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22

第22章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保定市一中分校,吕红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用。第一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的单质,第二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部分的教学思路。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

2、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多更快地获得资料,并会对资料进行整理。

(2)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3)利用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4)通过探究实验主动的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4、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提供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上升为感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采用学生网络查找自主学习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法、课件展示等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得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又会激发另一部分学生产生新的想法,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习难点得以顺利的突破。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加大教学容量。先进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大量生动的感观材料,从而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图像的色彩刺激,视频的动感变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课堂教学过程分析

1、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就会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教师一周前已布置给学生任务。一部分学生查找金刚石的资料,一部分学生查找石墨的资料,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最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讲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课上思维灵活,积极参与活动,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根据教师给出的表格,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很快就会感觉出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差异。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式相同;并稍做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同种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可能会理解,但对于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差异学生就弄不明白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困难,不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主动的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时,教师并不是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观看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动画模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解惑,最后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微观结构与性质的联系。这种学习方式,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知识,而是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习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本节课把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设计实验除掉红色水中的色素。在讲解“水的净化”时学生知道了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所以设计实验并不困难,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一个问题“红色素跑到哪去了?”就会将学生难住。所以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补做一个实验,将过滤后的活性炭用清水冲干净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分析原因得到结论。理解了活性炭的性质后,它的用途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总结。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理解了科学的本质,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知识拓展,认识一种新的碳单质——C60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科技的氛围,在教学中安排一段录像,让学生了解C60。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知道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是离不开科技的,向学生渗透“科技兴国”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让学生对本课谈体会,进行小节。

5、习题。

(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2)请把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对应的性质连接起来。

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做高温润滑剂。

石墨的熔点高且有润滑性,做装饰品。

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做刻刀、钻探机的钻头。

琢磨后的金刚石有夺目的光泽,做电极。

活性炭有吸附性,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此题主要考查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充分理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3)1990年,曾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的石墨,它们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设备短路而停电,解释这是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一)几种常见的碳单质。

(二)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