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08

第8章 《水的组成》说课稿二

玉溪市易门县六街中学,杨艳萍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仁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专题六的单元一《自然界的水》第三课时水的组成。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氢气的可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最后学习水污染及防治。本节内容是对前面已学习了氢气的制取和氢能源知识的巩固和延续,也为后面学习有关溶液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了解氢气的性质。(3)认识水污染及防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三位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在探索事物本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实验探索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学会一些净化水的操作技能,体会合作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

难点:水的组成,氢气有可然性的实验。

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充分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和氢气的可燃性。

4、教具准备:课件、小试管、酒精灯、火柴、木条、电解用水、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在实验之初,我运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向学生提出观察的重点,并进行提示,启发诱导。这样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2、分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肯定及否定中将问题引向深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点和归纳。

3、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我应用了学生动手实验及演示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电解水、氢气燃烧的动画,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有趣,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2、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和氢气的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氧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动脑,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学习情景,提出疑问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图片,湛蓝的大海、奔腾的长江、巍巍的雪山、清澈的山泉、洁白的云朵、多彩多姿的水世界;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各种不同的饮用水。

从而提出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水,是否都有相同的组成?如何探究水的组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探究水是由什么组成的1、先介绍三位科学家揭开水组成的秘密,然后在展示水的电解实验(动画)。

2、水的电解实验:实验演示(动画)。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设计目的:教师先展示水的电解实验(动画)为主,让学生接受电解水的实验,通过播放课件可以弥补学生看不清楚的地方,然后在让两位学生做演示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3、实验探究:请两位同学到讲桌前做电解水的实验,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1)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2)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设计目的:巩固氧气的检验方法,了解氢气具有可燃性,并且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它是一种不同于水也不同于氧气的新的物质,意识到这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

(三)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1)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四)讲解总结

1、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的水,发现水减少了,接着提出减少的水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否蒸发变成水蒸气呢?(从实验分析这种情况不存在)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通电)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4)氢气名称的来源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与“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2、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3、向学生展示氢气燃烧的投影。

因新教材对氢气性质的要求只作初步的了解,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出氢气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讲解氢气验纯的方法和它的爆炸极限,归纳出可燃性气体在燃烧前要验纯的结论,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一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五)拓展视野

水体污染示意图;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浅谈健康饮水;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设想,如果缺少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

(1)展示水体污染示意图:讨论:把你身边水污染情况向大家描述,讨论并猜测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思考:根据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

(2)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说明: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3)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六)升华提高

1、水不属于()。

A纯净物,B化合物,C氧化物,D混合物。

2、电解水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约为()。

A2∶1B1∶2C8∶1D1∶8。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是()。

A无色B蓝紫色C蓝色D淡蓝色。

4、点燃下列混合气体,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H2和O2BH2和空气CH2和N2DN2和O2。

六、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

第2课时,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电解)氢气(H2)+氧气(O2)。2H2O→(通电)2H2↑+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氢气的爆炸极限: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