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打仗。当左右战争胜败的地缘政治因素大大超过军事技术因素的时候,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就不能仅仅是几件高技术兵器了。
美国人念念不忘的三场战争
一场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战争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刚人军校的年轻士兵和身经百战的白发将军皆未目睹的战争。拥有5000辆主战坦克、5000辆步兵战斗车、3000门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760架作战飞机的伊拉克百万大军,经过5个月全面封锁、38天空中突袭、100小时地面战斗,土崩瓦解。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又如此迅速地崩溃,战争的双方都没有想到。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称要让海湾地区变成越南,让美国人在这里血流成河。
美国总统布什则为自己军队的伤亡做了充分准备。美国的战地医院在海湾战区准备了18530张床位,在欧洲准备了5500张床位,另外在美国本土也预留了22,000张床位;共计46,000张床位。地面进攻发起后,美军又预备了220架医疗直升机,1000余辆地面救护车,C-130运输机准备每天出动30架次以上执行医疗后送任务;每天另还有74架次的同型号运输机留作备用。在美国颇受尊敬的思想库一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预测美军的伤亡将达1.5万人。美国防部后勤局的计算机也得出了同样数字。1.5万个装尸袋悄悄准备好了以后,战场指挥官、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提出一个较乐观的估计:大约5000人。美军参联会主席鲍威尔上将提出的数字最低,却也在3000人左右。
预想的伤亡没有出现。美军以146人阵亡、467人受伤的代价,轻易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阵亡的146人当中还有35人死于友军火力误伤,28人丧命于大后方宰赫兰基地一枚来袭的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真正面对伊拉克火力战死疆场的,仅83人。
以这样的代价,击毁和缴获伊拉克坦克3847辆,装甲输送车1450辆,火炮2917门,俘获伊军8万余人,使号称世界第四的伊拉克军事力量迅速崩溃。如此结局令全世界目瞪口呆,历史未曾记载过这样的战争。
争论与评价风起云涌。普遍的结论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的作战方法。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作战样式和战争结局。还有更进一步的说法:今后的战争,都将以海湾战争的模式进行。
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军事冲突中越来越包含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人文、宗教问题背景,它已经被技术简化至此了么?
最先在这些眼花缭乱结论面前清醒过来的,似乎还是美国人自己。
胜败与高技术兵器
1991年7月,美国防部提交国会关于海湾战争的初步报告《海湾战争》。1992年4月,关于海湾战争的最后报告《海湾战争》公开发表。
9个月时间内报告做了不少改动。改动最大的,就是关于高技术武器的作用。初步报告中那些过分夸大的不实之词,在最后报告中被逐一纠正。
首先,它特别指出:精确制导武器不是突然出现的尤物。巡航导弹7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F-117隐形战斗机80年代初就已制成。
其次,海湾战争也不是头一次运用这种武器的战争。精确制导武器初露端倪是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场。当时美国空军为了轰炸桥梁和水坝,曾用B-29“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投放过无线电制导、12,000磅的雷松式和塔松式航空炸弹。
60年代的越南战争,精确制导武器使用更加广泛。
首先是空对地反辐射导弹。1965年,百舌鸟式反雷达导弹投人使用。这种能够朝目标雷达自动寻的导弹,使越南北方的防空雷达和炮瞄雷达遭到严重破坏。
其次,为了对付桥梁、隧道等坚固目标,美空军用强击机和SH-34直升机对地面发射小斗犬式导弹。与此同时,电视制导的小牛式空对地导弹和霍博式自动寻的炸弹也投人战场。
另一种可从四十多英里外实施电视制导的秃鹰式空对地导弹,在越南战争末期研制出来。1972年5月,美军使用这种大威力电视制导炸弹,炸毁了河内和海防附近交通运输枢纽一清化马河畔的函龙桥和红河三角州的龙编桥。
各类传感器也在越南战争中投人战场。
