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剧透——其实也没什么可剧透的——但我还是不多说了,总之这是一部写给人生的动画片。也许它会让你意识到你是不是在抛弃着什么,或者已经缺失了什么。它的主题可以说的很恶俗,那就是关于梦想和爱。但片子却把这两大庸俗到永恒的主题,演绎得如此心酸又如此温暖。
另外,我希望朋友们在看这片子的时候,好好看看它开头的十分钟。这是我看过所有片子中——无论是动画还是电影——最好的开场十分钟之一。我说之一是我始终隐约的觉得它借鉴了哪部片子,但却一直没想起来。如果是我想错了,那就没有之一,就是最好的。
它一定会看哭你,不一定在哪个情节或者细节就触动你心尖了,当然哭有很多种,不一定流眼泪。
第二部推荐的是《超速绯闻》,好像还有个名字叫《非常主播》。韩国电影,车太贤的。影片还有俩主演,朴宝英和王锡玄。这片子好看在,三个主演,能量十分的平均,没有谁盖过谁掩住谁的问题,都闪光,还均衡,还互补,还递进,于是故事虽然不怎么新意,但整体就好看了。
朴宝英就不用多介绍了,韩国新生代,唱歌演戏两门报。有点讶异的是她演的真不错,不假不做作,很有天分的样子。影片后端高潮她那场急哭的戏,很真实,很有代入感,这对一个九零后的女孩,太难能可贵。实话说韩国女演员里除了李英爱我还真没觉得哪个出彩、会演戏,但这个朴宝英蛮让人看好,单眼皮不怎么漂亮,但十分可爱。片子里的角色也讨喜。还有影片里的歌都是她自己唱的,唱的真不赖。国内有傻逼媒体把她比喻为韩国版的张靓颖,别逗了,会海豚音就张靓颖啊?看看人家的年纪在看看人家的演技,如果朴宝英没有因为压力过大而英年自尽,成就一定不小。
王锡玄据说是为了此片海选出来的小孩,没经验的白纸,所以只能是本色演出,但在片子里太逗了,动作表情均出彩,看完此片我一度把电脑桌面,换成了一张他在片中一个特搞笑的镜头特写。
车太贤的确在进步,虽然同是喜剧,但已经比《我的野蛮女友》里进步太多,对搞笑尺度的把握和表演节奏都很强,掐指算了一下,私以为,他目前的份量,基本上可以和李秉宪、薛景求、刘五性等持平,仅次于安圣基、宋江浩、张东健这些老戏骨。
其实也不算剧透了,影片简介满网络都是,这片子放国内算是个敏感题材,讲的是未婚先孕,而且是未成年的未婚先孕,车太贤未成年的时候搞了一回邻居家未成年的姐姐,然后走鸟。接着未成年姐姐怀孕生了一女儿,此女儿继承了爹妈的优良传统,也在未成年的时候未婚先孕生下一男仔。其后带着儿子满世界找老爸车太贤,于是未婚男青年车太贤就突然成了老爸兼姥爷……情节与矛盾冲突不算多大的新意,类似桥段好莱坞玩过几次了,但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亚洲,把这么一个敏感话题拍成喜剧,还拍的很温馨浪漫,让人看着不糟心,就挺好。要是把这题材给王小帅或者陆川拍,不一定拍成多苦逼的戏呢。
主要是剧本不错,几乎媲美《美女的烦恼》,可以看成教材版的剧本结构,起承转合,都很合理,没有废笔。带着观众踏踏实实的从头走到尾。高潮线虽然俗套但足够煽情,就是你嘴上鄙视真俗真没新意但眼圈却泛红鼻子却泛酸的那种。
温馨浪漫,亲情爱情一勺烩,而且故事很干净,基本没有一场废戏,所要传达的情感也很干净,看完之后,心里一片蔚蓝,眼前有王锡玄憨憨的小脸。
再推荐一部恐怖片,或者叫惊悚片。美国的《孤儿》。
建议看此片之前不要看任何剧情简介,会有很多网站、论坛和帖子里无良的做剧透,片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噱头,还是自己看自己破有意思。
如果去年最好的恐怖片是西班牙的《死亡录像》的话,今年不出意外,我觉得就是《孤儿》了。比起噱头大于内容的《鬼影实录》,这片子好太多了。《鬼影实录》完全就是玩噱头,走的是《女巫布莱尔》的营销路线,可惜从开拍就大白于天下,根本没有看《女巫布莱尔》时的那种真实的紧张刺激感。
