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14

第14章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二

彭泽县天红中学,陈霞林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原子的构成是在前面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包含“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离子”及“化学计算”的必备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二、教法分析

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创设探究情景,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学法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先进行猜想,然后观看多媒体动画、图片及史实介绍,通过讨论、交流、领悟、相互补充等一系列小组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教师播放两个短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资料;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学生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惊奇,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教师导入主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设计意图: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利于下面的探究活动深入下去。

2、大胆猜想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认为的原子结构。

设计意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3、适时点拨,问题激疑

教师针对学生的猜想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学生意识到猜想的误差,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4、引导探究,问题促思

教师播放部分模拟动画:原子的动画模型(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粒子”围绕“球体”在运动)。学生观看动画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否对原子的结构有个新的认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我们不知道这些粒子是什么?

5、呈现情景,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原子核和电子的发现史及电性,介绍汤姆生和卢瑟福。用投影出示“α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请学生试着对此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小组讨论,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史料的出示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将知识难度降低。小组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相互评价的能力。

6、引导探究,阶段小结

教师点击动画中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粒子”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结论。

7、猜想探究,交流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得出的结论进行猜想:原子核是否也可以继续分下去呢?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71页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小组交流展示自学后的观点。作为鼓励,教师点击动画中的“原子核”屏幕上出现渐放的“原子结构模型图”。学生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激励行为,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感受和自信心。

8、整体感知,得出结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系统地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要求学生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

设计意图:整个“原子结构”的探究活动中,在猜想、动画启迪、图片诱思、史料佐证等一系列情景中,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展现自我。

9、拓展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中的表4-1、表4-2,并展开讨论:“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学生小组学习并进行分析归纳。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也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分析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10、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查教材中的资料进行计算:10mL水里面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里面又有多少个氢原子和氧原子?让学生写出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教师给出)的实际质量并比较大小。教师提问:能否提出一种方法使之简便呢?

1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提出一些方案。教师点拨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原子的相对质量,然后适时介绍着名的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的事迹。然后进行迁移练习:让学生练习查询相对原子质量表,并在小组内比较谁查得快而准。

设计意图:“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易使学生感到记忆、书写、使用的不方便,适时点拨形成原子的相对质量,从而把知识的难度减小。通过着名科学家的介绍,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2、习题反馈(1)教材第72页习题1、2、3;(2)用投影出示习题。

1991年我国着名的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164B.115C.66D.49。

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根据下表所列的数据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13、深化总结

鼓励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谈对知识的归纳,也可以谈对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1)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2)原子核:(1)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2)中子:不显电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