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31

第31章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钱红英

大家好,我叫钱红英,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等,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学生情况)九年级学生已接触过多种溶液,但不知道溶液的特征和形成实质。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微观物质变化过程的想象力。据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溶解现象,学习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进一步树立学化学、用化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制备的混合物进行分类、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物质变化过程的想象力。因此我用动画演示,使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准确地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下面就请随我进入课堂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为创设震撼学生心灵的问题情境,我利用简短、夸张的动画,展示三毛输液时,因药品变质而中毒的事件(动画)。就在揪心的救护车声中,就在学生为三毛提心吊胆时,我提出:学好本课可避免此类事故发生,学生的求知欲立刻飚升。

二、实验感知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录像)这是学生制备混合物比赛的部分情景。我用幻灯片展示实验要求,使学生实验的目的更明确,感性认识更深刻,为分析、理解溶液形成的实质奠定基础。

三、微观模拟

虽然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是,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太抽象,学生难以想象,用语言描述难以准确呈现其实质,用模型演示又不能给学生以动感,往往会造成学生认识模糊。因此,我将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动画)将微观过程生动、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能高效率地接受信息,科学准确地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至此,伴着优美的琴钢曲,师生初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彻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必须让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展示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时,我请学生先看两遍没有配音的动画,(动画)进行讨论后,为动画配音。这样,做实验、看模拟、议实质,与配音有机结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是一个小组争先发言的情景。

(配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手、脑、口并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

四、概念归纳

在做实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又分析、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引导学生归纳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幻灯片)这是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概念的幻灯片。这样,自然突出了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概念深化

溶解与乳化的区别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原来,我既用语言叙述又画图,但都不能将乳化过程表示清楚,这次我改变了信息的呈现形态,制作了模拟洗涤剂乳化功能的动画(动画),学生一看动画,一目了然,为学生准确了解洗涤剂乳化油污的原理降低了难度。

六、学以致用

在本节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再次展示三毛输液动画的前半部分,(动画)促使学生用刚学到的溶液的特征,解决问题,体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这是课上一个学生据理力争的发言。另外,我用丰富的图片真切地展现溶液的各种用途(幻灯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树立学化学、用化学的观念。

七、教学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可极大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科学、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