《孤儿》除了剧本不错外,最让我意外的是看到了演技,众所周知恐怖片是很少需要演技的,好莱坞每年产量几十部恐怖片,但里面在演戏的演员几乎没有,只要瞪眼睛装惊恐就够了。但《孤儿》明显是不想把着力点只放在吓人上,无论是饰演夫妻的皮特沙特与维拉法蜜加,还是演儿子和女儿的那两个小演员,都表现出了演技来,那应该是出现在美国文艺片中的演技,竟然在恐怖片里展现,真难得。
而且影片完整的呈现了一个美国中产家庭的状态,夫妻情感,丈夫的婚外,生活的琐事,妻子的精神状态和丈夫的巨大生活压力,只用几个细微的细节与情节,一个美国家庭便不再是故事背景,变得生动起来,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功力。
终于说到重点了,影片的主演伊莎贝尔福尔曼,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在片子里奉献了无比精湛的演技,与其年龄太不相符了,而且她之前只在达科塔范宁主演的《猎犬》中出镜过,但在这部《孤儿》里,她呈现的演技绝对不比在相同年纪时期的达科塔范宁差。顺便说一句,《猎犬》这片子没啥名气,因为算是禁片,片子里有涉嫌强奸幼女的相关镜头,没错,被奸的就是达科塔范宁,片子我看过,奸幼没那么夸张,故事也很好看。
看了伊莎贝尔福尔曼的演出,我真怀疑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怎么可能演出这样的状态来,为什么国外的总能出现克里斯汀邓斯特、达科塔范宁这类演技如此精湛的童星?为什么咱们就只能出宫傲,叮当,关凌这样的玩意……
看《孤儿》,除了恐怖以外,还能看到更多。或者说,其实只看片子里每一位演员释放演技,尤其是伊莎贝尔福尔曼的精湛演出,就已经十分值得了。
Kong Fu Panda
好些天前就看了《功夫熊猫》,谈不上任何期待或观赏欲,正赶上整个人处于情绪生理期,感觉一脚踏空跌入人生的绝情谷,在谷底徘徊没找到绝世秘籍也没看到天生一个仙人洞,这种心态下去看《功夫熊猫》完全就是打发时间,无奈至极的消遣举动,没想到竟会有久违的惊艳感觉。这种惊艳就体现在观影期间全神贯注心无杂念,直到字幕打出,怅然若失。如同当年看《疯狂的石头》时一样,正所谓越不抱希望惊喜越大。
这几年看的好莱坞产动画片不多,《冰河世纪1、2》,《怪物史莱克1、2》,《料理鼠王》,《美丽的大脚》,《霍顿与无名氏》,《辛普森一家(电影版)》,再到《功夫熊猫》,实话说,还没有一部让我觉得失望过,都很好看,伪愤青伪沙文主义们尽可以骂我崇洋媚外,反正我是不会昧着良心说我十分十分爱看《宝葫芦的秘密》的。
下面就说说《功夫熊猫》,其实要说这片子,又不做卑鄙的剧透很难,做了剧透又对不起那些还没看过这片子的朋友,我只能尽力压缩涉及剧情的东西——算了,其实剧情没什么好隐瞒的,无比简单无比幼稚的故事,典型的中国传统武侠套路,堪比早些时日成龙与李连杰的《功夫之王》,具体就是:
武当山有肥胖贪吃之熊猫阿宝酷爱功夫却难成大器岂料造物弄人成天命斗士一番失意后经师傅调教父亲启迪终成高手战胜大反派从而守护住武当山繁荣稳定与和谐的故事。
熊猫的名字是音译的,片子里发“po”的音,译成阿波……多女性化啊,我更愿意译成宝,咳咳。
就是这过于简单的剧情,成了众多反所谓好莱坞圈钱的沙文主义们对此片吹毛求疵时嘴里的诟病,问题是这是动画片,你把暑期上映的动画片拍的跟《七宗罪》似的,谁看啊?再者,说到剧情,我们经过了咱们国家那些国宝级导演拿出手的武侠巨制《十面埋伏》和魔幻史诗《无极》的洗礼之后,还没点心理承受能力么?还用得着见缝下蛆的跟一部动画片较劲?
