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17

第17章 《离子》说课稿二

佚,名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

第二课时——离子的形成。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离子,本课时的内容是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2.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从学习方法与过程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猜想交流、探究新知”

的学习方式,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

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猜想假设、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开发和转化思想的形成。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5分钟)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它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

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自然分为三个小组,限时2分钟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20分钟)

环节一:离子的定义

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设计理念: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二:离子的分类

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设计理念: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三:离子的表示

通过分析离子与原子两种微粒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从而为介绍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

环节四: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设计理念: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反思、形成体系(5分钟)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

设计理念: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物质与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加深对离子形成的理解。

设计理念: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涵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5分钟)

1、我会填: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答:下列物质中,哪些由分子构成?哪些由原子构成?哪些由离子构成?(1)O2;(2)NaCl;(3)HCl;(4)He;(5)N2;(6)Fe;(7)CO2;(8)H2O;(9)Hg。

设计理念: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主要是对物质微观构成进行考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红包”,“小红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红包”

宣读知识点,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这样设计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3分钟)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1)搜集交流:日常生活中由分子和离子构成的物质各三种;(2)发散思维:以“我是一个小小的离子”为题目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设计理念:体现分层要求,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附: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三、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