为发现在大片森林遮蔽下行动的部队,美军使用了一种命名为“人员嗅探器”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直升飞机携带,用来测量大气中的氨。如果刚好投放在部队的下风头,氨的浓度只要增加1%~2%,传感器便立即嗅探出来报警。
为扼断越军交通线,从1969年11月到1970年4月,美国空军每天出动300-400架次,集中轰炸老挝境内的“胡志明小道”,一种叫作“白房子”的远距离传感系统投人使用。整个胡志明小道区域内都撒下了这种被形容为“陆上声纳浮标”的东西。这种小罐能探测到周围车辆行驶所引起的振动,然后用无线电发出信号。在空中飞行的AC-130E电子侦察机接收到信号后,立即计算出车辆的准确位置,然后引导武器系统进行攻击。这些传感器曾使越南人民军遭受巨大损失。每往前方运送1吨物资,就含有损失5吨物资的代价。
遥控飞行器也于1970年前后,在越南战场投人实用,被用来发射小牛式、霍博式、百舌鸟式导弹,攻击雷达站、高炮阵地、地空导弹阵地等对飞行器威胁大的目标。
美军在越南战场拥有的技术优势如此之大,以致“把越南炸回石器时代”的喧嚣反复出现于政府和军方的宣传之中。
美国人却打败了那场战争。
海湾战争中被新闻媒体抬到前所未有高度的高技术兵器,为什么在越南战争中却收效甚微?陆战队大学当代军事学教授麦克尔·怀利上校曾两次在越南战场服役,他说:“我们当年是带着满脑子技术上的狂妄出兵越南的。当时,我们拥有超音速飞机和灵巧炸弹,有弹药充足、可以不间断射击的大炮,有精密的电子装备,有获得哈佛大学管理学位的军官,还有从理论上说似乎已使步行成为过时的军事调动方式的直升机服务。但敌方想出了把军人与民众混杂起来、夜间行动、依靠徒步的机动性以及利用我们对高科技作战方法的依赖等弱点,来打击我们。”
冷静下来的人们开始思索为什么用直升机运输的美军打不赢赤脚走路的越南人民军的时候,另一场武器系统差别更大的战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
1950年在朝鲜战场,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初人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美陆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当时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而我军人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才使人朝部队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十部。
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7000辆;志愿军主力第三十八军人朝时只有运输车100辆。
空中力量则更无法相比。美国空军在朝鲜拥有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别说作战飞机,连防空武器都极端缺乏。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
连后方大榆洞我志愿军司令部都遭到狂轰滥炸,司令员彭德怀几乎遇难。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刚刚出国一个多月,即牺牲于美国空军凝固汽油弹的熊熊烈焰之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迫使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丢官去职,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丧命,硬把美国人打回到谈判桌前的。
英国战史专家克里斯托弗·钱特评论说:“朝鲜战争对西方世界是一场意想不到的严峻考验,它使拥有强大技术优势的盟国几乎抵挡不住。”
有人说伊拉克海湾战争中败在武器水平整整相差了一代,是第三代武器系统与第四代武器系统的较量。那么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武器系统的差距又该有几代呢?
当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国与国之间的这种综合力量的较量看成是单纯兵器的较量之时,战争本身就被简单化了。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这三场战争中,恰恰是美军与对手的武器水平差距最小的第三场战争,被宣扬为高技术武器起到决定性作用,美国人该怎么从这个谜团中走出来呢?
所以有了前面说到的那个“最后报告”。国防部长切尼在报告中列举了美军制胜的数个“得益于”:得益于对方的孤立、得益于盟国的支援、得益于独特的沙漠环境、得益于战争发生时间、得益于长时间的战前准备。这里没有一条提到得益于高技术兵器。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更进一步提出,从海湾战争中得出的最错误的结论,就是这场战争完全是依靠技术优势打赢的。高技术兵器赢得海湾战争的论点,在美国也不攻自破。地形地貌一战争兵器的衰减器或倍增器到底是什么因素使美国人在海湾取得空前胜利的呢?