很多人愿意看电影就上纲上线,愿意以很多自我己的标尺来做度量衡,甚至很愿意用肤浅或者深刻等笼统的概括性词汇来说一部片子,其实这没错,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尺度,我说的也是自己的喜好,仅凭自己喜好来推荐《功夫熊猫》,原因简单,以我的标准来说——它好看。
幼稚的故事,可爱的造型,神乎其神的功夫,很明显这是一部暑期动画电影,甚至可以想象在美国本土它的观众群瞄准的都是孩子和那些无比向往神秘东方功夫的年轻人,整部片子没有过度的血腥暴力,没有色情暧昧,没有隐晦和限制级词汇,甚至没有爱情,它只写了一只肥熊猫的成长片段,从一个废柴变成众人口中的大侠。正因为如此,在电影分级制度严格的美国,它才能在大银幕上面对孩童和少年,而在中国,它绝对是老少咸宜的,因为它很干净,善恶分明,正邪两立,所有出场人物都招人喜爱,哪怕最大的反派太郎,片子里也有一段它童年时候的憨态和稚嫩造型,片子干净得像我们孩童时代的一根梦,试问看着金庸古龙长大的我们,哪一个没有做过大侠梦呢?哪一个在年少时没幻想过忽然有一天获得秘籍学得盖世神功呢?
影片开场的一个情节就彻底吸引我了,熊猫阿宝从美梦中惊醒,镜头一扫,它身边堆了无数无数叠起很高的碗,再加上它的身形,很明显这就是一“吃货”,然后在阿宝下楼的时候,从地上捡起一枚飞镖向墙壁飞去,没插上,捡起来再飞,又失败,只得捡着滚下楼——这一段几乎令我着迷,无论阿宝的身段还有姿势,还有匆匆飞飞镖的自信劲,都足以证明这是一个酷爱功夫的功夫白痴,却也偷偷练过,总觉得自己还行。我喜欢是因为阿宝这状态像极了我很久以前,小时候也做过小李飞刀的梦,拿着削铅笔的小刀往橡皮泥上飞插,徒生一阵阵高手的快感,后来香港赌片风靡时,还苦练过一阵子飞牌绝技——不提也罢。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中国会比在别处更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有胸毛,有功夫,还因为片子里那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且不说五大高手的虎、鹤、猴、蛇、螳螂形象,哪种都足以让我们联想起一些耳熟能详的武术名称;而影片的一切背景设置都完全的中国化,近乎于水墨山水的美感,还有那些细小的如面条、包子、竹林、鞭炮、针灸、推车、书法、盘龙、围裙、灯笼、筷子、瓷器、建筑、桌椅、门窗、轿子……彻头彻尾的中国,连那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细节都很精益求精,一些场景的意境之美,甚至仿佛在看李安的《卧虎藏龙》一样。
我们会喜欢《功夫熊猫》,还因为它有着太多让我们熟悉亲切的影子,那是伴着我们成长的国产电影的精华,它很香港,很喜剧,很无厘头,甚至很周星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王晶鼎盛时期作品里的搞笑噱头,我们可以看到周星驰电影里那些让我们捧腹的无厘头笑料,我们还可以看到完全成龙式的幽默灵巧把动作设计和道具结合得完美无瑕的精彩打斗,很多情节和细节会让我产生起回忆,那些当年看着惊喜后来回味无穷的回忆。
