国之声。但这个只能限于亲朋好友的私下行为。我们临走时,送了金同志一个短波收音机作为礼物,他当时高兴坏了。

据说,平壤现在也开始允许一些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以物换物。金正恩上台之后,也在呼吁说:我们要搞好经济,要让我们的人民能喝上肉汤,吃上大米饭,住上瓦房。

总而言之,我们那次所看到的朝鲜,只是浮光掠影,似乎隔着一层玻璃罩子,看到的东西,都是若隐若现的,有些还可能是刻意装扮出来,给外人看的景象。而朝鲜人隐藏在光鲜表面之内的琐碎日常生活,被规定佩戴着的各类纪念章背后真正的精神状态,作为外人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实地了解到。今天的朝鲜,给人感觉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敏感,紧张。

尽管美国经常把朝鲜骂成是独裁国家、流氓国家、“邪恶轴心”,说朝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在没有自由的黑暗之中。但对中国来说,朝鲜是个特殊邻居。我知道,有不少中国人现在对朝鲜不感冒,烦它,认为朝鲜经常拿中国“开涮”:搞核试验不告诉中国;在谈判中漫天要价,“绑架”中国;拿中国的,吃中国的,靠着中国却不信任中国,背地里搞小动作……

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朝鲜不是,更不愿做中国的附庸,朝鲜民族也是很有个性的民族。

其实这些年,朝鲜民间对于中国的感情,已经在发生变化,而且是对我们不利的变化。有些朝鲜人认为中国在朝鲜的势力太大,朝鲜内部还发生过清洗“亲华派”的事件。另外,朝鲜政权高度集权,而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中国又在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朝鲜自觉失去靠山。面对美国的虎视眈眈,政权岌岌可危,于是朝鲜决策者本能地选择了收缩、封闭和极端的利己主义。为了自身的安全,一切都是正当的、合理的。

可以这么说,在朝鲜的眼中,今天世界上只有美国。这些年朝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美国拉到谈判桌上,和它签订“和平条约”。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它会不惜一切。

但是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角度来讲,中国不能抛弃朝鲜,也不能任凭朝鲜半岛局势失控。且不说中朝之间“鲜血铸成”的“同志加战友”的友谊,正如我在前文所述,尽管过了半个多世纪,朝鲜今天依然是中国“保家卫国”的前沿阵地。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家门外,住着一群一天到晚琢磨你的人,中国如何安心搞建设、谋发展,又何谈“中国梦”?

平壤之行,匆匆一瞥。至今我不能说有多了解这个国家,但依然很怀念小时候在画报上,看到的那个山花烂漫、欣欣向荣的朝鲜。我真心希望,朝鲜老百姓能够早一天用上手机,能在家中自由上网,能够不用出差到中国吃一碗方便面就觉得像过年。也希望,那些浩浩荡荡徒步奔向单位的平壤上班族,也能够坐得起一趟公共汽车。我真心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