切尼的几个“得益于”贴近了皮毛,特别是其中第三条:得益于独特的沙漠环境。
用兵之道就主观条件来说,是军制与统帅;就客观条件来说,则是兵器与地形。让我们来看一看海湾战场、越南战场和朝鲜战场的不同地形条件。
海湾战场第一是地形平坦。科威特领土是被众多河床、干谷分割的滨海荒漠平原,伊拉克领土沙漠占国土面积约40%,大部分也是平原。第二是基本无植被遮蔽。伊拉克领土的森林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3%,而科威特则仅占全部土地的0.1%。第三是气候干旱,气象条件简单。科威特年降水量约125毫米,伊拉克北部年降水量有500毫米,但作为主要作战区域的南部,则只有100毫米或更少。
克劳塞维茨说:“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海湾战场既缺乏妨碍通行的高山峡谷,又缺乏妨碍观察和利于隐蔽的茂密植被,更没有这两者综合的山岳丛林,它的地形条件使美军能够不间断地监视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在无特征的沙漠地形上,连挖壕深埋的伊拉克坦克都成为精确制导武器攻击的大好目标。这种独特的地形条件,成为了美军高技术兵器的倍增器。
让我们看看朝鲜战场的地形条件。
朝鲜全境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和深谷。北部是咸境山脉、狼林山脉和盖马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东部是从北向东延伸的平行山脉。南部是白山脉和芦岭山脉,西南部为南朝鲜山脉。全境不但多山,而且植被茂盛,森林和灌木林占四分之三。地貌起伏的山地形成大量天然障碍和死角隐蔽区,茂密的植被又利于军队隐蔽行动和达成作战的突然性。
“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最初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踏上朝鲜土地后,印象深刻地评价道:“这一带的地形看上去,对机械化部队的士兵是不适合的。石峰高处离地6000英尺,山崖像刀峰一般,坡度极陡峭,狭窄的山谷如蛇般蜿蜒曲折。公路不过是些崎岖小径,较矮些的丘陵则为灌木松林所覆盖。对于一个善于隐蔽自己的士兵来说,那就是极好的掩体。这是一个适合打游击战的地方,是靠双脚行军的中国步兵理想的战场,而对我们靠轮子走路、受道路限制的军队来说简直糟糕透顶。”
李奇微退役后,在回忆录中列出理解朝鲜战争的五个因素,排列第一的就是地理。
比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更加麻烦的是侵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越南不但像朝鲜那样多山多树,而且茂密的热带丛林和多发的热带疾病更成为美国军人的梦魇。
越南北部是由深谷切割而成的平行山系,海拔1500~3000米。南部是高原和台地,海拔500~1500米。山间溪流很多,河床落差较大,水流湍急,雨季江河泛滥,许多地区变成一片汪洋。热带丛林覆盖了全部领土面积的40%。年平均湿度为81.3%。年平均降水南部地区为1600毫米,北部地区达2830毫米。阴雨多,云层厚,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不少限制。道路网少,到处都是难以通行的热带密林和沼泽地,又给地面部队的重型装备输送带来很大困难。炎热潮湿的气候使武器装备容易锈蚀,在欧洲可用十年的装备,在越南用不了一年。蚊虫肆虐使人昼夜难安,多发的热带疾病又很容易瓦解部队的战斗力。
几乎所有回忆越南战争的美国军人,都忘不了描绘一番越南的地形,都忘不了诉说一番这种地形对他们的作战行动形成了如何大的限制。
战争本身就是兵器在不同地形上的运用。地形既会成为兵器的倍增器,也会成为兵器的衰减器,但地形并不能决定胜负本身。它容易成为战争行动中胜不沾光、败必委过的因素。胜者不愿多谈它所带来的便利,败者却津津乐道它所产生的灾难。它在胜败中的地位可能被抬到很高,也可能被贬到很低。对它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却不能忘掉另一个远远超过地形的战争兵器的倍增器或衰减器:国际政治。
战争与庇护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局势已似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能否纵横捭阖游刃其中,对现代领导人的能力与见识都是重大考验。
萨达姆说要让海湾战场变成第二个越南,他却不了解越南之所以成为越南的那些外部条件。
越南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越南战争期间,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越南提供了大量支援。
越南背后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惜重大民族牺牲,先后向越南派出共30多万人的防空、工程、铁道和后勤保障部队,并从武器、弹药到粮食、被服等提供了巨额无偿援助。在战争的严重时刻,中国政府庄严声明: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广阔后方,7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盾。
在这种国际环境中进行战争的美国,不得不对自己的行动加以限制。1964年8月到1973年1月,历时8年对北越的空袭,轰炸目标先是军事基地,续而是桥梁、铁路和主要公路等运输补给线,再继是油库和储油系统、发电厂、钢铁厂、飞机场,最后则集中轰炸“胡志明小道”。千炸万炸,却不进人距中越边界40公里内的“轰炸禁区”。之所以“狂轰”而不“滥炸”,主要是不给中国提供大规模介人的借口。这种所有轰炸目标都由白宫而不是前方指挥官决定的做法,被约翰逊总统自嘲为“没有我的命令,他们连一所厕所也不敢轰炸”。
整个越南战争期间除几次例外,美国人都细心遵守这个约束。有了朝鲜战争的教训,美国人从心底里不希望再与中国人进行地面较量。
侵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上将和约翰逊总统的一段对话,更显示出美国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