《功夫熊猫》的精妙在于,它不止是很多人所谓的只是形似,只是模仿借鉴而已,它用一个中国文化的壳,再次包装了一个美式的阿甘,典型的美式励志片,当然,我从小到大看的励志片也都是美国的,中国有励志片么?您给我指出一部来?别告诉我是《瘦身男女》哈!话题绕回来,我觉得这次的《功夫熊猫》已经有点形神兼备的意思了,起码抓住了中国功夫,武术文化的核,比如龟仙人的“凡事没有偶然”,比如所谓秘籍却是无字天书,告诉阿宝也告诉观众,功夫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这种禅,这种悟,虽然在一部十分粗浅的动画片里,却已经被运用自如了。
我喜欢《功夫熊猫》,还因为它让我笑了,整部片子笑料颇多,看完笑个十次八次没问题,不一一列举了,它在我最难受的时候让我笑得出来,很不容易,已经很久没有喜剧能让我笑出声音了,遥记得上一部让我笑出来的电影还是……《无极》。
栖窝文雀寐繁市
我是知识分子,所以标题是个上联来的,下联见结尾处,咳咳。
《文雀》几乎是我在去年对今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因为他的导演是杜琪峰,尤其是在去年被《神探》深深折服之后,对《文雀》简直是期待到心潮澎湃,坐立不安。知道老杜已经声称这一次又要创新,要拍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风格,要尝试自己灵感闪出后的新路线,于是被老杜夹着雪茄游刃有余的样子激起太多心劲儿,老杜手里鼓捣出来的创新风格的贼和盗亦有道,会是个什么样子?老杜能把贼题材玩出个什么新意来?天都知道老杜很少按常理出牌,所以一直坚信老杜出手必有惊喜。
知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道理,但总觉得这个道理在杜琪峰这里不太适用,毕竟他还真没让我失望过。既然是老杜胸有成竹,就想着也许《文雀》又能出现《枪火》的画面构图,《神探》最后换枪情节之类神来之笔,所以在观看《文雀》时,睁着眼睛心情起伏,生怕漏过没一个细节,如同当年坐在电影院几乎是屏着呼吸看星爷的《功夫》一般。
第一遍看着看着,心里就那么一点点黯淡起来,期望与失望的落差太大,让我半天没有缓过来,盯着屏幕胸闷气短四肢无力雄雌性荷尔蒙同时飞扬,杜琪峰终于让我失望了么?直至看到结尾,四个贼骑一辆自行车嬉笑行远,突然一个类似央视新闻频道播音员的画外音幽幽响起:“通过这件事,我们要重新做人。”
瞬间,血脉喷张,浑身一股邪气,真是有了拿着子弹无数的双枪冲进广电总局在白鸽飞舞中乱枪点射的冲动!
最后这个画外音明确的告诉我,刚看完的不是杜琪峰的片子,而是广电总局的作品。如同《黑社会》结尾出现的吉米自我反省退出黑社会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同《放逐》里那个不知道被何位傻逼广电领导安插进去的一直不曾出现的卧底警员“火”;如同《铁三角》最后让人气到心绞痛笑得胃下垂的那句把“我们去喝咖啡吧”改成“我们去自首吧”的光明式大结局一样,这必然又是广电总局按照某种傻逼到家的规定和审查制度修改出来的社会主义版《文雀》。
马上找粤语的未删减版,果然有。看来发行方曾经喊出的“一刀未剪直接通过审核”的话纯粹放矢气。而虽然内地版对照原版,剪辑修正程度较之以往的片子感觉幅度并没那么大,却几乎影响了整个片子的感觉和节奏,甚至破坏了片子的情节递进,尤其是结尾那句“重新做人”的旁白,把一个好端端的四个香港男人的暧昧往事变成了四个误入歧途的青年改过自新的故事,救命啊。
诚实的说,原版的《文雀》我看了三遍,第一遍带着看完整版的愉悦和惊喜,看第二遍开始索然无味困乏觉异,看第三遍开始舒服起来了,越品越有味,一阵阵意淫的快感袭来。