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33

第33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本节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的重要内容。而第六章《溶解现象》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前几章中就经常遇到像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尤其像为什么常常用水作为溶剂以及对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涵义比较含糊。所以让学生集中地、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是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且溶液的浓、稀常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要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就必须很好地掌握有关溶液浓、稀,是否饱和等相关知识。因此本节的内容既为学生解决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又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也要用到溶液。综上所述,学生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溶液是否饱和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更是引导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相关学科中的过程体验。

本节涉及化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化学思想、化学意识和化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力求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品质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影响事物的发展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提高他们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所以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这两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道理。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进一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可塑性、互补性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所以,进行教学时,我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学生是在我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交流,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易于接受知识、不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溶解性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我就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切入,如:

(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渍用水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洗掉。

(2)请学生用圆珠笔在手掌上画上几条短线,然后用棉布条分别沾自来水、酒精涂于短线上,看哪一种溶剂容易除掉笔迹。

通过事实和实验引出溶解性的概念,并板书。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思考、讨论、合作、实验期待寻找结论的过程。

这样让学生依据以上两个情景,交流讨论,猜想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然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这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学以致用,及时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我是通过蔗糖能不能不断溶解于水这一生活常识设置情境的。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根据探究实验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明确概念以后,增加做两个实验:

1、通过实验判断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2、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

根据实验请学生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加深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最后的课时总结,我主要是从知识性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强化认识的。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双重目的。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节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